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34节

  迎春的行李不算很多,只两辆马车便都运了来,贾琮早安排了新买的家奴,将行李逐件都抬进新院落。

  绣橘也不用迎春操心,指挥着人手,将送来的箱笼打开,把各色物品有条不紊归置摆放,干得甚为麻利上心。

  黛玉、探春、湘云、宝钗、惜春等姊妹,自然都送迎春到东府,看着这座锦绣雅致的院落,眼中都有欢喜向往的神色。

  西府长辈太多了些,姑娘家言行举止当规规矩矩,说话都不好太大声,虽不用笑不露齿、行不露脚这么夸张,但忌讳还是不少的。

  哪里像是这伯爵府,就贾琮一个同辈的兄弟,上面又没长辈压着,这是要多自在呢。

  各人心中都有些羡慕迎春,从此过得必定愈发清静悠然。

  探春性子一贯爽利明快,在一旁打趣道:“三哥哥,我可知道你在荣庆堂亲口说的,外头的人要是不知二姐姐的金贵;

  你就一辈子养着二姐姐,让她养尊处优,安乐一生,你做哥哥的可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亏着我这三妹妹吧。”

  探春说着话,还俏皮的对着贾琮指了指自己,惹得姊妹们一阵好笑。

  不过都知探春和贾琮都爱书法,志趣相和,从小也最投契,这种打趣玩笑更是常有。

  贾琮笑道:“伱上面还有老爷太太呢,我可不敢养着你呢。

  不过二姐姐一个人在东府,这里地方大得很,你可以挑一处喜欢的地方住,日常也好过来陪陪二姐姐。”

  探春明眸闪烁,一脸欢喜:“三哥哥可不许哄人,等二姐姐归置好院子,我就去找个好的落脚之处,省的你过后反悔。”

  探春也不敢奢望,贾琮对自己会像对二姐姐那样,放言养其一生,毕竟那是他亲姐姐,自己如何能成的……。

  她只是担心三哥哥,从此出府别居,兄妹之间再不能像往常那样,时时相见,切磋笑谈。

  探春生性聪慧机敏,一向主意很正,这才有刚才那些笑语,好在这三哥哥是个知心的,一番话正落了自己的心意。

  ……

  贾琮看到黛玉和湘云也看了过来,黛玉一双妙目望着他眨了眨。

  连忙笑道:“自然是听者有份,府上大都是空着的,林妹妹、湘云妹妹、宝姐姐也选处喜欢的地方,不用和我客气。

  得空了我在两府夹道处起一座小门,日常你们得空过来也便利,就像大家以前在西府一样。”

  一旁的宝钗看得有些羡慕,不过她不像黛玉和三春那样,和贾琮从小在后园子长大,关系亲密。

  她虽是贾家的亲戚,但和贾琮这一房并无血脉牵连,细论其实隔了很远,她又是后来的,和贾琮却少了份亲密无忌。

  一旁的小惜春还不到十岁,尚存浪漫天真,还没染上那孤僻冷绝的脾气,见到姐姐们在这府中都能有地方,心中不禁有些焦急。

  急忙嚷道:“三哥哥,还有我,还有我呢?”

  贾琮蹲下身子,捏了捏她的小脸,笑道:“我们家年纪越小越金贵,四妹妹最小,姐姐们有的,你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你喜欢住在哪儿,等下自己挑去。”

  ……

  贾家三春之中,惜春是个特殊的存在,也是身世最不幸的一个。

  大户人家的女子,历来都要由嫡母教养,嫡母不存就要由祖母或外祖母教养。

  这也是黛玉丧母之后,林如海会将黛玉送到贾府的原因,因为林家如海这一支,除了他们父女,早就没有其他人。

  将黛玉送到外祖母膝下教养,对林如海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贾母是出身两族贵勋的国公夫人,林如海请她教养黛玉,也是想为女儿将来做个体面的背书。

  惜春其实和黛玉是差不多情况,她是贾珍的胞妹,以前东府那地方,被贾珍搞得名声不佳,并不适合养千金小姐。

  惜春自小生得可爱,贾母又是喜欢女孩子的,还得了贾敬的请求,这才把惜春接到身边抚养。

  不过贾母的心思都在宝玉、黛玉、探春这些出挑的孙辈身上,惜春和迎春一样,在西府的存在感并不强。

  迎春还有生父嫡母在堂,虽然几乎对她无视,但总算聊胜于无。

  而惜春虽为嫡出,却生母早亡,父亲早就弃家为道,她其实等同父母双亡,从小在西府长大,和父兄亲缘十分寡淡。

  惜春性子中没有迎春的柔顺,骨子里反而有股韧性傲气,长成之后养出孤绝冷僻的性子,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后来,王善保家的挑唆起查抄大观园,惜春的贴身丫头入画被查出私藏外银,就被惜春毫不心软的撵了出去。

  好在,如今惜春年幼,性子还未被压抑出乖僻,还只是个内心有些敏感懵懂的小丫头。

  贾琮因知道前尘之事,对这个四妹妹也多有怜惜,不管是下金陵,还是上辽东,回来总记得给惜春也带份礼物。

  因此,惜春和他这个三哥哥还是很合得来的。

  惜春摆着小手,翠声说道:“我不用找什么院子,我要是来顽,和二姐姐一起住就好了,冬天暖和,夏天还不挨蚊子呢。”

  贾琮和众姊妹听了好奇,冬天睡在一起暖和,这倒是容易懂,只是夏天不挨蚊子,又是个什么说道。

  探春便好奇的惜春因由,惜春拉着迎春的手,甜甜一笑:“二姐姐招蚊子,和她在一起,蚊子只咬她,不会咬我的。”

