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47节
君臣二人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对,度过难关。
李世民突然开口说道:“我记得你曾说过李德裕这个人。”
萧然点点头,“当时说的时候也就是他和牛僧孺等人之间的党争,而李德裕也确实是在这个时候才得到的重用。”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那你继续说吧。”
萧然便继续说道:“后来没过多久,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李炎本来已经下诏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将二人赦免。”
“不过李德裕如此,倒是让仇士良的心中有了危机感,按照他的想法,是他拥护李炎登基的,不然这个皇位不可能是李炎的,但是现在看着李炎对李德裕这么信任,他就想要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不过一个宦官,竟然还敢有如此野心!”
萧然说道:“他可不是有野心,他是确实是这么做了,毕竟在他将李昂软禁起来之后,那朝堂上可真就是他和鱼朝恩的一言堂了。”
见李世民还想要生气骂人,萧然便直接说道:“不过李炎也并不是是非不分的人,他将仇士良如此,便将他训斥了一顿,仇士良也没想到自己明明是有着从龙之功,结果李炎竟然会这么对他。”
“仇士良惶惑不自安,便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在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这个死去,也许是真的生病死了,也不排除是李炎干的,但是没有证据,没办法。
李世民听到这里才算是满意。
“还好李炎没有被这些宦官拿捏!”
说到这,李世民突然拍了自己脑门一下,说道:“坏了,你说道这里我才想起来李昂,之前竟然忘了告诉他那些宦官的事情!”
对此,萧然十分淡定的摆摆手,说道:“这件事情不着急,仇士良他们能得到那么大的权利,只不过是李昂因为想要对宦官下手,过于心急了,计谋也太粗糙了而已。”
“如今距离甘露之变也还有好长时间,所以倒也不急。”
李世民一听,也是,李昂如今也不过十一岁,有什么好急的,于是便淡定下来,看着萧然说道:“那李炎呢?他对宦官如何?”
萧然说道:“就从他对仇士良的态度来看,就能知道他对宦官怎么样了,虽然说李炎没有大规模的对宦官下手,但是好歹把仇士良的兵权给收了回来,这也算是好事了。”
李世民点点头,“倒也是,何况刚经历了甘露之变,那些宦官应该也十分警惕。”.
第614章李唐的又一个不肖子孙!
萧然点点头,“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这一点李炎做的就很好,不过李炎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也是继承了李恒和李湛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爱玩。”
这回李世民倒是没有急着生气,以为从萧然的语气中就能听出来,肯定还有转折。
果不其然,只听萧然说道:“不过李炎比他们听话。”
李炎性喜行猎游宴,与武士角力,允许五坊小儿让其出入宫禁。
有一天,他问候祖母郭太皇太后起居之状,并从容请教说:“怎样做才能成为盛德天子呢?”
郭氏说:“谏臣所上章疏应当留心阅览,觉得可行的就采用,如有不妥之处,可以征询宰相的意见。不得拒受直言,不要听信谗言,要以忠良之士作为心腹。这样就能成为盛德天子。”
李炎再拜致谢,还宫后索取大臣谏章阅览,多是劝谏游猎之事,从此后便很少出游行猎,五坊小儿与角力武士等人不再享受大量赏赐。
另一次,李炎前往泾阳县围猎。
不久后,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在紫宸殿劝阻说:“陛下近来游猎逐渐频繁,出离京城也太远,早出晚归,荒废了朝政。”
李炎脸色一变,承认错误。
等高少逸等人退出后,李炎对宰相们说:“朝廷设置谏官的本意,就是让他们直言朝政得失,朕愿常常听到。”李德裕等宰相齐声祝贺。
数日后,李炎擢拔高少逸为给事中,郑郎为左谏议大夫。
“不过在沉迷道术上的事情,李炎却是少有的固执,不管谏官怎么劝说都不听,甚至在他继位之后,马上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在三殿修建金箓道场。”
“李炎还亲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坛亲受法箓,即使臣下上疏劝谏,他也置于一旁,不予理会。”
李世民开口说道:“大概是因为在他心中以为,这是他的信仰,和朝政无瓜吧。”
说到这,李世民突然嗤笑一声,说道:“我竟然觉得,他没有供奉佛骨,劳民伤财就已经不错了。”
萧然却摇了摇头,“虽然他没有供奉佛骨,但是他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最重要的是,在李漼继任之后,又开始大肆的兴起佛教,这一来一往,可废了不少钱。”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我记得这个李漼,哼!又是一个废物!”
