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14节

  那老尼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一双眼睛智慧深沉,聚神有光,仿佛能看透人心一般。

  “我看姑娘相有离散之气,但如今眉眼有弥合之喜,是否幼年曾经走失,因有贵人相助,已消了此劫?”

  那少女听了这话,就愣住了,脸上显出娇憨迷惑的神情。

  少爷说尼庵里不让男客进内堂,所以才教了我这些话,来帮他寻人,可没说过这主持这般厉害,不仅会看相,而且还能看得怎么准?

  ……

  这少女自然就是英莲,那日贾琮到了姑苏,先是去了封家去看英莲。

  可刚到门口就听见封氏和封肃那一番话,气得一脚就踢开了院门。

  虽然他早知道这封肃不是善人,所以心里一直有防备,不然也不会一到姑苏,第一时间就去看英莲。

  只是没想到封肃卑劣到这个地步,刚找回走失的外孙女,这才过了几天,就嫌她耗费米粮,要五百两卖给人做妾。

  一怒之下,当即就要带走英莲,英莲当然是要跟他,只是舍不得自己娘。

  那封肃自然是一力阻拦,自己这刚得的外孙女,长得如此标致,不管是与人为妻为妾,都值一大笔彩礼,如何肯放走。

  但封氏却并不阻拦,自己父亲贪财寡义,眼里只有银钱,毫无半点亲情,自己女儿留在这里,难有个好下场。

  自己寡妇失业,孤清无依,将来想给女儿找一个好去处,只怕也极难。

  且这几日英莲口中心上,无时不忘那贾公子,虽说女儿年纪还小,未必就是男女之意。

  但封夫人也是过来人,却知女儿千情万愿想要跟他。

  这贾公子对英莲又如此维护,还是他在金陵救的英莲。

  她半生苦楚,早就看透许多,金银富贵不是长久之物,只有知心合意才是长福,这贾公子或许就是女儿的命数。

  那封肃也只敢言语呵斥阻拦贾琮,想要对贾琮用强,他是没这个本事的。

  贾琮方才在门口听了那番话,已经满腔怒火,封肃这等不堪,哪里还放心将英莲留在封家。

  封夫人寡妇失业,寄身娘家,虽疼惜女儿,只怕最终也拗不过父亲,英莲多呆一日,便多一日的意外。

  他只和封夫人说,要接英莲去帮他找人,等办完事情离开姑苏时,必定会送英莲回来相见,到时再做道理。

  ……

  蟠香寺香房中,英莲看着老尼稀罕道:“师太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自小走丢,最近才找回母亲。”

  旁边值守女尼笑道:“我家住持精演先天神数,能看人生死福祸,姑苏城里尽人皆知。”

  那老尼似乎对英莲颇有好感,又闲话了几句,便让寺中女尼都到知客房领取布施。

  那值守女尼见这姑娘跑到内堂门口,向外不停招手,一个早等在门外的少年,便挑着布施的礼物进来。

  却被值守女尼以男客不入尼庵内堂拦住。

  这也是贾琮带英莲过来的原因,当初他在金陵十一家尼庵寻找,也带了五儿在身边,就是这个原因。

  当初他在金陵可是拿到了贾雨村签发的寻访公文,但是姑苏却是人生地不熟,做不到这种地步。

  所以才想出让英莲装成虔诚佛女,借着去庙里大作布施的法子,到蟠香寺中查访芷芍。

  虽然心中焦急,但这等古刹尼庵,戒律森严,他也不好硬闯,只等英莲见到了想找的人,再做道理。

  内院知客房中,寺里的女尼一一进来领取布施,只是先后进来十几个女尼,英莲都没看到贾琮描述中的那个人。

  便问道:“住持师傅,听说寺里还有两位带发修行的姐姐,都是极好的,怎么不见她们出来?”

  蟠香寺内院知客房,离内院二门很近,小廊悠悠,又没东西阻碍,英莲清脆的声音传了出来,被守在二门外的贾琮听的清楚。

  心跳不由自主的也加快了。

  又听那老尼说道:“我那两个带发的弟子,虽在寺中修行,但并未受戒,所以受不得布施。”

  英莲听了这话,心中惊讶,少爷真是聪明得紧,竟然能未卜先知,这事都被他猜着了,还事先教了我如何应答说话。

  “主持师傅,我也早听家里人说过,这两位带发的姐姐不比寻常,独她们的不是布施之物,却是普通贴心得用的礼物。

  我家里人说佛敬有缘人,寺里的师傅一个都不能怠慢,可否请两位姐姐出来一见,好让我家人了了心愿。”

  旁边的值守女尼听了倒不在意,这位女客到寺里大作布施,想见两位带发的师妹,也不过寻常之事。

  但那老尼却是智慧深湛,非同寻常,她方才见了英莲便觉得面相奇特,如今哪里听不出,她对自己两位带发弟子格外在意。

  不过也算准并不是什么坏事,于是便让那值守女尼前去叫人。

  没一会儿,英莲便见到两个带发女尼进了值守房。

  首先进来的女尼秀美飘逸,容色清冷,带着一股书卷气。

  跟着她后面那位女尼,身上少了清冷之气,秀眉明眸,身姿绰约,娇如芍药,虽一身佛衣,却难掩丽色。

  来之前英莲就看过贾琮画的人像,赫然就是这位后进来的女尼。

  英莲心中一阵欢喜,觉得总算帮少爷做成了一件事,心中一阵得意。

  少爷说画上人是从小服侍他的丫鬟,走失了好几年,只是怎么就做了尼姑?

