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有曹操,何惧天下

朕有曹操,何惧天下 第194节

  刘协迈步往前走着,笑了笑,对荀彧说道:“文若乃是谦谦君子,你我君臣之间,没必要遮遮掩掩。伱是朕的人,同样,也是曹公的人,朕现在重掌皇权,曹公定然不会太高兴,怕是,你也如此吧?”

  荀彧顿时停住了脚步,瞪大双眼,慌乱的看着刘协,“陛下,您何出此言?”

  刘协继续往前迈步,脚步沉稳有力,透着帝王才有的气势,“边走边聊吧,朕已经长大了,和你们相处了四年,有些事情咱们心里不都是很清楚吗?”

  荀彧身子一晃,踉跄着跟上,他只觉得腿上像是灌了铅一样,异常沉重,每一步迈出,都很艰难。

  刘协接着说道:“就在不久前,朕在官渡,已经和奉孝开诚布公的谈过一次了,其实,谈不谈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心知肚明,不是吗?”

  荀彧的心情越发沉重,这几年,曹操和皇帝明争暗斗,荀彧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当然什么都知道了。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今天,皇帝会和他说这些。

  刘协转身看了荀彧一眼,很平静的说道:“朕一直以来的夙愿,就是希望我们君臣,能够永远和睦,一起匡扶天下,重扶社稷,这个愿望,朕从来都没有变过。”

  荀彧默然无语,但脚步没有停下,并始终和刘协保持一个身位的距离。

第221章 ,荀彧到底是哪边的

  皇帝在前,臣子在后。

  皇帝快一些,荀彧就快一些,皇帝慢一些,他就慢一些,始终距离不变。

  荀彧对皇帝的尊重,是刻进骨子里的,他的言行举止,都已变成了习惯。

  只是这份对皇帝的尊重,和对皇帝的忠心,似乎并不对等!

  刘协不点破,荀彧就已经心里很难受了,现在当面点破说他是曹操的人,荀彧恨不能找个地缝,一头扎进去。

  “陛下,臣…”

  荀彧艰难的开口,想解释一下,表一下忠心,可话到嘴边,却又无法出口。

  他不像郭嘉那么坦然洒脱,因为郭嘉的立场始终如一,他坚定的站在曹操那一边。

  荀彧夹在汉室和曹操中间,两边的份量在他心中都不轻。

  一方面,他欣赏曹操的能力,觉得只有曹操这样的豪杰才能平定乱世,另一方面,荀彧对汉室又心存敬意,心存牵挂,不希望四百年的大汉被终结掉。

  荀彧支支吾吾,额头隐隐冒了汗,任凭他智谋过人,此刻也尴尬的羞于启齿,脸色渐渐憋红了不少。

  刘协笑了,“文若,别想太多,朕如果真要追究你,在朝堂上就把你问罪了。哈哈,曹公对朕有功,你也不例外,朕虽然记仇,但也懂得感恩。”

  荀彧松了一口气。

  即便皇帝如此大度,不乏对曹操有忌惮的原因。

  但荀彧心里还是涌起了一股暖流。

  刘协对这个话题,只是蜻蜓点水的随口提了一下,他并不会对荀彧深究。

  难道要质问他,为什么脚踩两只船?为什么不能一心一意的效忠皇帝?

  聪明人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文若,过去的就过去了,朕金口一开,言出必行。”

  荀彧又感动,又自责,发自内心的说道:“陛下之心胸,古今少有,即使秦王汉武怕也不及也。”

  刘协爽朗的笑了,“虽然朕不喜欢听人夸赞追捧,但今日你这么说,朕还是很高兴的。”

  “陛下,尚书台今后,您看……应该如何运作?”又走了一段路,荀彧忍不住说道。

  现在的形势,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

  皇帝亲政,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尚书台荀彧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了。

  荀彧接着说道:“臣觉得,今后大小诸事,都可以在朝堂上商议决断。”

  刘协摇了摇头,说道:“一切照旧就行了,当然,如果文若想回到曹公身边,朕也不会阻拦,尚书令朕可以另外再挑选贤能之士来担任。”

  荀彧有能力,尚书台也一切都运转正常,刘协还是愿意继续保留这个方式。

  凡事都要自己过问,事必躬亲,那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就算刘协年轻力壮,怕也吃不消。

  下面的人负责做事,上面的人负责用人,刘协更喜欢这样的方式。

  荀彧怔住了,皇帝竟然让他回到曹操身边。

  虽然刘协只是半开玩笑的提了一嘴,但还是让荀彧很纠结。

  试问,怎么回去?

  曹操现在官拜司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封地。

  荀彧堂堂一个尚书令,作为颍川荀氏的领袖,难道以后要去官渡扎個帐篷办公吗?

