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34节
不远处一群人在观摩火枪兵队列,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都在其中,贾琮也在被邀请之列。
因为鲁密铳的改造概想,就是他上次在奏本中提出的,如今新型鲁密铳试射,自然也少不了他出席。
贾琮的身边跟着一个高大壮实的少年,一脸兴奋望着军容威武的火枪兵,正是日常给他驾车的郭志贵。
郭志贵是贾琮奶娘赵嬷嬷的儿子,算是他的奶兄弟,在大宅门里这是主仆间很亲近的关系。
这次他去金陵公干,也是带了郭志贵在身边,做些车马之事,这次回京后,贾政就将郭志贵拨了给他做随身小厮。
“贾公子,这次鲁密铳的改造,在下是依照贾公子的概想和图样进行,贾公子奇思妙想,让在下大开眼界,很是佩服。”
说话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士子,名叫刘士振,是浙江永嘉的一名举子。
此人虽是个读书人,但家乡永嘉乃沿海之地,历来倭寇侵扰不断,民间常见有火铳与倭寇相斗之事。
这让刘士振对火器发生极大兴趣,多年来沉浸火器技巧,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
兵部尚书顾延魁,牵头贾琮提出的鲁密铳改造,有人便把刘士振推荐给他。
刘士振也不负所望,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鲁密铳的试型枪。
贾琮笑道:“刘兄过誉了,我也是突发奇想,却没有刘兄改制枪械的实务能为,如能给刘兄抛砖引玉,那便是最好了,不必只拘泥我的概想。”
刘士振出身乡绅之家,和贾琮豪门贵勋出身相差甚远。
如不是惊讶贾琮的多才奇思,正对了刘士振心中所念,门第森严之下,只怕两人连话都说不上几句。
他见贾琮言行举止,毫无贵勋骄奢之气,细密谦和,彬彬有礼,胸怀坦然,不愧是双词动江南的卓尔人物,心中不由大生好感。
“嘭……。”
一声声枪响在校场响起,连续击发十弹之后,十只新型枪中有两支出了故障,无法射击,对试型枪来说,这个容错率也算很不错了。
经过对枪靶查验,试型枪的射程和命中率,比原型枪都有明显提升,主要是枪管加长,枪身加重,火子有了更长的做功距离。
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都大为赞叹,原本以为贾琮提出的鲁密统改造,不过是纸上遐想,经验证却是真实可用的。
根据试射的效果,贾琮又提出火门与准心相隔太短,射击时烟雾迷蒙,会影响枪手瞄准效率,及其他细微改进建议。
让沉迷火器改造的刘士振大起知己之感。
等到贾琮带着郭志贵离开,一份新型火枪改造试射情况的奏章,飞快被送入宫中。
……
神京西城,宏德门。
一队四五辆马车组成的队伍,穿过城门,进入喧嚣繁华的神京城。
走在前头那人骑着高头大马,相貌堂堂,一身绫罗锦衣,一脸骄奢纨绔之气。
身后的马车的车帘被掀开一半,露出一张清艳绝色的俏脸,打量着外面富丽繁华的街景。
见惯了江南旖旎的少女,再见北地国都的宽宏雄壮,别有一番意趣。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不急不缓的马蹄声,少女循声看去,后面两匹马快速跑来。
街面并不是很宽,那两匹马跑到车队旁边,稍稍减慢了速度。
头前那匹马上坐着个肩削背挺的少年,秀眉浓挺,眼似秋潭,风姿卓然,生的极好相貌。
少女脸带惊讶,继而露出喜色,差点就要开声呼唤。
