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42节

  等到那人有些愤然的走了,那小厮问道:“封嫂子,这人看着不是善类,秀姐去了金陵,要不要告诉琮少爷,也好有个主意。”

  封氏想了想,说道:“琮少爷这些日子都在乡试,不要去打扰他,东家这几日就要回神京了,那人如果就此作罢,事情也就过去了。”

  ……

  礼部南院,东华楼,取东华唱名之意,是雍州会试、乡试的阅卷之地。

  本次雍州恩科乡试评卷已进行三日,东华楼一层有二十位阅卷官,正在对两千余份乡试试卷,进行逐份评阅筛选。

  所有学子的三场试卷,在初审阶段,按五等评定:典雅、精结、明确、得体、失格。

  被初审为失格,自然是即时落榜,其余各等再进行交叉复阅、三阅、终评,最后才得出乡试上榜名次。

  此次雍州恩科乡试主考官是太常寺少卿郑俨,他的官位虽没礼部尚书郭佑昌高,但是在士林中的名望却极响亮。

  主要原因是他曾两次进士及第,在整个大周的读书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二十年前,还是太上皇当政之时,郑俨就曾得中进士科乙榜。

  却因自己学道未竟,以为不足,辞而不就,淡然返乡读书。

  十三年前,有魁天下之志,重新入京赶考,竟然摘得嘉昭元年状元魁首。

  其学识卓绝,治学有成,为士林推崇,而两次进士及第,更被传为学人佳话。

  这是一个不为做官而读书的读书人,官位对他来说如探囊取物,而学道无涯,才是他真正心所往之。

  这样的人物担任雍州乡试的主考官,不仅实至名归,更是绰绰有余。

  此刻,郑俨正坐在东华楼二楼官廨中,在阅卷的头几天,他这个主考官有些清闲。

  因为开头两天,一楼阅卷官初阅才刚刚开始,阅卷基数有限,五等评定还不能准确界定。

  到了阅卷第三日,已有近半试卷经过初阅,阅卷评等的界定也明确下来。

  从中午开始,陆续有被评定为典雅、精结的一二等试卷,被送到二楼郑俨官廨中复核。

  每位学子参加三试,每试还不止一道题目,试卷的总数是两千的数倍。

  如此巨大的试卷数量,郑俨作为主考官,自然不能一一查看,只有被一楼阅卷官评为典雅、精结的三试卷子,才会送他面前复核。

  而能送到他面前的卷子,必定是优中选优,至于下面的阅卷官是否会作弊,或提交滥竽充数之卷,这也完全没有可能。

  一是进入乡试,所有考卷在阅卷之前,都已经过重新誊抄糊名,只能从序号辨认,根本不知试卷主人名字,想要作弊也无从下手。

  而被评为典雅、精结等级的卷子,也不存在滥竽充数的可能。

  郑俨是两次进士及第的状元之才,天下闻名的大儒,目光如炬,哪个敢在他面前耍花招,岂不是班门弄斧。

  只是郑俨一口气看了数十份卷子,不禁眉头大皱,除少数几份能入眼,大多数和他心目的典雅、精结之流,差相仿佛。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正常的乡试本要等到明年八月。

  而此处恩科五月开考,朝廷只是提前了两月发布诏令,大多学子都存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多半也是将恩科作为正科的热身。

  所以表现出来的水平自然要打些折扣,毕竟很少人能像贾琮那样,因先生柳静庵料定先机,在这半年来如此充分的苦读揣摩。

  特别是三试,又出了那道刁钻尖锐的策论正题,击中了很多考生的软肋。

  就这一篇策论,有人虚张旷语,有人言辞空洞,少数写得四平八稳的,又是毫无新意,看得郑俨大摇其头。

  就在郑俨有些失望的放下手头一份试卷,突然隐约听到楼下传来一阵骚动。

  似乎有许多人跑动的声音,像是被暴风骤雨掠过一般,动静越来越大,还听到情绪激动的吟咏声。

  郑俨心中奇怪,便走出二楼官廨,下楼去查看究竟。

  刚走下楼梯,就看到一楼阅卷大厅有些混乱,很多人都聚集在大厅左侧的一张阅卷桌旁。

  其中一位阅卷官正在朗诵道:

  言之而无物,用之而无法;

  沉于衰败腐朽之论,而津津乐道;弃于格物明理之法,却茫然未觉。

  皓首穷经,视民生疾苦如隔岸之火;清谈空赋,弃古贤兼济宏愿如草芥败履……。

  郑俨听到这几句,目光不禁一亮,心中暗自叫好。

  言辞犀利,意气轩昂,方才在楼上所阅读的典雅、精结评等卷子,皆无这般酣畅之文!

