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谋圣,开局迎娶蔡文姬 第181节
这难道不是天下之所以积贫积弱,最后导致如今动荡不安的本质原因吗?!
这……陈玄何止是可为自己之师啊,说陈玄可为帝师,也不为过啊!
曹操悟了。
陈玄笑了。
没有枉费他今天这番心机,终于把曹昂引导到了这里。
官府减息向百姓提供粮种。
这就是王安石的“¨「 青苗法”。
青苗法,意思是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出贷给民户,说白了就是官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把粮种借给百姓。
虽然弊端很多,但于如今动辄五六成利息的高利代而言,利大于弊,是绝对能起到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的,起码不至于让百姓那么快沦为佃农。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全面剖析与理解,曹昂比一千年后的王安石更快地明白了,延缓自耕农成为佃农,有利于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
高利代,就是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们土地兼并最主要的一种手段。
而土地兼并,又正是王朝周期律不断上演,国家治乱交替的根本原因。
官府主动降息,虽说也动了世家豪强的蛋糕,但也不是直接从他盘子里抢,他们无话可说,只能暗暗咬牙,或阳奉阴违,过度执法。
但若真敢阳奉阴违,不正好给了官府一个依法治国拿你开刀的由头吗?
陈玄现在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政策,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政策。
“青苗法”恰好就是一个,而曹昂把它提了出来。
“你们有没有想过,整个天下的佃农多了,而佃农的生产欲望降低了,产出来的粮食变少了,但是朝廷每年要收的赋税,可(诺得赵)是一定的。
“这其中定额的赋税,与减少的粮食产出之间的缺口,最后是谁承担了呢?”
陈玄再次问道。
“自耕农们。”曹昂紧皱着眉头。
“官府从世家豪强手中收不到足够的税,就会去找更容易收到税的自耕农们多收几次。
“我确实听说过,有些地方甚至一年能收七八次田税……当时只觉得当地官府贪腐,现在想来,还有他们不敢去世家豪强家里收税的缘故……我们家?”
说着,曹昂看向曹操。
曹操一脸苦笑。
曹昂眉头紧皱不止,接着道:
“如此一来,自耕农们会加速破产,成为佃农,天下产的粮食又变少了,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且不单单是佃农的生产欲望降低的问题,其中还有不交税的隐户问题,这都加剧了自耕农沦为佃农的速度。
“最终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了田地,国家产出的粮食越来越少,人口却越来越多,等到粮食不足以养活全天下的人,动乱就产生了。
“这说的,难道不就是现在吗?”
曹昂说到这沉默不语。
所有人都沉默着,都明白了,大汉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风雨飘摇。
以前都觉得是天子乱政,但实际上,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放高利代,隐匿户口是脱不开干系的。
他们是真的明白了。
而且是他们自己想明白的。
陈玄从始至终,只是问了一句:
【自耕农成为佃农,导致的赋税缺口,是谁承担了】
曹操有些羞愧。
他以前一直是自称大汉忠良凯。
想不到,大汉变成这样,他这样放高利代的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曹操又忽然想,自己不知道这个道理,难道像袁氏四世三公也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如果连他们都不知道这个道理的话,那陈玄究竟是怎么悟出这个道理的?!.
第127章 曹昂:这不是饮鸩止渴是什么?!
曹操想来想去也不清楚,袁氏、杨氏这些累世三公的世家大族,究竟懂不懂,土地兼并会导致国力衰退的理论。
如果他们懂,为何他们从来不想办法去阻止自耕农成为佃农,反而要继续纵容这种事情的发生?
是单纯的损公肥己?
曹操摇了摇头不再去想这些。
如何延缓自耕农成为佃农,减缓自耕农的土地被豪强地主兼并的速度,维持自耕农的耕种欲望,保持国力的增长速度。
这个命题,继续萦绕在所有人脑中。
曹操其实以前也知道,像他家这样的世家豪强隐匿户口,的确会使得国家的税收变少。
但他确实从来没有从佃农的生产欲望上去分析过。
他以前也想着为国家做事,也幻想过当一代贤相。
但那时候他只觉得,如果要处理这个问题,只要把世家豪强家中隐匿的户口给查清,让佃农把该交的税交上,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现在才发觉,只要有佃农存在,只要绝大多数的佃农生产欲望是降低的,那就算查清了隐匿的户口,也是无济于事。
他以前总也想不明白,为何天下抛荒的田地居然会越来越多。
现在他明白了。
国家的田亩总量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耕农主动开垦,越来越多,但不会无限制地多下去,中农之家耕三十亩地,就已经是极限了。
然而由于自耕农在某一次或几次的天灾人祸后失去了粮种,开始向地主借粮,慢慢沦为佃农。
佃农生产欲望降低,他们不愿意去耕那么多的地了。
就是地主拿鞭子抽他们,他们也不愿意耕那么多的地了。
地主对此根本无可奈何。
曹操对此深有体会。
生气也没办法,佃农就是摆烂。
我每年产的粮食够明年吃就顶好顶好的了,再多耕一点地又有什么用呢?
让我多耕点地,我手中余粮多了,你们地主难道不会提高田租吗?
让我多耕点地把田赎回来?把田赎回来,等过几年还不是沦为佃农?
地方官府向我摊派的田税一年比一年重,最后一年甚至收七八次田税。
我在地主家还只交六成粮,你把我一两年的粮都刮走了,人干事?
如此,佃农既不愿意努力替地主干活,也不愿意回归自耕农身份。
而大多数地主为了激发佃农的生产积极性,选择不给他们发铁锄头,如此让佃917农们不得不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因为大多数佃农,还是想存足够第二年吃的粮食的。
总之,由于佃农的不努力,地主们从佃农们手里获得的地,很快就抛荒了一部分。
然而朝廷每年收的税,还是按之前耕种田亩数量大的时候收的。
刚开始的时候,世家豪强们也想当良民,不想隐匿户口,但由于国家按亩收税,部分农田抛荒,田亩税交不齐了啊。
其实也是可以交齐的,毕竟朝廷十五税一,佃农们产的粮食还是够交的。
可是如此一来,实际上就变成八税一,五税一了,地主们不愿意啊。
于是隐匿户口出现了。
自耕农被摊派的田税更多了。
恶性循环出现了。
佃农越来越多。
抛荒田地越来越多。
隐户越来越多。
“如此说来,只要有佃农-地主这种生产关系的存在,国家的国力就会不可避免地下降,最后走向动乱。”曹操怔怔道。
奴隶成为隶农,生产欲望增加,国力增强。
隶农成为国民,生产欲望增加,国力增强。
国民成为佃农,生产欲望降低,国力衰弱。
当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后,这些最底层的逻辑,于众人而言再清晰不过。
曹昂想了想,道:
“是啊,就算清查世家豪强家中的隐户,也根本无济于事,治表不治本。
“不能激发佃农的生产欲望,清查隐户,能做的也只是延缓了国力衰弱的速度而已。”
诸葛亮小脸凝重,道:“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延缓自耕农沦为佃农的速度。”
陈玄点点头,道:“方才子脩所说的官府减息向自耕农提供粮种,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众人沉思。
想要找出解决办法,还是要从自耕农成为佃农的原因上找。
刚才诸葛亮说了,天灾使得自耕农彻底还不上高息粮种。
但是天灾并非人能控制的。
人祸呢?
曹操道:
“清查隐户,虽然长久来说是没有用的,最后自耕农还是会沦为佃农,但是短时间内,确实可以使得官府税收增加。”
上一篇:让你当校长,军训活捉蓝军司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