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初唐:砥砺前行

初唐:砥砺前行 第83节

  陈青兕心中微沉,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情况,不是什么好事,惭愧道:“陛下如此厚爱,实在受之有愧。”

  裴居道很是健谈,也很会找话题,见气氛略微僵硬,一本正经的道:“陈先生可知此宅邸还有一好处。”

  陈青兕道:“愿闻其详!”

  裴居道低声道:“此处离平康坊就一坊之隔,盏茶功夫便至。”

  陈青兕眼睛微亮,这确实不错。

  平康坊乃才子汇聚之所,自己好歹也是其一,便于自己推广盛唐诗。

  拜别了裴居道,陈青兕回到了江南道邸。

  陈青兕多年磨练出来的政治嗅觉,让他洞察到了一些不对劲。

  风头正劲并非坏事,不遭人妒是庸才。

  有能力的人如何低调都会在不经意间展露实力。

  但明明没干什么实事,风头居高不落,这就有问题了。

  陈青兕告诫自己,得低调一点,好好当自己的教导处主任。

  陈青兕将自己的担忧告知萧妙宸。

  萧妙宸也认同陈青兕的顾虑,夫妻二人决定继续住在江南道邸,并不急着搬进李治赏赐的宅邸。

  理由也很好找,那里空置许久,需要置办一些家具,雇佣一些佣人,需要认真打扫整理。

  陈青兕有了自己的工作,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吏部颁发的公文,前往务本坊国子监。

  务本坊位于天子脚下,朱雀门街东第二街北数第一坊。

  国子监占据了整个街坊的一半,其余一半是房玄龄宅,还有王公贵族的宅邸。

  李世民很重视教育问题,隋朝时期国子监大学只有三百名额,招收的皆是达官贵族之后。李世民将国子监彻底改革,一口气将三百名额提升到上万,从仅限于达官贵族,扩充至天下臣民,并接受高句丽、新罗、百济、高昌、占城、突厥、吐蕃、倭国等国派子弟进国子监求学。

  这还未走进国子监的大门,陈青兕就见到了不少来自于四方各异的各族学子。

  他们有的穿自己国家的民族服饰,有的穿大唐的儒士服,相互间打着招呼,和谐如同一家。

  后世人说李世民此举是犯罪,将吐蕃的崛起,宋朝辽、金的强大归于唐朝的包容,宣扬文化。

  对此陈青兕嗤之以鼻。

  什么时候固步自封,宣扬华夏文化都成罪过了?

  满清将固步自封坚持到底,结果如何?

  时代在进步,想要不被超越,只有不断地前进,而不是将自己封锁在牢笼里。

  作为先驱,领先一百步一千步,让他人超越,不审视自身,怪罪他人作何道理?

  当然如冶炼、器械锻造这些能够提升国力的技术,确实需要保密。可只靠保密来维持自己的先进,早晚会让人超越。

  不断进步发展才是维持领先的唯一之法。

  让天下都识汉字说汉话,确实会有负面效果,但绝对不是过错。

  陈青兕向来心细,并没有直接进国子监,而是将自己的佩刀挂在马背上,方才走进国子监大门。

  国子监占地面积堪比后世大学,一时间不知往哪里走,顺便问了一个路人,道:“这位兄台,请问国子祭酒的办公署在何处?”

  一个年纪在二十上下的青年,作揖道:“兄台这是入学新生?”

  现在四月初,一般而言新生都在三月初入学。

  不过国子监招揽天下英才,有些庶民学生因为路远会迟到月余时间。

  陈青兕正想解释,自己是国子监监丞,教导处主任。

  对方已经先一步指明道路,然后还加了一句,“新入学的太学生应该根据所属学科寻博士,而非直接寻令狐祭酒。”

  说着他竟直接离去了。

  陈青兕摸着自己光秃秃的下巴,自己真有那么年轻?

  罢了!

  不予计较。

  陈青兕跟着那位太学生所指的方向找到了国子监祭酒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今年七十四岁,公认的文儒领袖,对于华夏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隋末大乱,经籍图书大量散失,令狐德棻向高祖建李渊议,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书,对献书者重加钱帛,予以奖励,对所收之书,以楷书拓写收藏。令狐德棻数年间,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及时地抢救了大批散失的古书图籍,保留了文化的火种。也是唐史的奠基人《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八部正史皆有他的参与。

  或许文治武功没有他的身影,但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令狐德棻是这时代的第一人。

  令狐德棻并不怎么在乎陈青兕的诗才,但对于《三字经》是爱不释手,“陈监丞来得正好,老夫早想与你探讨《三字经》里的学问,快,入座。”

  陈青兕依言坐下,见他拿出了《三字经》,真有与自己探讨的意思,忍不住道:“令狐祭酒,这等私事不如空闲时再行谈论?在下初来乍到,得熟悉一下监丞应尽职责。”

  令狐德棻却道:“陈监丞有所不知,这太学生能管的无须管,管不了的管不了,不如由他们自处。”

  新书能追更的弟兄们尽量追更,有票的也支持一下!谢谢!

