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00节

  神京,大周宫城,乾阳宫。

  虽已过了正月十五,神京城的天气依旧酷寒,嘉昭帝处理政务也搬到后殿暖阁中。

  暖阁内火墙烧得温热,青铜福寿熏炉烧着极品红萝炭,珐琅掐丝镶蓝焚炉中清烟渺渺,点着西海沿子进贡的龙涎香饵。

  室外风雪如刀,冰寒彻骨,室内温暖如春,馨气脉脉。

  最近让嘉昭帝最为关注的,就是辽东镇与女真的战事。

  此刻他御案上的一份奏章,上面做了许多朱笔批注,这是一个月前九省统制顾延魁,发来的巡视辽东镇奏报。

  这份奏章上引起嘉昭帝关注的有两件事。

  第一是贾琮到了广宁城后,提出放弃辽东镇五大兵堡,坚壁清野,斩断女真粮资抢掠渠道,困敌绝境,逼战于城下。

  第二是辽东镇总兵官请留贾琮为辽东镇火器幕僚。

  这两件事都和贾琮密切相关,让嘉昭帝感到有些意外。

  他只是让贾琮押运大批火器至辽东,并作为火器司监宣讲火器使用要点,却没想到他却做出意想不到之事。

  他是知道贾琮一向文华出众,以书词名动江南,且专精火器之道,以上种种已让人颇为惊艳。

  如今他一到辽东,就在战阵兵事提出独到见解,甚至还被梁成宗这样的宿将赞许认可,这就有些难能可贵了。

  ……

  贾琮提议放弃辽东兵堡的消息,不仅通过奏章报入宫内,也通过兵部诋报为各部官员所知,并引起轩然之波。

  大周自扫平北蒙,定鼎天下,立国七十余年,在边塞守土战事上,勇猛精进,从未显疲弱之势。

  当年周太祖荡平环宇的勇武,至今还存有烈风遗泽,寸土必守,寸土必争,已经成为朝野官民共识。

  而辽东五大兵堡设立已五十年,其突出辽东边镇三十至五十里,中间的领土属于辽东镇常镇之地。

  放弃五大兵堡,有弃土自守的嫌疑。

  消息从兵部诋报中传开后,都察院御史便上书弹劾贾琮,黄口小儿,妄言兵事,弃土惧敌,有伤国体,应予严惩!

  连带辽东镇总兵官梁成宗,也被都察院御史臭骂,不外乎说他拥兵自矜,怯懦应战,致使女真之患不息,至今嚣然横行云云。

  对于这些御史弹劾,嘉昭帝还是采取了惯用的办法,留中不发。

  他需要御史来广开言路,导引风向,但不代表他会因御史片面之论,听风便是雨,于军国要事轻做独断。

  当年他只是个普通皇子,从没被太上皇当做接班人来培养,所以也没像吴王那样,年轻时曾入军中历练。

  所以嘉昭帝对军务的捻熟,远不如他在治政权谋上的卓异之才。

  但他有不亚于大周任何明君的清晰和理性,他相信顾延魁、梁成宗这些军务大家的眼光。

  既然他们如此推崇认可贾琮,自然有他们充足的理由,这些足以让他放下心中疑虑。

  而且顾延魁的奏章中记录了贾琮一句原话,那是贾琮用来劝谏梁成宗,接受他关于放弃兵堡、撤回守军的建议。

  失地存人,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句话让嘉昭帝深有感触,他身在高位,体会颇多,不管是为政,还是为军,没有不变之法,只有相机之术。

  很多时候行事,先退一步,方可进两步。

  ……

  只是自顾延魁一个多月前发来奏报,除了日常军务诋报来往,辽东之地再无新的战况奏报。

  这让嘉昭帝心中多少有些忐忑,贾琮的坚壁清野之法,似乎并没有引起女真贼寇的反弹。

  这时,内侍副总管郭霖入暖阁通报:“启奏圣上,兵部左侍郎彭汝南、左军都督府陈翼入宫觐见,言有辽东急务启奏!”

  嘉昭帝听到有辽东急务上奏,眼睛不禁一亮,让郭霖即刻宣二人入殿。

  自从顾延魁以九省统制巡视九边,兵部日常事务,便由兵部左侍郎彭汝南代理,

  而左军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五府之一,其分辖辽东镇军务之事。

  太上皇时期,五军都督府曾总揽大周军务之权,曾经势力枭然,权柄极重。

  府中自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要职,历来都是四王八公贵勋子弟、立有战功的将领充任。

  但自嘉昭帝登基之后,经过十年权衡腾挪,不断消减五军都督府根基,军务权柄渐渐重于兵部。

  如今在兵事之上,兵部已完全凌驾于五军都督府。

  因此,朝野内外,暗中都有戏言,五军都督府如今只是老牌勋贵养老之地。

  甚至很多贵勋在五军都督府挂职,但根本不来上衙办公,只是领一份俸禄。

  但是,毕竟太上皇还健在,五军都督府的外在体面,还是要维持一下的。

  所以兵部涉及重大军务奏报,还是会叫上对应辖管的各军都督,其实也就充个场面,做给外人看罢了。

  至于具体军务的筹谋之事,自有圣驾、兵部、一线将领相机决断。

  五军都督府可以敲敲边鼓,其他的也就识相点靠边站。

  所以,这两人一起入宫奏报,嘉昭帝便知,必定是辽东镇发生重大军务。

  ……

  兵部左侍郎彭汝南一入暖阁,便神情振奋的奏道:“启奏圣上,兵部刚收到辽东镇八百里加急军报。

  本月二十八日,女真三卫联军七千余人,进犯辽东鸦符关,我军与女真人作城下决战,取得鸦符关大捷!

