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第608节
以阿济格为首的反对派,主要以清兵入关太快、补给不足为理由,反对迁都。而多尔衮从统一和管辖整个中国的总战略出发,主张迁都北京。这一决定,足以体现多尔衮的政治眼光。
而清初政治体制上,多尔衮也多有建树,“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个评价,不仅是对其军事上的评价,更是对其政治上的评价。
最关键的是,皇太极和多尔衮之间的年龄差距可没有历史中那么大的年龄差距。
在历史之中,努尔哈赤嗝屁的时候,多尔衮年纪还小。在皇太极上位之后,多尔衮的能力才开始不断显现出来。等到皇太极也嗝屁之后,多尔衮的权利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而在今世之中,多尔衮相比皇太极只差了那么几岁,如今,在战场之上,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建树。因此,多尔衮对于皇太极是有真真正正的威胁的。
“多尔衮,虽得陛下喜爱,然终受其生母所累!且多尔衮穷侈极欲,陛下想来看在眼里!”谈到多尔衮之后,范文程虽然也感觉这是个麻烦,但依旧还是对皇太极说道。
范文程提到的多尔衮为生母所累,其实这与代善还有一些关系。除了褚英之外,努尔哈赤也曾考虑过立代善为储。可代善和褚英一样,都是明明已经飞龙骑脸,但却自己将自己坑了。
努尔哈赤之所以最为宠爱多尔衮,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母亲的原因。
在草原之中,父死子继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还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对偶制、嫂婚制等等,其中有些这在现代人看似乱伦的婚姻制度,在当时,却是为了保证生活状态及生存繁育而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极为常态的表现。
而且,努尔哈赤也曾说过,要在自己百年之后,将深得自己宠爱的大妃,以及年幼的儿子们交托给代善照顾。
这样的嘱托使得代善身价倍增,一度权势显赫,地位颇高。但是,准太子代善没能真正体会出父亲的用意,在努尔哈赤还健在的时候,就跟其大妃眉来眼去,含情脉脉,这让努非常痛恨。
所以,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就将代善的权利给削弱了。失去了父皇欢心的代善,很快就变得灰头土脸,不被重视,大好前程可以说是一朝尽丧,这不仅害自己失去太子之位,也将大妃陷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代善才无力像他其其他几位兄弟一样,在现在争不争那个皇位,也是范文程所说的多尔衮受其母所累的原因。
而且,多尔衮本人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不少,正如范文程所说,纵欲过度,这同样是多尔衮的一个问题。同时,多尔衮也有他的软肋,那就是遇事考虑太多、优柔寡断。
“或可以多尔衮为由来借代善之力!”想到了多尔衮的事情之后,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道,借代善的力量来对付多尔衮。
对于代善而言,绝对是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太子了。对多尔衮,代善绝对那是一个恨啊。
“玄烨,这同样不容小觑!”皇太极眯了眯眼睛道。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先后被平衡或者是携带出来的皇帝,只有康熙被植入成了努尔哈赤的儿子,剩下都是被植入成了侄子辈的。也幸好如此,要不然皇太极的竞争压力还会更大。
康熙这可是一苗妥妥的神级人才,是除了多尔衮之外,最让皇太极感觉到压力大的那一个。而他与多尔衮,也是皇太极想要继位的最大的两个对手。
之所以皇太极认为多尔衮的威胁在玄烨之上,这并不是说康熙的能力比多尔衮弱。反之,皇太极很清楚,单弄起能力来,康熙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兄弟之中最强的一个。
只不过,康熙相对剩下的几个出身不行,而且,玄烨多数的时候还是作为后方留守的众人之一,并不像其他几个兄弟那样有足够的军功,在军中积累了足够的威望。这里终归还是在草原之上,军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除此之外,就是当初草原大战的时候,玄烨在后方留守,但也就是在他留守期间,老家却被卫青给偷了,甚至他最后还没有将卫青这些人给消灭在草原之上,反而让人家给逃了回去。
这对于玄烨来说,产生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多了。毕竟,在当初,不仅是努尔哈赤那些家眷,就算是底下的很多将军的那些家眷,很多都在那一战中,或者被杀,或者被擒。
第1477章 第二任清帝