第139章 无所事事的监丞

  陈青兕有些愕然。

  令狐德棻很理所当然的说道:“陈监丞对监中之事,并不了解。国子监有六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大学,律学、书学、算学为专学。其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唯三品上官子孙方有资格就学。这些勋贵之后,本就是天子骄子,即便什么也不学,也有很好的前程。他们这类人极少有愿意刻苦学习的。尤其是那些将门之后……”

  其实高门勋贵并非没有惊才绝艳愿意刻苦学习的后代,但这些人第一追求的必然是入弘文馆陪皇帝读书,次选是入崇贤馆跟皇太子读书。

  有了前两个选择,剩下的国子学自然就成了高门勋贵子嗣混日子的去处。

  也就是说国子学的学生,几乎都是淘汰下来的渣滓。

  陈青兕有些理解的点了点头,文人的书香世家文化代代相传,只要家教严,就可能出现优秀的继承者。

  但是勋贵里的将门那就尴尬了,他们缺乏延续传承的底蕴,绝大多数刀头添血过来的人,不舍得让自己的子孙上战场冒险,就会变得文不成,武不就,吃着祖上的老本度日。

  并非陈青兕小觑这个时期的将门,翻开凌烟阁功臣榜,不管是夺槊陷阵的尉迟敬德,勇武绝伦,万军丛中取敌首级的秦琼,还是骁勇虎臣程知节,临危不惧的段志玄,乃至于入京首功刘弘基,他们的子孙后辈没有一个成气候的。说起来这个当了将军,那个成了大将军,打开履历一瞧,就没一个上过前线,砍过一个贼人。

  朝廷对于这些勋贵后人的优待,让他们不愿意将子孙送进军营,上战场搏命,而是送进国子监混个身份,将来蒙荫入仕。

  陈青兕会意点头,国子学的这类人生来就在他人可望不可及的终点,先辈的付出,让不需要努力都能功成名就,自然不需要刻苦学习。

  因为身份特殊,国子监监丞这个教导处主任也奈何不得他们。

  这就是“管不了便管不了”的意思了。

  令狐德棻见陈青兕听明白了,继续道:“国子监的核心乃太学生、四门学生。太学、四门学……生员主要是五品、七品官宦子弟,还有各地推荐上来成绩优异的庶民学子,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俊杰,都懂得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尤其刻苦,是最放心的学生。”

  他顿了顿道:“这其中还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精心挑选的学子,甚至高昌、吐蕃等地区部落首领、酋长。他们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人物,都是最好的学生。”

  陈青兕彻底听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好学生不用去管,坏学生大多都有深厚的背景,管不动也管不了。

  只要不惹事,不干涉他人学习,历任国子监监丞对于他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谢令狐祭酒指点,在下懂得了。”

  陈青兕也不表态,只是依言与令狐德棻探讨起了《三字经》。

  令狐德棻说道:“陈监丞的《三字经》可谓蒙学之雄文,只是其中有一些存在瑕疵不适,老夫觉得可以润色一下。以更为经典之貌,留于后世。”

  陈青兕知道自己所著的《三字经》有一定问题,这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时代所致。

  《三字经》有好几个版本,最早是南宋王应麟先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陈青兕采用的是最早的版本,但即便最早的版本,也出现了许多这个时代没有的典故。

  如最开始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五子登科的典故就是五代十国才有的。

  至于后面“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这就更不能写了。

  所以陈青兕就是想让青溪县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教材理解学习,没有想着推广,该删除的删,该改的改,也没有细细琢磨推敲,类比原文就会出现一定的瑕疵。

  一般人不太看得出来,但令狐德棻这样的文儒领袖,一辈子都在修复古籍、著书编书的大佬,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令狐德棻指出的些许问题,都是因为陈青兕删了一些东西,或是修改了字句导致的不连贯不押韵所致的。

  陈青兕自是大感羞愧,虚心受教。

  在令狐德棻的指点下,陈青兕润色修改了《三字经》。

  令狐德棻见陈青兕这般谦虚,也是好感大生,道:“陈监丞之文采,古今罕见,抽得空闲,不妨试着写文教育后人。”

  陈青兕自是应诺。

  令狐德棻给陈青兕指明办公署的所在。

  陈青兕来到自己的办公署,居然有一个小型院子,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木屋,步入其中充满了书香的味道。

  最上方的案几上放着笔墨纸砚,左右两端有四个大书架,摆放着各类书籍。

  很明显上任国子监监丞是一个好书之人。

  左看看右看看,陈青兕挠了挠头,一时间竟不知道干什么。

  “算了,四处走走!”

  陈青兕在国子监内走着,现在正是学生们上课的时间,四周很是安静,偶尔遇到的人多是上了年岁的儒生,国子监里的博士。

  陈青兕作揖打招呼。

  对方大多简单回礼,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

  起初陈青兕还觉得国子监里的博士都这般高傲的?

  可想到今早的事情,心中恍然,原来自己给当成逃课的二世祖了?

  他们不愿得罪,心中不屑,自然只是简单的应对。

  陈青兕哑然失笑,摇头继续闲逛。

  国子监的占地面积一点也不比后世的大学小,环境清幽,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一间间相连,可容纳四千人的宿舍,仅食堂就有十二个,还有清幽的环境,就是少了一点娱乐的地方。

  陈青兕暗暗咂舌。

  古代不流行多层建筑,尤其是学校这种地方,学舍、宿舍都是一层建筑,规模极其雄伟。

首节 上一节 83/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史前直播:开局成为华夏之神!

下一篇:傀儡太子教你做万古暴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