此刻,两匹马与车队插身而过后,少年已加快马速,远远去了,身上那件大红猩猩毡斗篷,在寒风中卷起一片飒然红云。
……
荣庆堂。
自那日春祭,杜氏的灵位被大张旗鼓迎回宗祠,让贾母觉得颜面丧尽,事后便大病了一场,让家中众人一阵手忙脚乱。
请了宫中太医瞧了,也不大见好,着实让贾政等人慌张,毕竟老太太上了春秋。
连贾琮听了也有些紧张,倒不是他和贾母祖孙情深,只是贾母因宗祠之事被气死,事后追究起来,多半要怪自己头上,这不孝的罪名就跑不掉了。
后来贾琏听说关西名医张友士寓居神京,便急忙找了与张士友有旧冯紫英去请。
那张士友果然医术高明,几贴药汤下去,贾母养了五六日就大好了。
贾政高兴得让贾琏重金相谢,又特地留了名帖,以表交好之意。
这个时代交好一个名医,关键时刻就是多一条命。
后又听传言,那张士友的医术是兄长张士朋所授,他也就得了兄长五成能为,也不知那张士朋的医术神奇到何种地步。
贾母渐好之后,贾政和王夫人又几番开解,贾母多少也醒悟过来。
不是那小子太过邪性,而是杜氏为皇帝推恩敕封,进不得宗祠,伤了天子体面,才会如此拐弯发作,事后想起也一阵后怕。
没想到天子日理万机,对这等事情也如此细致计较,还是真的那么看重了那小子,竟这般为他出头。
只是自己娘家侄子也上门拆台,实在让老太太伤心。
今天便是忠靖侯夫人李氏特地上门道恼,说是自家老爷听了宫中风声,说圣上对新封诰命难进宗祠,极为震怒。
老爷也是想为姑太太遮掩一二,才在那天送来祭品,给姑母避避嫌疑,可是没有半点不敬长辈之意。
又说你家琮哥儿,给皇帝上了火器方略的奏本,极得皇上的赏识,当时自家老爷也在场,说是龙颜大悦也不为过。
皇上因此对琮哥儿多些关注也是有的,这也是一桩好事,毕竟是老太太的亲孙子,也是有福气的事。
贾母被忠靖侯夫人李氏一顿巧舌如簧,又拍又哄,心中的郁气倒是消去了大半。
可是给天子上火器方略奏本,又是怎么回事,也从没听他说过。
这孽障就知道闷声不响惹事,搞得家中不太平,在外面倒是连天子的好都能讨来,墙内开花墙外香,想到心中总是堵了一口气。
这时二门外婆子来报,薛家姨太太带着哥姐儿已到神京,如今车马在二门外,正要进府给老太太拜年请安。
王夫人听了一脸喜色,她和自己这妹子已多年未见,连忙带着王熙凤、宝玉和姊妹们迎了出去。
薛蟠是外男,进不得内宅,自有贾琏引了去见贾政,众人接了薛姨妈母女进了荣庆堂。
宝玉见了宝钗清艳绝伦,竟是一等一的女儿家,感叹世间钟灵毓秀,少不得心花怒放,照常来一出目呆眼痴。
贾母和王夫人知道他的性子,当做没看见。
黛玉和探春见他这等模样,知道他老毛病犯了,只是暗笑,半点不放在心上。
贾母是一贯喜欢长得好的女孩,见了宝钗也是十分喜爱。
忠靖侯夫人李氏,和薛姨妈虽远了些,但从贾母这边论,也算连着亲,众人又寒暄闲话一番。
薛姨妈才问道:“今日怎么不见琮哥儿,在金陵时他便来过我家几次,还帮了蟠儿的忙,是个有能为的孩子。
只是他在金陵每日到处忙,我也没功夫当面谢他。”
其实贾琮在金陵那里帮过什么忙,只一份十多个字,不留把柄的含糊书信,都是贾雨村自己在揣摩讨好,只是薛姨妈不知底细罢了。
贾母倒是听王夫人说过薛蟠的事,说道:“不过小孩子罢了,亲戚间帮点忙,也是他该做的,有什么值当的。”
贾母虽然见了贾琮心虚头疼,但薛姨妈是外客,既然提到了,总要叫来见见,外客面前也好尽了礼数,便让鸳鸯去清芷斋叫人。
第200章 幽情暗自生
鸳鸯去了一会便回,说道:“三爷今天没在府上,丫鬟说他一早被忠靖侯府的人,请了去五军营校场。
看时辰应该要回来了,我已给三爷的丫鬟留了话,回来让他来荣庆堂见客。”
贾母奇怪道:“他们两个怎么到了一处了?”