多尔衮与玄烨,这两个人都是皇太极最大的对手,而皇太极这个时候除了暗中挑起代善对多尔衮的恨意之外,却并没有亲自动手。
这个时候,跳得太欢反而不好。毕竟,努尔哈赤虽说是要重病垂危,可毕竟此时还没死呢!有代善一个人帮助他解决多尔衮已经够了,没必要他也跟着跑出去。
面对多尔衮,皇太极需要使些手段。可面对玄烨,皇太极只需要稳扎稳打。皇太极在各方面相比玄烨都有着优势,他只需要将这些优势保持好就行,一旦画蛇添足,反而容易引起什么不好的下场。
玄烨虽有能力,但军功就是他最大的一个短板。如今可是乱世,想要上位,没有军功,镇不住那些军中将士是不行的。
事实上,确实如此,努尔哈赤虽然重病垂危,但他却用生命最后这段时间一直观察着他的那几个儿子。
多尔衮确实深得他的喜爱,在努尔哈赤看来,多尔衮性情更像他,将来一定会和他一样,一定会成为一个大英雄。
只不过,多尔衮这些天联络军中强校的事情让他不喜。努尔哈赤到底也是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皇帝,有些禁忌就是不能触犯的,而多尔衮在这个时候联络军中将笑正好触犯到了努尔哈赤的禁忌。
当然,其实这些军中将校并不是多尔衮联络的,而是他的弟弟多铎联络的。多铎虽然做得足够隐秘,但努尔哈赤要是一点都察觉不了的话,那他这个皇帝岂不是做的太废柴了?
虽然是多铎干的,但努尔哈赤却理所应当的认为是多尔衮授意多铎的。这俩兄弟一母同胞,平时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多铎更是以多尔衮马首是瞻。
可以说,多铎这一次虽然想帮自己的兄长多尔衮一把,但却偏偏起到了反作用,不仅没有帮到多尔衮,反而还坑了他一把。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确实会生儿子,那些儿子基本都是骁勇善战的主,而多铎同样如此,他虽然不像自己的哥哥多尔衮那样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在战场上也吃过不少的败仗,但其军事才能却不容置疑,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与多铎前往锦州替换多尔衮,发起松锦大战,此战中,多铎将蓟辽总督洪承畴围困松山长达半年之久,第二年三月,多铎率军攻破松山,生擒洪承畴,随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也举城投降,此战使多铎声名大振。
皇太极驾崩,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后,视两位同胞兄弟阿济格与多铎为肱骨,委以重任,使得多铎在清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中大放异彩。
首先多尔衮三兄弟在顺治元年的山海关大战中,一举击溃李自成的农民军,随后在吴三桂的引导下,一举南下,攻占了北京城,随后不久清朝便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开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多铎受摄政王多尔衮之命,与哥哥阿济格南北夹击,冲击陕西的李自成农民军。顺治二年正月,多铎占西安,李自成率领残部逃向湖广地区,大顺政权基本被肃清。随后,多铎兵锋南向,来到江南地区,目标直指南京的弘光政权。
顺治二年四月,多铎率兵攻占扬州,处死了南明督师史可法,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南明门户洞开,因这一劣迹,多铎备受世人指责,被称为刽子手。
五月十六日,多铎攻占南京,生擒弘光帝,随后将弘光帝押往北京,顺治帝亲自迎接凯旋归来的叔叔多铎,将其晋封为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三年,多铎又率兵镇压了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叛乱,于顺治四年被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此时,多铎的威望达到顶峰,甚至成为清廷实际的第二号人物。
这是一个标准的刽子手,但他于清朝而言,确实在统一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相比多尔衮,多铎除了在军事上的才能之外,其他方面就比较不堪了。而这一次,更是为自己的兄长多尔衮给挖了一个大坑。
多尔衮之外,在皇太极与玄烨之中,努尔哈赤确实是更加看好皇太极。
正如皇太极所想的那样,玄烨在军功上太吃亏了,想要继位的话,确实需要一个军功足够,在军中威望也足够的人。
如此一来,才能压得住军中将士,才能最快的将形势稳定下来。特别是在铁木真依旧还对草原的剩下两方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之下,这个时候所要求的更加是稳定了。
如果选择了玄烨的话,以他的能力,或许花上一定时间确实能够稳定了他的统治。可是,玄烨的底子太差,这中间有一段时间的动荡的过渡期是肯定的。而就在这段时间,很可能就会被铁木真抓到机会!