  一位来自太学的阅卷官,看到郑俨下来楼,连忙上前解释道:

  “郑少卿,丁五号阅卷桌,评阅到一篇策论宏文,实在是非同凡响,所以众人有些许……失态。”

  郑俨也是沉浸文事之辈,当然理解一篇难得好文,给人那种激荡惊喜的心情。

  饶有兴致的笑道:“我听了刚才几句,倒是不错,只是未见全貌,果真是如此宏文,让诸君这般心旷。”

  这时郑俨听那位阅卷官继续读道:

  是故,观天地之法,察万物之源,探究学人志向之微妙,以为匡正。

  当以其志浩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郑俨听完最后两句,整个人都怔住了,如闻洪钟大吕,如闻天伦妙音。

  他自身就是极致治学之人,以探究学人天道,穷极至理为己任。

  不然二十年前,也不会放弃登科做官,退却上林,闭门治学,穷近十年之功,心有所得,才重回士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问心之言,因他个人的心路经历,给他的震撼与启迪,比其他人更加深刻难言。

  他满怀激动的叹道:“此等浩气宏文,为学人不易真法。”

  “此文是那位考生所写!”

  “启禀少卿,是丙字两百十五号考生所写。”

  “将此人三试的所有试卷都查找出来,立刻送到我的官廨。”

第212章 恩科放榜时

  荣国府,清芷斋。

  乡试结束,贾琮也彻底放松下来,这半年殚精竭虑,日夜苦读,总算告一段落。

  除了每日清晨练字习刀,往常一应书本功课都停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番。

  而东府那边开始洋溢出喜气,渐渐透到西府这边来,王熙凤也得了贾母的吩咐,常去东府帮尤氏操持事务。

  因下月初二,是东府世子贾蓉的婚事。

  贾琮看起来一切如常,有时会出去和同窗聚会,或和家中姊妹说话解闷。

  五儿、晴雯、英莲却知道金陵安定寺那段缘故,知道此事无解,贾琮虽面上不说,心里必定难以平静,多半是装作无事。

  五儿和晴雯比平时更多了温柔体贴,衣食起卧细致入微。

  英莲平时就管着书房,贾琮课业歇下去,她也空闲下来,贾琮在府中走动,她便跟进跟出,寸步不离,不让他落单。

  最后连芷芍也察觉出异样,因当初她并不知金陵那些事情,五儿和晴雯知道此事在大宅门中的风险,也不敢随便说。

  等到芷芍问起,五儿才悄悄告诉她原由,这才明白过来。

  她满心都是贾琮,自然事事为他计量。

  也知道嫁入东府那人,对贾琮来说是无根之缘,徒惹烦恼罢了,也不去点破,只是日常多了细心陪伴。

  慢慢连贾琮都感觉出,随着东府那边喜气日盛,而自己的清芷斋中,愈发变得温情脉脉,莺声细语,亲密无间。

  ……

  礼部东华楼,乡试阅卷即将进入尾声,神京城内数千乡试学子,翘首以待。

  而随着放榜日子渐进,郑俨作为雍州恩科乡试的主考官,变得愈发炙手可热,因为他手中掌握考生点榜名次大权。

  虽说阅卷过程都是经过糊名誊抄,但在揭名和放榜之间,还是存在些藏污纳垢的漏洞,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是完全干净的。

  那些家中有子弟参试的人物,对这些官场私隐,自然都是知道的。

  在这最后的关键几日,郑府之前常有车马停驻,常有人简装易服,携礼上门拜访,只是没人能进入府中,只是留下了名字。

  这几日不管是东华楼,还是郑府,都已成了神京城内数千乡试学子,众目睽睽之地。

  那些上门送礼的,就算做得再低调,甚至都只是让家中管家清客上门,多半还是被旁人探知到根底。

  其实这种情形,在每次乡试会试放榜之前都会出现,都有些司空见惯,其中真正演变出风险,甚至衍生科场舞弊之事,却十分罕见。

  因科举乃是国之抡才大典,能担任一州乡试主考官,无不是才学卓著,智慧超群之辈。

  这样的人物只要不是利欲熏心,自然有足够的手段和谋略,去回避掉这些请托风险。

  更有好事者,将那些至郑府门前的人物,都是哪家哪户,都弄得清清楚楚。

  乡试之后,贾琮和蔡孝宇等同窗聚会,就听一向好事的蔡胖子说起此事,其中侍郎的侄子,尚书的外甥,院事的儿子等不一而足。

  好在他是没这样的事,贾家的长辈除了贾政,哪个会把他乡试的事放心上,只知他前些日子忙于考学,也就罢了。

  ……

  嘉昭十三年,六月初二。

  天还没亮,清芷斋正房中,歇在睡榻上的芷芍,被床那头的响动惊醒过来。

  迷迷糊糊的起身,就见贾琮已掀开了帐子,连忙走过去帮他挂上帐帘。

  “天都还没亮呢,也不仔细多睡会儿,这半年读书累的不轻,正该好好养一养。”

  贾琮笑道:“今天乡试放榜,有些睡不着了,干脆早些起来。”

  芷芍见他神情还带着疲倦,知道他昨夜定是没睡安稳,乡试放榜只是托词,他什么时候担心过中举的事。

  今天不单是乡试放榜,还是东府娶亲的日子。

  芷芍心中微微有些叹息。

  贾琮见她一身小衣,一头秀发披散着,眼中都是温软关怀的神情,心中微微一暖。

  对于今天放榜,贾琮还是颇有期待的。

  只要通过乡试,取了举人功名,才是真正迈入士大夫行列,拥有了选官资格,森严家规宗法之外,也就另外被加持了国法。

  他也就有了更大的能力,维护自己在乎的事,和身边这些一直关爱守护自己的人。

首节 上一节 142/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