一旁的忠靖侯夫人李氏,却是知道自己老爷的事,说道:
“姑太太可能不知,今日五军营校场在试新改的火枪,且这火枪的改造法子,就是你家琮哥儿想出来的。”
王夫人在旁边听了,心中古怪,心想这小子也是奇怪,整日都学些什么,连这些东西都懂,如今史家这位忠靖侯都和他走的这么近。
又看了眼,正目不转睛,一脸痴迷倾慕盯着宝钗的儿子,心中不免担忧。
薛姨妈微笑道:“我倒是听过琮哥儿能摆弄这些东西,他在金陵就用火枪剿灭了一伙东瀛人,那些可都是杀人如麻的凶人。
金陵城内无辜百姓都被他们屠了十多户,可偏偏就被你们家琮哥儿被剿灭了,你看他才多大点年纪呢,这事可是满金陵城都在传扬呢。
各家老亲中,我也头一次听说有这么了得的孩子,老太太真是好福气,养了这么个既品貌得意,又文武双全的孙子。”
薛姨妈毕竟是初来乍到,并不知道荣国府里的行情形势,不然绝不会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如此大肆夸赞贾琮。
一旁的宝钗听了母亲的话,想起路上遇到的那个身影,一双水杏般莹润妙目,萌动一丝神采。
但她毕竟是个心思极聪慧的人物,片刻便察觉到气氛有些异样,老太太和姨妈的神情总有些不自在,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再看旁边这几位贾家姊妹,听母亲说起贾琮的事,都是一副笑意盈盈,很有些与有荣焉的自豪。
这位琮兄弟必定很得这些姊妹喜欢,只是老太太和姨妈为何会是这个表情,却不知是什么缘故。
转眼又见那位宝兄弟目不转睛看自己,脸上一红,低下头来,微微偏了偏身子。
机巧敏锐如宝钗,只几眼便能揣摩出堂中声色起伏,黛玉和探春虽然也聪明无比,但两下相比,却又各自不同。
此刻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过来传话,说二老爷已见了薛公子,说姨太太上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都中世路,在外住着恐生事端。
东北角的梨香院有七八间空房,打扫了,让姨太太带哥儿姐儿住了甚好。
贾母是个喜欢热闹的,薛姨妈慈眉善目,说话体贴中听,很得老太太心意,宝钗更是个极出色的女儿家,自然对儿子的安排没有意见。
王夫人也觉得老爷这是顾着自己脸面,更是满脸笑容。
王熙凤笑道:“梨香院那地方是极妥当的,当年是老国公荣养之地,梨香院旁边,就是琮兄弟的清芷斋,姊妹们来往相处也便利。”
薛姨妈和宝钗听了都和贾母道谢,薛家倒是不缺银钱,但毕竟儿子是个爱惹事的,贾家是神京大族,寄居而住,在神京便有了凭仗。
其实贾府东北角之处,因为地方比较偏,本来就只适合亲戚外客暂住。
薛姨妈一家被安排在那里是正常的,而贾琮也住在那里,以他贾家子孙的身份,却是不正常的。
当年王熙凤把贾琮安排在清芷斋,就因那里是贾府的东北角,转弯就是出府的后角门,离着荣庆堂又较远,不惹贾母心烦。
只是宝玉听了凤姐这话,却有些羡慕贾琮,恨不得自己换去住清芷斋。
这时外头丫鬟通报,说琮三爷回府了,听了口信来荣庆堂见客。
黛玉等姊妹目光不由自主看向暖帘处。
宝钗也忍不住转头去看,见贾琮走进堂中,先和贾母和王夫人见过礼。
见他还是和在金陵时一般气象,乌油油的头发,一丝不苟的梳成发髻,用一根润泽凝脂的白玉簪别了,眉眼隽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