再半月,努尔哈赤终归还是没能挺过去,继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之后,又一位草原雄主就此埋葬之上。
最终,皇太极继位,第二任清帝就此上位,清庭也自此由新的领导人开始当家做主。
多尔衮与玄烨虽然对于皇太极继位之事非常不甘,不过,事已成定局,就算他们心中不甘,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况且,这两个都是识大体之人,他们虽然不担心,但这个时候,大清却绝对不能乱,更加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让大清产生内乱。
一旦他们这里出了问题,拓跋焘那里必定独木难支,接下来很可能就会给了铁木真逐个击破的机会,一朝基业万万不可毁于一旦。
而褚英虽然依旧是上蹿下跳,似乎还想要做些什么。但是,一来,没人愿意和他一起上蹿下跳。二来,鳌拜、范文程、洪承畴等皇太极的心腹,可都不是好对付的。褚英一旦跳得欢了,若是突破了皇太极的底线,恐怕接下来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第1478章 晋元争西
努尔哈赤殒落,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是趁胜追击的时候,不少将领也都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忽必烈对此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陛下,汉人有一句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时再攻,乃是助清!”忽必烈沉声说道。
对于元朝,人们或许一开始想到的就是铁木真。可是,事实上,这位才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能力不比铁木真差,更准确说,这是两个同样厉害的人物,只不过各自厉害的地方不同。
从蒙古民族兴起看,成吉思汗最伟大,但从蒙古民族发展看,忽必烈最伟大。
在历史,忽必烈想要成为蒙古大汗,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他的前面横亘着几重大山。
一是当时的王权在三伯窝阔台的手里。窝阔台去世以后,肯定只能传位给他的子孙后代。这也是“老天牌”成吉思汗当年的要求。
二是就算传到拖雷家族手里,忽必烈的上面还有个哥哥蒙哥,显然,传位也只能传给蒙哥,不可能传给忽必烈。
而蒙哥获得大汗之位以后,就算要传位,也只能传给他自己的后代,或者传给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传给幼子和幼弟都是蒙古人的传统),作为老二的忽必烈,获得大汗之位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所以,按照传统的传位方式,忽必烈是不可能有任何希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就走了一条特别的路。忽必烈所走的特别的路,就是往汉地发展,依靠汉人的力量,帮助他取得统治地位。不过,当时的蒙古人是反对汉化,反对和汉人联合的,可最终,忽必烈依旧借助汉化成功完成了逆袭。
而忽必烈成功继承汗位之后,依旧积极任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改革,持续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汉化政策的实质就是封建化,蒙古民族迅速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这一系列手段,令得蒙古汗国实力大增,甚至可以说是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他在黄河流域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使遭到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在中央设大司农司,管理指导农业生产;在全国推广《农桑辑要》一书,作为农业生产的科普书。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一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设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又在中央社宣政院,管理青藏高原地区,这是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直接管理西藏事务,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他还组织人力创制了蒙古国字,在整个元朝,蒙古国字与汉字一起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而在军事方面,忽必烈继续包围进攻南宋,直到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这一世,忽必烈不再是铁木真的孙子,而是被植入成了铁木真的幼子。年纪虽小,却已经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眼光,经常可以看到众人看不到的地方。
“此外,吾大元步步紧逼,魏清方得联合,若吾大元放开兵锋,本就清弱魏强,今清帝身殒,魏帝拓跋焘又岂会安然!”忽必烈继续说道。
如今,这草原三方势力之中,相当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魏国虽强,然蜀吴之间联合的同时依旧还会爆发冲突,只是看这其中有没有机会了,荆州如此,夷陵亦如此。
而他们草原之上同样是这个道理,铁木真一直这样步步紧逼,作为弱势方的魏清两国肯定是要联合在一起了。可如果铁木真暂缓兵锋,如今清国又出现了这样的变故,那这两方接下来怎么样,那就不一定了!
