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0节

  贾母是知道那张天师,上次贾琮被贼劫了又逃回府,张天师就派弟子来探望。

  正巧遇上贾琮被他老子打得下不来床,当日贾家在外客面前着实丢了脸面。

  只是这小子实在邪性,他好读书,会写字作诗,能认识柳静庵这样的大读书人,情理上还说的过去。

  但他又怎么会认识张天师这位天下道魁,这可是贵比王侯般的人物,对方还几次上门找他。

  鸳鸯继续说道:“那道士是玄天宫的道场主持,说是受张天师所托,将玄天宫的一处别院,给琮三爷借住。

  说那地方离青山书院极近,环境幽静,张天师年轻时在神京求学,就曾在那里读书,正合适琮三爷在书院读书时居住。

  今日主持道士就是将那院子钥匙送来,还送了上等舒云青丝道袍一件,二盒八宝清魂道香,一尊紫铜饕兽小香炉。

  那道士还说别院地方宽敞,三爷可把服侍的丫鬟下人一起带去,也好日常照应,让三爷能专心读书,免了挤舍监那么窘迫。”

  一听这些话,王熙凤首先就楞了,她才刚给宝玉出的“妙计”,话音也才刚落地,居然就被破了,这琮兄弟命数可真硬气。

  贾母前面听了柳静庵得知贾琮入学读书,便特意送了套亲笔批注的四书,就已经觉得有些奇怪。

  现在听了鸳鸯的话,心中更是起了些疑心,毕竟活了怎么大岁数,在世家豪门里滚爬了一辈子,对世情人心认识不浅。

  她可不会像贾政这样单纯迂腐,觉得贾琮有些才学禀赋,就能得到柳静庵、张天师这种大人物格外青睐。

  要知道这样的人物,见多识广,一生见过多少才俊,早已习以为常,怎么会毫无来由对自己这孙子如此看重。

  那柳静庵巴巴的给这小子找了家大书院念书,那位道家天师甚至连读书的住处都做了安排。

  这可不是一般的看重,对待衣钵弟子和家中子侄也不过如此吧。

  这小子到底是那里入了这些人物的眼。

  只是贾母想了半天,也是毫无头绪,也就懒的再去想。

  自己虽不喜这个孙子,但他毕竟也是贾家子,得别人看重总也不是坏事,何必去费这个脑子。

  在场如王夫人这样的听了荣禧堂那边的事,心中也都吃惊不已。

  贾琮如此年纪,就已才名显露,读书又是刻苦,外面又有柳静庵、张天师、嘉顺亲王等大人物的看重,将来的前程怎么都差不了了。

  他那妓生子的不堪出身,也被这些事掩盖了大半,对他已没有太大影响,将来进学取了功名,谁还会在意这些个。

  王熙凤更是被鸳鸯的话唬住了。

  自己帮宝玉想出的“妙计”还热乎着呢,这会子就像是让人当场扇了耳刮子。

  外面的人连院子都给这小子准备好了,他必定要带那两个俏丫鬟出门的,宝玉想沾惹都寻摸不到机会。

  都说这小子生下来命数就硬,克死一堆人,自己没事,如今看来真是这样。

  老太太昨天免了他的孝道礼数,断了他来荣庆堂的路,今天却没办法要巴巴的又把他请回荣禧堂。

  要知道荣禧堂才是荣国府的正堂,比荣庆堂还高一格,老太太这下算撂了自己的面子了。

  想想最近这些事,这小子是真邪性,你想算计他,都找不着缝儿,到头反而自己落不自在。

  你就看东路院那边大老爷和大太太,还有那个蠢货王善保家的,如今那个有好结果。

  外面又是这么多人捧着他,没事还是少惹这小子为妙,弄不好被克到就晦气了。

  宝玉还没意识到自己讨要五儿的企图已完全落空,只是觉得这些人好生无趣。

  贾琮原本隽秀如女儿一般的人物,眼看着愈发深陷泥潭,在家里和族学读书还不够,居然还要去劳什子书院读书。

  去书院这种酸腐污浊之地,又有什么好得意的,今天这些人竟又是送四书,又是送院子的来贺他,简直不知所谓。

  不过一帮子国贼禄鬼在做戏,简直俗不可耐。

  宝玉觉得这些读书仕途的龌龊事,真要把荣庆堂都污了,心中不耐烦便想着离开,但见林妹妹还在,又有些舍不得。

  ……

  贾琮带着入院告身,还有柳静庵和张天师的赠礼回了清芷斋。

  五儿和晴雯听说能跟着贾琮一起去洛苍山,都开心得不得了。

  原先她们就打听过,那青山书院在洛沧山,离这里可不近,凡是去青山书院的学子,都是住在书院的舍监里,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家。

  那她们就要被孤零零留在青芷斋了,听说三爷这一去要读上好几年呢,她们留在府里可要无趣死了。

  如今竟有这样的好人,给了个院子让三爷住,还能把她们一起带去,连娟儿、四儿都可以一起带着,岂不是和在青芷斋一个样。

  天下居然还有怎么好的事。

  晴雯自小和哥哥颠沛流离,饭也没吃饱几顿,后来被赖嬷嬷买了,日子才好点,不过算起来也有好多年没出府了。

  而柳五儿是几辈子的家生子,除了贾府就没去过其他什么地方。

  两个丫头都正是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的年岁,能跟着三爷一起出去读书见世面,岂有不欣喜雀跃的。

  两个人兴奋得半宿没睡,商量着这几天要归置什么东西,又说那院子不知是什么样的,应该早些过去整理,让三爷一到就能住舒服些。

  ……

  王熙凤小院。

  平儿端着大铜盆进来,将温热的毛巾递给凤姐儿净面。

  自王熙凤嫁给贾琏,没两年贾琏房里原先的几个丫鬟,都被王熙凤各种由头打发走。

  如今就剩下她的陪嫁丫头平儿,说是已做了通房丫头,平儿却只担了虚名,左右是用来给凤姐儿挣些贤惠的说头。

  王熙凤问道:“琮兄弟过几日要去书院读书,太太让准备的,送柳老先生的礼都备了吗?”