  英莲拿出贾琮早准备好的两份礼物。

  这次布施给其他女尼都是一色的僧袍、僧帽、鞋袜。

  而这两份礼物也是大不相同的。

  其中一份是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另外一份却有些奇怪,是一对银花绞丝手镯。

  贾琮吩咐过英莲,如果见到的果真是画上之人,就将那手镯送出,如果不是画中之人,已备了另外一套礼物。

  英莲双手捧着那对手镯,递给后进来的带发女尼,问道:“不知这位师傅怎么称呼?”

  那女尼望着那对手镯,神情有些迷惑,看了一旁老尼一眼,见这老尼点了点头,才说道:“法号静慧,多谢姑娘随喜。”

  嗓音清澈,甚是俏丽动人,与古佛庵堂的肃穆,有些迥然相异。

  站在内堂二门处的贾琮,正聚精会神倾听。

  他一到姑苏就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姑苏玄墓山上除了蟠香寺,并无其他寺庙,所以本地人都把蟠香寺叫做玄墓寺。

  而据他所知,那位僧录司的官员就是姑苏人,所以在登录名册时,才会将蟠香寺随手记成玄墓寺。

  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完全确定,在这里就能找到芷芍,但是那位妙玉在此修行是无疑的。

  所以他准备的一份礼物才是文房四宝。

  而当年他送给芷芍那两只银花绞丝手镯,一直都带在身边。

  因为男客进不得尼庵内堂,他又事先画了芷芍的人像,让英莲事先看熟。

  此时听到英莲问对方名字,便竖起了耳朵倾听。

  那一句:“法号静慧,多谢姑娘随喜。”

  声音灵秀柔美,但听在贾琮耳边却如同洪钟大吕,他如何会听不出,那就是芷芍的声音。

  激动的浑身发抖,不顾一切的闯进尼庵内堂。

第170章 江流掩芳魂

  贾琮循声便冲进了知客房,也不管房中那几人或诧异或惊骇的目光。

  上前一把就抓住静慧的手,激动说道:“芷芍,原来你真的没死,太好了,是我!我来找你了!”

  静慧被吓得脸色一白,神情惊恐的望着她,手上那对银花绞丝手镯,叮当一声掉在地上。

  这一幕把在场的人都吓到了。

  面色清冷的女尼神色大变,连那安然而坐的老尼也霍然站起。

  门外的值守尼姑冲上去拉开了贾琮,喝道:“这位公子好生无理,尼庵后堂不许男客入内,你擅自闯入,还这等拉扯,是何道理。”

  那气度清冷的带发女尼,一把将神情惊恐的静慧拉到身后。

  她见贾琮衣履华贵,相貌俊雅,但方才却如此轻薄静慧,眼中泛起厌恶的神情。

  她见多了这种金玉其外的贵家公子,却多是这等轻浮污浊、奢淫荒唐之辈。

  那老尼说道:“妙玉,先带静慧回内室去。”

  贾琮见那妙玉如避蛇蝎般,挽着静慧快步走出知客房,心中哪里能舍,就要上前追去。

  就听身后那老尼沉声说道:“佛门庄严,请施主稍安勿躁!”

  那老尼看着老迈,但话语中似有一种镇定人心的魔力,贾琮心中凛然,心神也慢慢冷静下来。

  总之他已经找到了芷芍,这就是天大的好事,两年的离散都过来了,也不急在这一时。

  而且芷芍好像根本不认得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芷芍在这寺中带发修仙,其中的缘故只怕要落在这老尼身上。

  “师太四日之前是否带了弟子,去了金陵大慈恩寺为主殿开灵祈福?”

  “正是,施主是以前认得我那静慧徒儿?”

  “她是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丫鬟,两年前出了事,我本来以为她已不在人世,却不知为何会流落到这里,还请师太告知缘由?”

  那老尼眼神一亮,问道:“请问施主是哪里人士,不知伱的丫鬟当年如何出事的?”

  “在下是神京荣国府子弟贾琮,我这丫鬟名叫芷芍,当年她被歹人逼迫,跳了鎏阳河,那天正是嘉昭十年一月十九,却不知她是如何到了寺中的?”

  那老尼心中一惊,这少年的丫鬟跳了鎏阳河,而时间也正好对得上,当年她带着弟子妙玉北上神京,回程正好是这一天,也是在鎏阳河救得静慧。

  她年老修深,久经世故,又精通先天神数,刚才也看出贾琮对静慧一腔赤诚,言行真切,无半点作伪。

  而这少年气度清华,眼有宿慧神光,也非寻常人,时间和地方也都能对上,静慧极有可能就是他那投河的丫鬟。

  “师太,芷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我是她最亲近熟悉之人,但刚才相见,她好像完全认不出我,这是什么缘故?”

  那老尼说道:“两年前我北上神京,回程那天正好是嘉昭十年一月十九,我行夜船在鎏阳河,意外救了静慧。

  当时能将她救活,也是天大的侥幸,但她溺水太久,心脉神识皆受巨创。

  且脉象紊乱,气血逆流,应是落水之前,受了极大的惊怒哀痛。

  当时她每日痴迷,连话都不会说了,我将她带回寺中,静养了数月,才会开口说话,只是前事她都不记得了。

  每次我诵经,她常呆坐倾听,想来是前尘断绝,五识空寂,心无所寄,我便收她入门修习。”

  贾琮心中一阵疼痛,他可以想象的出来,芷芍受了多大的罪,能够活下来,也算苍天有眼。

  溺水过久,心脉神识巨创,是不是就是因溺水过久,大脑过度缺氧,损伤到脑组织,又受了刺激,才会让她忘记了以前的事?

首节 上一节 114/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