  连曹操自己现在都成了水中的浮萍,没有了着落。

  曹操是司空,朝廷在哪里,司空就必须待在哪里。

  曹操的根基在许都,但现在许都皇帝说了算,连曹操自己都不知道以后在哪里落脚。

  荀彧就算从许都跑到曹操身边,无非也就是壮大一下曹操的“流浪军团”

  如果曹操真有了封地,比如做了魏公,或许会有一些人愿意跑过去做曹操的属官,但如果真的那样了,荀彧也不可能过去。

  因为,荀彧从骨子里,就不赞成曹操称公封王。

  所以,让荀彧去追随曹操,不管从哪一方面考虑,都是不成立的。

  朝廷在哪里,荀彧就必须留在哪里。

  这就是荀彧的宿命!

  放着汉臣不做,跑去做曹操的属官,这种事,荀彧绝对做不出来。

  “文若…”

  见他迟迟不开口,刘协叹了口气,有些不忍心,“不是朕要逼你,而是因为,朕是大汉皇帝,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刻开始,朕就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使命。倘若,臣非臣,帝非帝,这天下还是朕的天下吗?这天下还是汉室天下吗?朕既不想被架空做摆设,也不想让你们误入歧途啊。”

  前面不远处就是荀彧的家,刘协就像来自己家一样,径直走了进去。

  门丁都认识皇帝,自然不会阻拦。

  荀彧重重的叹了口气,拖着两条沉重的腿跟了上去,两条腿机械似的往前迈步,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精气,失了魂魄。

  皇帝想做真正的皇帝,难道错了吗?

  皇帝想让臣子们做忠臣,难道错了吗?

  刚刚刘协那句话,你如果想回曹操身边,朕不会阻拦。这句话差点要了荀彧的命。

  荀彧自从许都发生变故后,整日寝食不安,每天心里都在剧烈的挣扎。

  好人难做,忠臣难当啊。

  当荀彧进了前院后,荀恽正在和刘协说话。

  刘协笑着询问他的学业,最近在读什么书?谁在授业?

  荀恽已经11岁了,不再喜欢玩具了,受父亲的熏陶,对经史子集很是酷爱,每天都会读几个时辰的书。

  刘协考究了一下,连连夸赞,“不错,朕不日就会重建太学,到时候会选拔一批优秀的学子进去,你可要加油啊,争取给伱父亲争光,给荀氏添彩。”

  荀恽认真的点着头,“陛下,我一定努力学业,不让父亲失望。”

  刘协欣慰的在他头上摸了一下,“很好,朕来的匆忙,也没带什么礼物,就送你一首《劝学篇》,希望你能谨记在心,时刻努力。”

  荀恽瞪着明亮的眼睛,拍着小手满怀期待。

  荀彧也停住了脚步,好奇的听着。

  到现在为止,荀彧只知道,皇帝很聪明,很有气量,很有手段,但还未曾听闻过,皇帝有什么诗作问世。

  刘协并没有刻意的要扬名,只是看到荀恽在读书,有感而发,便想着督促他一下,让他好好的保持勤勉读书的习惯。

  刘协缓缓在院中踱步,一边走着,一边吟了一首唐代韩愈的《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首诗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荀恽才听了一遍,就大概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荀彧停住脚步,细细的品味着,心里也暗暗赞叹。

  皇帝真是深藏不露,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大才。

  荀彧急忙让人找来纸笔,“陛下,不妨您再说一遍,臣要写下来,贴在小儿屋中,督促他勤于学业,用心苦读。”

  刘协只好又说了一遍,荀彧急忙一字不落的记了下来。

  荀彧父子的惊讶和佩服,刘协并不在意,在这边停留了一会,刘协便去了隔壁拜访荀悦去了,荀彧也跟了过来。

  荀彧的宅院和荀悦的紧挨着,而荀攸的院子则在斜对面,因为都是同族至亲,彼此都靠的很近,方便互相走动照应。

  荀悦只是生病了,这几日许都的事情他也听说了,见皇帝亲自来探望自己,激动的急忙起身下了床。

  尽管刘协伸手阻拦,荀悦还是恭恭敬敬的跪伏在地上,稽首参拜,“陛下,老臣给您行礼了。”

  一句话没等说完,荀悦便已放声落泪。

  荀彧站在门前,深受触动,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身子迈了进来。

  荀悦面容方正,留着短须,虽然才过了五旬,但却显得非常苍老。

  一方面常年埋首案牍,忙于钻研经籍,过于消耗精力;另外,则是忧心社稷,加之对曹操诸多不满,也加速了他的衰老。

  刘协扶着他重新坐下,拉着他的手,安慰道:“您老好好养病,过几日等身体康健了,朕就把太学的事情,交给您老。”

  学校的重要性,刘协非常重视。

  荀悦对经籍研究多年,刘协以前也经常向他请教。

  一些复杂的经文,他都能用通俗的方法解读出来。

  论学士、论名望,掌管太学,荀悦都足以胜任。

  太学的负责人在东汉称为祭酒,西晋的时候太学又称为国子监。

首节 上一节 194/3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我给昏君当替身

下一篇:大明:扮演圣主,铸造恶龙王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