  此战毙杀女真三千九百四十口,伤重而死九百一十二口,活俘一千一百零二口。

  女真卫头领李蛮铸、女真左卫头领董善仅带千余残兵突围逃窜。

  女真卫右卫头领凡尔察,与逃窜之时,被火器司监正贾琮斩杀。

  此战女真各部不到两万户,却兴兵七千,此乃女真倾巢之兵。

  却在鸦符关折损六千之众,根基已伤,辽东边塞从此可得安定!

  辽东镇总兵官亲书奏表,九边统制顾大人具名签押,细叙此战诸般情状细枝。

  此战首功为火器司监正贾琮,次功为鸦符关参将刘永正,其余功绩之人具表上奏。

  此战恢弘,实乃本朝未有之大胜,臣为圣上贺!”

  彭汝南一番情绪激昂的奏报,让嘉昭帝一时有些愕然,打了胜战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此大胜,却是他没想到的。

  女真三卫举兵七千,几乎是各部可动用之全部兵源,一战就被歼灭六千之众。

  如此辉煌战绩,便是数年前,梁成宗五次击退蒙古土蛮部大军,也未曾出现过。

  意识到鸦符关大捷战果之辉煌,即便以嘉昭帝的深沉内敛,不形于色,不禁开怀大笑。

  “好!前方将士沥胆报国,勇武惊人,取得如此大捷,实乃家国之幸也!”

  将一旁的郭霖都看傻了,圣上自登基以来,在他的印象中从没笑得如此开心,这真是遇上好事了。

  ……

  嘉昭帝略收拾情绪,问道:“此战,为何是贾琮立下首功?”

  虽然贾琮已有许多地方让他惊讶,但不管是文华出众的解元,还是精通火器的监正,这些他都还能接受。

  如今又成了鸦符关大捷战功之冠,这未免有些过于惊悚,脱离常理,才有此好奇之问。

  那册梁成宗亲笔奏报,已在彭汝南手中拿了许久,刚才忙着和嘉昭帝报喜,过于激动了些,竟还捏中手中。

  连忙将奏报呈上,说道:“此战梁总兵亲自在关城压阵,诸般事宜都在奏章中具备,请圣上御览!

  战前贾琮曾出城查探,并提前探知敌踪,让守军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备战。

  且他在战前统筹火炮、瓷雷等火器的使用方略,并贯彻战事之中,如此才达成此战毙杀数量之高。

  女真来犯之际,贾琮带火器营出城设伏,于战事胶着,女真大队退却之时,亲率五百骑兵冲阵阻敌。

  于战阵之中亲斩女真卫右卫头领凡尔察,谋略勇武皆为此战之冠!首功当之无愧!”

  ……

  兵部左侍郎彭汝南是顾延魁一身提拔扶持,他自然知道自己的上官十分赏识贾琮,他也乐的给贾琮说好话。

  再说贾琮立下如此军功,再多溢美之词,也是当之无愧,他彭汝南给他说好话,自然也说得心安理得。

  嘉昭帝将那奏章仔细看过,若有所思的合上。

  “当初有人举荐贾琮入翰林院任典籍,朕曾说过,贵勋之子,不堕勇武之气!

  他果真做到了,他既能立下如此功勋,朕必定不吝封赏!”

  一旁的左军都督陈翼说道:“圣上,贾琮为荣国之孙,武略惊人,实有乃祖名将之风,可为勋贵子弟楷模。

  依臣拙见,如此大捷,首功之人,可当册勋之荣!”

第291章 袭爵言别情

  左军都督陈翼一说这话,嘉昭帝和彭汝南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他。

  主要是册勋的话题过于敏感,谁都知道嘉昭帝是个惜爵之人,常言勋位贵重,取之必有军功。

  可能他登基之时,四王八公以太上皇为马首是瞻,对于他这位新君多半持观望审视态度。

  让嘉昭帝吃够勋贵肘制的苦头,因此,皇帝对册勋授爵一向极其慎重。

  除登基之初,曾册封忠靖侯史鼎等一批从龙之臣,往后数年便再无新册武勋之人。

  直到六年前梁成宗五败蒙古土蛮部,立下嘉昭朝未有之军功,才在两胜后封平远伯,五胜后再封平远侯。

  这已是嘉昭朝少有之殊荣,在那之后因边关皆无大的战事,再也没有武将因功册勋。

  如今左军都督陈翼突然提到贾琮册勋之议,嘉昭帝嘴角微微一牵,似有讥诮之意。

  陈翼承爵齐国公,是四王八公中和贾代善一辈的人物,也是八公中少数还未降等袭爵之人。

  虽然这几年他老谋深沉,窝在五军都督府低调的紧,不过心中未必放得下当年贵勋风光。

  如今见身为四王八公之后的贾琮立下战功,便生出为旧勋张目的心思。

  这些老东西被丢在五军都督府等死,到底还是人老心不死。

  彭汝南听到齐国公陈翼突然提出册勋之事,立刻眼观鼻,鼻观心。

  册武勋这种事,和文官没半分关系,且他知圣上对勋位的态度,自然不会去趟这浑水。

首节 上一节 200/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