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74节
当看到那册子上的名字的时候,王安石就觉得眼皮一跳,等看清楚内容之后,王安石更是长叹一口气。
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年长,更是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他写的文章,就连欧阳修都曾称赞过。
甚至连赵顼都对他十分推崇。
这也导致王安石觉得自己就是最有才能的那个人,却忽略了其他人。
他总以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那个,如今才知道,竟然是他坐井观天了。
想到这,王安石上前一步,冲着萧然拜下,然后说道:“臣今日受教了!”
萧然摆了摆手,说道:“请起吧,我也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罢了。”
王安石一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突然,王安石明白过来,恍然大悟的说道:“臣以后自当勉励,以史为镜。”
萧然没想到,他就是一句话,结果王安石就想了这么多。
司马光倒是还挺欣慰的。
毕竟之前王安石可以说是见谁怼谁,半点听不进去劝。
虽然说司马光自己是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然他也不会自请离开京城去编书了。
但是这可不代表司马光就不想让这个朝廷好了。
所以现在见王安石“迷途知返”,司马光自然欣慰。
看来以后他可以理直气壮的摆烂了。
看着下面的两人,赵匡胤一摆手,说道:“你们将那册子拿下去吧,在此基础上尽快改良新法,我要在一旬之内看到成效。”
王安石和司马光连忙正色起来。
“是!”
等两人走后,赵顼才有些不明所以的说道:“太祖,一旬是不是有些太急了?”
赵匡胤却摇了摇头,“不急,我不会在这里停留多久的。”
赵顼一愣,“可,也不必急着走。”
赵顼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不会对赵匡胤有所猜疑,可也不希望赵匡胤动摇自己的皇位。
赵匡胤心里自然也是明白的,他还真就不稀罕这皇位。
他已经坐够了。
于是,赵匡胤便说道:“我大宋子孙,有明君亦有昏庸者,我总要各处去看看的。”
听赵匡胤这么一说,赵顼松了一口气。
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主张变法,所以赵匡胤和赵光义看不下去,这才想办法找了国师大人过来看看自己这个不孝子孙。
现在知道赵匡胤他们不过是如果,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赵顼才放下心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还以为,是因为我改了祖宗之法,所以......”
赵匡胤的脸一板,说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种人吗?”
赵顼连连摇头,“怎么会呢,太祖陛下气宇轩昂,威风八面,令人臣服,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怪罪他人。”
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看向萧然说道:“听到没有,学着点。”
萧然默默的翻了个白眼。
你听他那话里可有一句是夸你大方的没有?
赵顼这分明就是赞同,但是不敢说啊!
想到这,萧然摇了摇头,替赵顼默哀一秒钟。
几天后。
朝堂上的大臣看着王安石最新提出来的新法,全都静默不语。
尤其是在看到他们进行的试点试验所收到的成效之后,哪怕是一直在反对的朝臣,也没有说话。
毕竟他们之前反对,是因为新法弊端过大。
现在事实告诉他们,新法的弊端已然消除,不好的影响也降到了最小,完全可以当作不存在。
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什么立场来反对新法呢?
毕竟他们也不是什么顽固的人,更不想背负误国误民的骂名。
没见那些进行了试点试验的百姓,都对王安石和司马光多加夸赞么。
想到这,众位大臣对视一眼,上前一步说道:“臣,愿鼎力支持新法实行!”
看着这一幕,王安石简直热泪盈眶。
自从他提出新法,就一直在遭到质疑,也不断的有人抨击他。
说他的新法是在坑害百姓,让百姓不堪其扰。
但是他不愿意放弃,终于,让他等到了新法得以实行的这一天!
一旁的司马光也在心底暗暗叹气。
只不过他到不是因为新法的实施,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悠闲的日子要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这次新法的更改,也有他的一份,他想逃都逃不掉。
甚至为了摆脱这些麻烦,他还说他都已经要去编书了。
结果却被赵顼给骂回来了。
第340章赵匡胤的指示,资治通鉴!
朝堂上自然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人会去想司马光是什么心理。
几天后。
眼看新法已经步上正轨,萧然几人也打算离开了。
只不过在离开之前,赵匡胤曾对赵顼说道:“你的朝堂之上,多的是能人异士,但是人大多有私心,你要自己把握好。”
赵顼十分认真的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于是在某一天,赵顼照常在上早朝之前,去给赵匡胤等人请安。
结果却发现人去楼空了。
————————
现代。
这次回来之后,几人选择了休息几天。
等到休息好之后,赵匡胤直接说道:“我们这次就去宋英宗那里吧。”
萧然有些好奇,“赵大叔,这回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好了?”
赵匡胤说道:“没什么,就是知道他是赵顼他爹,所以打算去看看。”
萧然默然,看来赵顼给赵匡胤留下来的印象还挺深。
不过赵匡胤既然想知道,萧然自然不会不同意。
于是萧然便说道:“那我们就去赵曙那吧。”
这时,赵光义说道:“赵顼推崇新法,那赵曙呢?”
萧然想了想,说道:“赵曙,他在位只有四年,要说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了吧。”
资治通鉴以记述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兴衰成败、安危治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
《资治通鉴》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可以说对于后世来说,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赵匡胤说道:“那这么看来,这书编的倒是值当。”
萧然点了点头,“那当然,那可是一共十九年才编成的呢。”
赵匡胤却说:“书确实是好书,只不过赵曙怎么只在位了四年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萧然说道,“赵曙身体不好,甚至在登基的时候,都是由太后垂帘听政的,最后也是在福宁殿病死的。”
说到这,萧然顿了一下说道:“听说是得了风疾去世的。”
风疾就是指中风一类的。
这种病哪怕到了现代也不是那么好治疗的,很容易有后遗症。
听萧然这么说,赵匡胤只能说道:“到时候尽力而为吧。”
萧然点头,现在他们还没见过赵曙,也只能先放下不谈了。
这时,赵光义说道:“他在位四年,除了让人编书,就没做过什么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不如直接扶持赵顼上位。”
萧然想了想说道:“也不能说什么都没做吧。”
至少赵曙继续任用了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还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赵匡胤点了点头,然后将萧然不说话了,有些奇怪的问道:“然后呢?”
萧然有些尴尬的笑了一下,“然后,就是他在位的时候国库空虚了。”
赵匡胤一时间沉默下来。
“这,还真是......”赵匡胤也不知道自己该作何评价。
萧然便说道:“其实也不用这样,毕竟赵曙在位时间那么短,甚至前期还要被太后把持朝政,所以没有什么作为也正常。”
赵匡胤一想,那倒也是。
赵光义也说道:“只要他倚重的大臣是好的,就不会犯什么大错。”
萧然点头,“确实,赵曙十分倚重韩琦和欧阳修,而这两人也确实都很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