萧然想了想,好像李世民这么说也没错。
李世民又开口说道:“凡事过犹不及,李炎对佛家如此苛刻,恐怕也要被骂上一段时间了。”
萧然点点头,“各个地方都有佛教的信徒,他自然要被骂,不过好在除了这一点之外,李炎也没有什么那其他能指摘的地方了,就比如说藩镇。”
“藩镇自然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处于一个想要收回,但是又没办法下手的状态,但是李炎处理的就很好,虽然说不至于让所有藩镇都收归中央,但是他的处理方法很不错。”
在李炎才登基没多久,卢龙就发生了军乱,牙将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后,派监军以军中大将名义上表朝廷求节钺。
李德裕不允,他对李炎说:“河朔事势,臣所熟谙。比来朝廷遣使赐诏常太速,故军情遂固。若置之数月不问,必自生变。今请留监军傔,勿遣使以观之。”
果然不出李德裕所料,军中起兵杀了陈行泰,该立张绛,再求节钺,朝廷仍故意拖延。
后来雄武军使张仲武请发兵进击张绛,李炎恩准,遂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
李炎如此做法的目的非常明显,你们不是都要反叛吗?全都打完了,才来和朝廷说你们想要立谁,那李炎自然是不允许的。
所以不管他们如何内斗,李炎一概不管,直到张仲武主动请求发兵,朝廷才同意,更是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
这个态度就已经摆放的十分明显了,听朝廷话,有什么事先和朝廷请示,朝廷才会让你如愿,要不然你自己累死也没有用。
李世民则是说道:“李德裕的劝谏之言也确实没错,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一个谋士的重要性了。”
毕竟不管是什么样的明君,他都还是一个人,总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没有人出谋划策就十分重要了。
萧然开口说道:“李德裕在这种问题上处理的也确实很好,而且他完全就是一个主战派,在会昌三年的时候,刚平定了卢龙的事情没多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
起因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
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刚结束,在李炎与宰相讨论此事时,宰相多认为回鹘余烬未尽,边境还要加强警备,再讨伐泽、潞,恐怕国力难以支持,主张同意刘稹的请求,谏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赞成。
但是李德裕可是一个主战派,他自然是不同意的,在他看来,“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朱滔,擒卢从史。”
意思就是说,刘从谏他们和河朔三镇的情况还不一样。
河朔三镇那边之所以一直没有人管,让他们世袭,是因为他们那边一直就很乱,根本就不听话,压根就没法管。
但是这回不一样,刘从谏他们所处的位置靠近京城等中央地带,而且军中的士兵也一直很忠义,还曾经根朝廷一起打过朱滔,擒获了卢从史。
而最重要的是,在李德裕看来,主要还是刘从谏这个人不行。
他在活着的时候,就非常的嚣张跋扈,还时不时的就敢威胁朝廷,现在他好不容易就要死了,眼看着就要咽气了,这个时候你又把兵权给他儿子了。
要是这样的话,恐怕其他的藩镇都想这么干了,这样一来,朝廷说的话谁还听啊.
第615章大唐的平叛军师!
毕竟只要威胁你一下,你就听话了,哪里还有天子的威严。
刘从谏他们敢如此上表,也正是因为当时正在反击回鹘,需要他们的兵力,所以以此来做威胁罢了。
但是李德裕还真就不想惯着他。
最重要的是,李德裕遇见的人是李炎,李炎还真就听了他的话,直接就对着那些反对的人说了,“这是我和李德裕的意思,我俩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保证不会后悔。”
随后就直接派人讨伐。
李德裕的军事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总结了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的经验教训,一是各藩镇出兵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则藩帅迁延不再进军;
或是取得一县或一栅寨,都以为胜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无功。
因此这次刚一进兵,李德裕即奏请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
攻取一个县有什么意思。
因此,各路兵马似尖刀一样,直插入叛镇的心脏地区。
第二点就是因为监军干预军政,束缚了将帅的手脚,指挥不力。
所以李德裕又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
这样“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
当时魏博何弘敬出兵迟缓,李炎便命忠武军王茂元向魏博方向移动,何弘敬大惊,怕引起内部军变,仓皇出师与刘稹开战。
李世民皱了皱眉,说道:“正在对战的时候,此人竟然还如此拖延?是何居心?”
萧然说道:“要说他对此朝廷不忠心的话,我倒是觉得不至于,可能只是不着急?”
李世民一时无语,军中的事情都能不急不忙的,可真行。
其实萧然觉得,搞不好是拖延症也说不定?
李世民说到:“能解决就好。”
萧然点点头,“这也是多亏了李德裕,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不只是何弘敬,还有李彦佐和何弘敬也差不多。”
李彦佐从徐州出发以后,行动迟缓,尚未交战,便立即上奏李炎,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的意思,及时改派骁将石雄取代他。
石雄代替李彦佐后第二天,即进击乌岭,连破五寨,俘杀叛军数以千计。
王元逵进击尧山,又击败了刘稹的救兵,立了战功,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李炎,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劳,以激励他将。
李世民夸奖道:“李德裕这样倒是有一点军师的感觉。”
萧然点头说道:“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李德裕可不就是李炎的军师么,而且李德裕也确实是个聪明的人。”
当时在他们发起进攻之后,昭义大将李丕前来投降官军,当时有人怀疑他是诈降,李德裕对李炎说:“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问诚之与诈!且须厚赏以劝将来,但不要置之要地耳。”
意思就是,咱们这出兵都半年了,还没有人来投降过,现在有人过来投降了,结果你去问人家是不是在诈降,这多不好,所以还是多奖赏人家一下,也让别人看看,投降的好处。
但是别把人放在重要的地方,不然他要是真是诈降的话,那可就真被偷家了。
李德裕这一做法,十分有利于分化瓦解叛军。
不过毕竟是战场,哪里可能事事都顺利呢。
当时叛将薛茂卿攻破科斗寨,俘虏官军河阳大将马继等,劫掠并焚烧了十七个小寨。
偏偏在这个时候,人情汹汹,有人扬言昭义镇蓄养了精兵十万,粮草足用十年,难以攻取。
这种动摇人心的话,让李炎也有些动摇。
但经李德裕不动摇,经过他的一番劝说,李炎坚定了信心,当即对宰相说:“为我语朝士,有上疏沮议者,我必于贼境上斩之!”朝官们于是安定下来。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这些怂人!本就是在危急之时,竟然还说此等动摇军心的话!其心可诛!”
萧然理解李世民的生气,但十分无奈的说道:“这种胆怯之心也是正常的,而且根本就找不到这种话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而从言语上安抚了军心之后,李德裕感到河阳兵力较弱,一旦被叛军击溃,将影响整个战局。
他便奏请李炎,马上从忠武军调拨五千人,增援河阳军,并请求李炎赐甲一千副,弓三千张,弦箭三万支,陌刀二千口,绢三万匹,及时补足了军事装备,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