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123节
……
转眼过去一个多月,暑假快要结束了。
洛阳。
大明皇家学会,化学学会。
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化学家,拿着一篇论文,走进副会长办公室:“老师,这篇论文似乎在胡说八道,似乎又有一些道理。学生着实拿不准。”
副会长是个老头子,戴上眼镜仔细阅读,仅看完导论就皱起眉头。等他耐着性子把论文看罢,嗤笑道:“无稽之谈!”
年轻化学家欲言又止,终究还是没再开口,默默的拿着论文离开。
在另一个时空,分子理论提出半个世纪,才渐渐有人重视起来,又过了二十年才被人证实。
因为对当时的主流化学家而言,分子理论是反直觉、反常识的,跟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是相冲突的。
这位老头子副会长,是当今化学界的泰山北斗。
一旦分子理论成立,就等于推翻他大部分的研究成果!
年轻化学家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越看越觉得有些道理。
虽然这篇文章,推翻了当下化学界所有学派的基础共识——原子靠静电力组合。
但它确确实实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和研究方向啊。
年轻化学家挠挠头,这论文的分子假说也太吓人了,等于掘了当今所有化学流派的理论根基。
这篇论文要是被证实,近几十年来的化学家全都成了傻子!
好在,它没法被证实。
以此时的物理、化学工具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但这种论文,肯定有人会为它而奔走。
年轻化学家回到家中,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干脆不睡觉了,拿出以前做过的各种实验记录,按照分子理论的思路进行比照测算。
还是算不出什么结果,因为此时的测量工具太不精确了,而且实验气体难免含有杂质。
熬了一宿,他天亮了也不睡,顶着黑眼圈开始给朋友写信。
第1158章 后记十四环球航行归来
开封,太学。
朱世镕结束授课,在校园里溜达着返回办公室。
他是太祖皇帝的六世孙,出自辋川谷一脉,爷爷那辈儿就没有爵位了。他的祖父是庶出,他的父亲还是庶出,就连曾祖父也只是底层爵位。
说得好听点,他有一个宗室疏属的身份。
说得难听点,他的血脉已经疏远到做首相都没人说闲话。
这样也好,没有任何危险。
太祖传下来的嫡系宗室,在鼎泰朝就被干掉了两个,全是因为勾结官员搞商业垄断,欺行霸市的同时连税都不想交。
当然,他们真正被处罚的原因,是想染指通往西域铁路的陕西段,为达目的竟暗中阻挠官方铁路施工。
鼎泰皇帝对他们已经够容忍了,最终的处置结果,也不过是把两人削爵,其后代也不准再继承爵位。
如今辋川谷还在,那里面住着许多无爵宗室。
但辋川谷的学术中心地位,早就已经荡然无存。
谷内的全部土地,谷外的数万亩地,陆陆续续被宗室兼并。谷内、谷外的那些农民,全都成了诸多无爵宗室的佃户。
也不用再强行拆分,因为那些宗室,早就已经分家了。
随着子孙数量增多,今后还会继续分家,那些田产也会被分得更细碎。
一个个连爵位都没有,无非变成大大小小的地主,朝廷也不必拨款养着他们。
亦有少数励志者,做了进士官、伎术官早早搬走,又或者带着钱财去外地经商,反正不愿留在老家蹉跎岁月。
“先生,洛阳来信。”助手捧着一个大信封。
朱世镕随手接过来拆开,刚开始并没有太在意,看着看着突然坐直身体,放下信件拿起附寄的论文。
这份论文,是誊抄的副本。
氢气和氧气,早在太祖时代就定名了,而且是太祖亲自给定的名。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这在化学界早已成为共识。只不过氢氧符号,是大明化学家们自创的,没有采用H和O而已。
化学教科书的内容早已过时,如今两大主流学派,早就各自更新了学说。
且拿水来举例:
一派认为存在水元素、水原子,而水原子是一种复合原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复合原子并不是太祖所言的分子,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基础原子。
真正的分子,是有倍比关系的更复杂物质。比如氧化铜是一种基础原子,而跟它有倍比关系的氧化亚铜则是分子。
另一派则认为,不存在什么水元素、水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组成水分子。由单一原子组成的才是元素,有两种以上原子组成的全是分子复合物质。
但是,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即同一种原子都是直接组成物质。
如果用氧气来举例,就是氧原子直接形成氧气,不可能形成什么氧分子。
用另一个时空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就是只有O,不可能有O、O。而O和O这种组合,只能在复杂原子或分子复合物中出现。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共识?