“若不伐魏,又当如何!”铁木真心中虽然已经有了想法,但他依旧还是想要听听忽必烈的想法,更准确地说,是要以此考较一下忽必烈。
“陛下,听闻大汉晋王派原凉州大都督苏定方出征西域,不如,吾大元也插上那么一手!”忽必烈对此显然早就已经有了算计了,当即便是开口回答道。
“陛下,臣亦以为不可让晋军夺得西域!”慕容恪同样朗声开口道。如果让晋军得到西域的话,那想要对付晋军,就更加麻烦了。
西域对于中原王朝从古到今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先不说王朝强盛的时候,就说战力相对孱弱的宋朝依然有熙和开边试图打通西域的壮举;懦弱无能的晚清时期也曾经平定阿古伯侵略,收复新疆。
西域作为古代王朝的腹心之地的关中地区西部威胁的屏障,保留了充分的战略纵深。中国古代基本是陆权强国,所以在唐宋之前海外贸易并不发达时西域的经济、军事意义甚至可以上升到核心战略的层面上。
比如,当晚清海防、塞防相争时,左宗棠曾言放弃西域则陕甘危险进而影响到中原腹地。所以西域对于中原的屏障作用绝不可以低估,所以历代王朝在完成基本一统后都会朝着并西域、跨葱岭的目标迈进。
而对于草原游牧势力来说,西域就是中原王朝的左勾拳,始终保持对草原游牧势力的军事威慑力。西域对于草原来说如同悬在头上利剑一样,时刻受到中原王朝的军事威胁。
而如果草原将西域掌握在手中,就算是纯粹和中原王朝打游击战,不断向西向北撤退迂回而不与中原王朝决战,迟早会拖垮中原王朝。
可中原王朝一旦西域在手,不但可以阻断匈奴西逃的通道。如果草原民族不想决战,只能向北逃。但是太靠北气温很低,即便是游牧民族也不愿意长期呆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带。这样一来草原民族的战略空间就会被压缩,所以被迫与逐渐强悍的中原王朝军队决战。
即便不处于战争状态,由于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驻军草原民族要时刻注意从西域到幽并等州长达上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中原王朝随时会发动攻击。
只要铁木真依旧对大汉有想法,那就绝对不能无视西域的问题。甚至,铁木真就算对于大汉没有想法,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不能无视西域的问题。
第1479章 楚材三问
“好,那便征西!”铁木真大手一拍道,“慕容恪,带领七万草原儿郎即刻准备出征,忽必烈、脱脱、马哈木、蒙力克、拔都、重楼、沙图射、赤连驼、伯颜图、纳连碟报花入汝帐下听令!”
“末将领命!”慕容恪心中一喜道。
随着这些年战功的累积,慕容恪在大元之中的地位也越发高大了起来,已经追上甚至是已经超过铁木真最开始倚仗的木华黎、盖苏文等人。
特别是努尔哈赤一事,更是令慕容恪的地位再度上升。毕竟,就是在和慕容恪交战的过程之中,努尔哈赤身中冷箭流矢。
“陛下,臣有一谏!”就在这个时候,另一道声音却开口了。
“丞相请讲!”虽然是西鲜卑那边投靠过来的,而且还是耶律阿保机的亲族,但铁木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依旧对于耶律楚材保持了高度的信任,甚至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让他攀升到了丞相的地位。
作为铁木真势力之中少有的神级人才,耶律楚材就算是出自西鲜卑,但和慕容兄弟一样,在铁木真这里也混如鱼得水。
如果说慕容兄弟是慕容一族在失败后投靠到铁木真这里的领军人物的话,那耶律楚材就是耶律一族在失败后投靠的铁木真这里的领军人物。
耶律楚材,算是最后一个契丹名人了,他是中国游牧民族汉化的典型代表。
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但其胜利后的统治则充分暴露了其落后性。于是在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与“汉化”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历史的退步危险已有端倪。
耶律楚材以其智慧与能力引导统治者看到了汉文明的优越,使蒙古帝国本身没有的礼仪、赋税制度建立起来,使蒙古落后的分封制和部落联盟的管理制式逐渐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发展成长。在蒙古国向元朝过渡的创业中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