  贾琮听了也不禁笑出声,众姊妹都被她逗乐了,史湘云更是笑弯了腰。

  ……

  荣国府,荣禧堂。

  贾政正在接待北静王长史刘永。

  本来按照世家规矩,北静王亲至,贾政这个荣国府的主人才会出面接待。

  不过王府长史为正五品,按官场礼数,家中也需对等品秩的子弟接待。

  只是,荣国府子弟只有贾琮才是正五品,并且已分府,而刘永拜访的是荣国府,而不是伯爵府,贾琮自然不便接待。

  所以只有贾政这个从五品员外郎出面接待。

  刘永说道:“老世翁,明日有南越名士来王府拜访,其人得浙南文华精粹,诗词文章俱佳,王爷知贵府宝公子,凤雏新生,人物锦绣。

  特让在下相邀同去会友。”

  贾政知道去年的时候,北静王府的秋菊诗会曾出现僭越之诗,把北静王闹得有些狼狈,好在后面并没出什么大事。

  这大半年北静王府颇低调了一些日子,如今也不再搞什么文会,只是寻常的会友,贾政也不太放心上。

  他望了一眼陪坐一旁的宝玉,见他神色颇有些紧张,不见大度挥洒之气,眉头不禁一皱,不过外人在场,也不好发老子的威风。

  “小儿得北静王爷高看,政万分感怀,他年轻识浅,能得高士教益,自然是极好的,明日便让他王府拜望。”

  刘永又说道:“王爷仰慕贵府琮世兄文华绝代,书词风流,明日以文会友,不知老世翁可否代为转达,请琮世兄一同莅临。”

  贾政听了这话一愣,他虽然生性有些迂腐,但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也不是愚笨之人。

  此时哪里还听不出,北静王请宝玉过府会友,那不过是抛砖引玉,他想请琮哥儿才是真章。

  想想却也寻常,如今琮哥儿声名遐迩,得人青眼看重,也是人之常情,他去了倒也省心,方能显我贾门文华之风。

  单让宝玉这孽障过去,他连四书都读不全,见什么南越名士,只怕论上几句便要露出马脚。

  于是,便让人去东府传话。

第330章 世情多藩篱

  荣国府,荣禧堂。

  刘永见贾政让人去传信贾琮。

  心里也松一口气,他知道王爷胸有锦绣,一向礼贤于人,对荣国府贾琮也早有青眼。

  如今这人更在辽东建立军功,彰显过人的兵事之才,便愈发得王爷欣慕看重。

  只是贾琮此人一向不喜官场交游,上次王府举办秋菊诗会,王爷就曾命他上门拜帖,当时贾琮因督造火器并未赴约。

  北静王府和宁荣贾家世代交好,这次王爷以世交之名,以邀请宝玉会客为名,实际上交往贾琮才是真意。

  刘永想到王爷结交的人物之中,也算人才纷纭,各有所长,但贾琮这样未冠之年,文武卓绝,军功封爵,却是绝无仅有。

  也怪不得王爷几次盛情相邀。

  ……

  这边贾琮正和众姊妹说话,听说是北静王府的人到访,贾政让自己过去说话,心中却微微膈应。

  他对水溶一向心有嫌隙和防备,不过既然是贾政传话,还是要过去露一下脸。

  等到了荣禧堂,贾政把刘永的来意说了,贾琮方才听了让宝玉去会客,没想到最后却拐到自己身上。

  上次贾琮利用一手僭越诗,让嘉昭帝借机将北静王水溶踢出九省统制角逐,皇帝对此人的观感可想而知。

  总之,皇帝四王八公旧勋厌弃已深,除旧立新,已成定局。

  而贾琮也是因势而起,被皇帝用各种法子,剥离出旧勋阵营,才形成今天之局面。

  所以,他绝不会去掺和北静王这团浑水。

  其实,贾家一贯与北静王交好,和与皇帝亲近的忠顺亲王交恶,从本质上便是站错位置。

  好像贾家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贾琮都觉得诧异,几代世爵之家,对政局的嗅觉怎么会迟钝到如此。

  不过哪怕以他和贾政之亲近,却也不好说让贾家疏远北静王府的话,因为这几乎是让贾家背离四王八公群体。

  即便以贾政对自己的器重,只要说出这样的话,也会让贾政对自己生出猜忌,这是贾政的出身所决定的。

  所以,再亲近相得的两个人,一旦生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无形的距离就变得难以跨越。

  ……

  贾琮对刘永说道:“琮感谢王爷盛邀,只是明日要去洛苍山柳宅,去了辽东半年,课业荒废不少,先生要训诫授业,琮不敢有违。

  且明年便是春闱之期,除了忙衙门上的事,便只有谢客读书,不敢违师门之望,只好辜负王爷之邀了。”

  贾琮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不仅明天没空,后续除了上衙,其他时间都要闭门读书,都不要来打扰我……。

  刘永脸上浮现失望,心知这是贾琮借故推脱,莫非是他对与王爷相交,心有疑虑,怕招来非议?不然如何会几次回绝王爷垂青礼贤。

  不过他以师道师命为由,却让人无法辩驳,也挑不出半点毛病,只是年纪轻轻,城府心思却有些深了。

  说道:“没想到世兄已贵为勋爵,向学之心依然如此虔诚,让在下十分佩服,只好以图再邀了。”

  贾政本来以为贾琮被封伯爵之后,从此必定不再涉足科举,不再受那八股书经之累,其实也算人之常情。

  不过总是让他有些遗憾。

  贾政出身贵勋之家,爵位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之物,反而举业荣耀才是他一生向往。

  他自己因天资和际遇所限,科举一道终生无望,子嗣中宝玉和贾环,不说也罢……。

  本以为荣国即便出贾琮这样的才子,依旧于举业一途凋敝,或许这是家门定数。

首节 上一节 234/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