因为探索、测量原子的实验,大部分是通过电解来得到气体。
化学家们受到电解的启发,认为每一种原子都带电,原子想要组合就必须异性相吸。两个或多个同类原子,必然是同性相斥,所以不能单独出现O和O。
因此,承认有水分子的那一派,却又不承认有氧分子,认为氧原子直接组成氧气。
朱世镕跟洛阳那个老头子不同,他属于水分子派,而老头属于水原子派。
他看到谢衍的论文里提到水分子,下意识的认为谢衍是自己人,从而抵消了对后续内容的抗拒。
自己这一派的年轻人嘛,出错很正常,以后再纠正就行了。
直至看见氧分子,朱世镕也皱起眉头。
胡说八道!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氧分子?
这个叫谢衍的论文作者,到底是谁教出来的蠢货?
现在的化学家们,连分子和原子都没弄清楚,谢衍自然不可能把电子和共价键拿出来解释。
谢衍只是在论文里,承认原子结合跟电有关(当下的基础共识),但不一定要遵循什么同性相斥。同一种原子,也可以组合成分子。
他还提出单质、混合物、化合物概念,重新定义元素、分子和原子。
朱世镕读到这里,感觉似乎又有些道理,至少提供了一个假想体系和研究方向。
但接下来,朱世镕又眉头紧皱了。
因为谢衍还提出一个猜想,在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可以是单质气体,也可以是化合物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这个猜想是反直觉的,所有的化学家们,一直认为不同的分子(分子往往被误认为原子)体积有差异。
某方程和某常数,谢衍并未提及,因为过于超前了。
朱世镕放下论文,拿出自己的烟斗,抖进去南洋产的烟丝,点燃之后开始吞云吐雾。
朱世镕没有洛阳那个老头子的沉重学术包袱。
因为那个老头子,学术成果太多了,而且已经六十多岁。
让这种老人接受新的理论,并且还要推翻前半生的大部分成果,跟直接杀了他又有什么区别?
半锅烟丝抽完,朱世镕开始给朋友写信。
给朋友写完,又给谢衍写信,邀请谢衍到开封来做客。
他不知道谢衍的年龄,刚开始以为是个年轻人,看完论文又觉得是个中年学者。而且地址留的是黄州府通判厅后宅,他猜测谢衍应该是黄州通判或其家人、西席。
如果朱世镕知道谢衍还是个学生,必然想尽办法特招进开封太学收为徒弟。就算谢衍那套理论错误,这种年轻人也值得培养。
信件全部书写完毕,朱世镕溜达去隔壁的办公室,他想跟研究物理的同事讨论如何增加天平的精度。
这一百多年来,实验室的天平精度一直在增加。
即不断增加天平的臂长。
这种提高精度的方法,已经达到了极限,必须换一种全新思维才能取得突破。
“难啊,”田守一叹息道,“你们搞化学的想改进天平,我们搞物理的就不想吗?全国那么多物理学者,这二十年来始终难有寸进。”
朱世镕说:“增加天平臂长,已经走到头了,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田守一摇头。
两人沉默,各自拿出烟丝吞云吐雾,办公室里很快就宛如仙境。
“砰砰砰砰……”
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同时还大声喊道:“两位先生,环球航海家回来了,路过开封即将进京,刚在开封城外驿站下榻!”
朱世镕蹭的站起,带着疑惑的表情说:“谁在搞环球航海?”
“不知道啊。”田守一也迷糊。
这个时空的大明,没有环球海航的需求。
一来国内市场就很大,二来靠着南洋和印度就能吃撑,三来还有广大的中亚、西亚、东北非市场。
别说环球航行了,就连美洲都没人想去。
即便是三十年前,在美洲陆续发现金银矿,跑去淘金的同样很少,因为美洲实在太远了,而且航行的风险性也极高。
同样的,大明的火器发展也极为缓慢。
因为没有需求!
武器、铠甲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必然伴随着常年战乱,大明哪有恁多仗来打?就算打仗,现有武器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