  平儿答道:“今儿东西都刚得了,两盒上等宝茶,一套官窑极品雪天青茶具,还有两瓶高丽国供的雪参保龄丸,是年初宫里下来的。

  也是按太太的意思,东西不算金贵,但都是别致的,适合送柳先生那样的老读书人。”

  王熙凤说道:“明儿你亲自送去,再问问他,去书院读书还缺什么东西,左右都是公中的人情,也有老爷那边的脸面。”

  平儿有些感叹的说道:“这些日子琮哥儿遇到多少事,看着他那样子,像是个有出息的。”

  王熙凤冷笑道:“怎么,我们平儿姑娘这就看上了,不过这小子也算不俗,都说他肖母,这些日子在这边过好了,模样倒是愈发周正了。

  伱这蹄子看了也眼热不成。”

第75章 素手录书言

  平儿满脸通红,呛声道:“奶奶好没意思,说这等疯话,不过就一个孩子,有什么看上看不上的。”

  王熙凤调笑几句,又说道:“原先谁也想不到,家里会出这么一号人。

  老太太这心里就宝玉一个人,连我们二爷都是靠边站,可就宝玉那个厮混后宅的脾性,将来要想顶门立户可不容易。”

  平儿聪慧,王熙凤虽说了半截子话,她那里听不出意思,左右是看不上宝玉,替自己男人叫屈。

  可这话她万不敢接,她心性温良,只想安稳过日子,那些有的没的,不是她这个身份该去管的。

  王熙凤又道:“这琮哥儿怎么说和二爷也是亲兄弟,这关系可是最亲的,将来怎么也是个助力。”

  平儿知道贾琮小时在东路院过得凄惨,好不容易到西府过上安生日子。

  要是给人当枪使了,纠葛到那些事里,往后在这大宅门中就险了。

  这平儿一向心地温良,虽活在精明狠辣的王熙凤身边,却待人以善,在府中素有好名。

  她和贾琮虽没太深交情,但对这个自小受人歧视的庶子有些同情,也知道这是个刻苦上进的孩子,不想他落在这些事中。

  这才又说了一句:“我看二老爷极器重他,看着比对宝玉还上心,琮哥儿看样子对老爷也是很感激,倒是我们这边平时没太来往。”

  王熙凤冷笑道:“你说的没错,老爷这样器重琮兄弟,琮兄弟感激老爷,将来必定也会偏着宝玉。”

  后面的话王熙凤并没说出来,因为不好对平儿说出口。

  自己那姑妈居然糊涂到拖了老爷后腿。

  就为了宝玉被老爷打了几下戒尺,就怂恿着老太太免了琮兄弟的孝道礼数,让他连荣庆堂都进不去。

  要是让贾琮知道了原委,老爷那边的情分只怕要折掉一半,到时候自己男人自会多了个亲兄弟帮手。

  ……

  嘉昭十年四月初四。

  一大早晴雯就煮了一锅皂角水,帮贾琮将头发细细洗过,用了好几块棉布,将头发上的水抹干晾过,然后再用篦子细细的梳理。

  贾琮刚被洗过的头发乌黑发亮,透着淡淡的草叶清香,晴雯梳头的动作轻柔,一手拿稳篦子,另一手拢着梳开的头发。

  贾琮想到当初芷芍就是这样给自己梳头的。

  晴雯望着镜子中贾琮眉目如画的隽秀脸庞,水灵灵的双眸含着笑,手中的动作愈发温柔。

  明天贾琮就要去青山书院录名,各人的行李都收拾好了,屋子里整齐的推了四五个箱笼。

  五儿从院子进来,看见晴雯的样子,噗嗤一笑:“你给三爷梳头就好好梳头,盯着镜子发痴干嘛。”

  晴雯红着脸对五儿做了个鬼脸:“说的好像你从来不对三爷发痴一样。”

  贾琮笑笑只当没听到,两个刚开窍小女孩的小心思而已。

  五儿小脸一红,又对贾琮说道:“三爷,我把雪藕和药草都收拾过,今天还能给林姑娘熬一次白玉汤,明儿我们去洛沧山就不能做了。”

  白玉汤是五儿给这药膳起的名字,不算雅致,好在形象好记。

  “嗯,伱今天送过去,把做法告诉紫鹃,林妹妹想吃了,可以让紫鹃告诉厨房去做。”

  “你这几天去的时候,林妹妹气色好些了吗?”

  自从那次和探春一起去看了黛玉,后来贾琮便没再去过,他又去不得荣庆堂,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过黛玉。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在去书院之前节外生枝,给自己和黛玉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总之以后的日子来日方长。

  “林姑娘气色好多了,看起来竟比病之前看着都好,三爷这白玉汤竟然有这种奇效。”

  “这白玉汤能润肺养阴,对咳血有疗效,却不会有什么奇效,又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林妹妹最近心情怎么样?”

  “林姑娘最近心情挺好的,每次见我过来都笑眯眯的,还说不少话呢,每次过去都看见她在写字,桌子上都摞了一迭纸。”

  “白玉汤是用药材和雪藕熬的,本就补气,你每次都是晚间送去,林妹妹一向瘦弱,这晚食是最能养人。

  也可能是林妹妹最近心情好了,心为百病之源,心情好了气色自然就好。”

  听见外面院子中娟儿的声音:“林姑娘,紫鹃姐姐,好。”

  “你们三爷在家吗?”

首节 上一节 50/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