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09节

  “正是。”陈过庭说。

  叩阙不是在皇宫外哭门,至少宋代不是,敲登闻鼓就等于叩阙。

  一共两封诉状宋徽宗看完关于朱铭那封,迅速提笔予以批示。第二封让他有些犯难,是否取消太学试,宋徽宗自己都没想清楚。

  国家财政,已经被他玩崩了,必须精简各种机构。

  这半年来,宋徽宗先是废除道学,接着又废除算学和医学。把遍布全国的这些学校废除,能够大大节省财政开支。

  下一步,就是缩减县学、州学、太学的规模。

  学生太多怎么办?不能直接裁撤啊。

  那就取消太学试,读太学不能立即做官,学生们自然而然就退学了。

  宋徽宗把诉状递给陈过庭:“你怎看的?”

  陈过庭接来阅读,回答说:“徐缓图之。明年的太学试,少录两三个,逐年递减便可。取消外舍、内舍生的伙食,让他们自己掏钱吃饭。”

  宋徽宗点头道:“也是个法子。”

  陈过庭正待告退,宋徽宗突然说:“别盯着王黼弹劾了,一切稳健行事。”

  陈过庭却说:“臣身为御史中丞,当恪尽职守。”

  宋徽宗懒得再扯,挥手道:“且去。”

  陈过庭带着皇帝御批的诉状,躬身退下,阔步离开。

  对于宋徽宗来说,御史都是工具人,而且属于消耗品。陈过庭太过刚直恐怕用不了太久就得扔。

  历史上,陈过庭得罪的权贵太多,明年就会被贬为蕲州知州。走在半路上又被贬为海州团练副使。还未赴任,再被一撸到底,押送黄州编管三年。

  再次来到理检院,陈过庭把御批诉状,交给书写人誊抄,又让手分存档。

  他亲自对太学生们说:“《治安疏》已经结案,追毁朱铭出身文字,押送桂州编管。至于太学试,官家已经应允,明年肯定不会取消。”

  得知明年不取消太学试,在场的太学生瞬间散去大半。

  陈东却质问道:“朱先生何罪之有,为何要除名编管?”

  陈过庭无言以对,他自己就在弹劾奸党,当然是站朱铭那边的。

  “唉,”陈过庭叹息一声,“尔等还是散去吧,聚在此处也是无益。”

  陈东问道:“陈御史可读了《正气歌》?”

  陈过庭没有回答,独自骑马离开。

  走出好远,陈过庭突然仰头望天,嘀咕道:“天地有正气,可这正气在哪里呢?我胸中有正气,却又能拿奸党怎样?天下已经千疮百孔,仁人志士却不容于朝廷。都说邪不压正,我已被奸党压得喘不过气……”

  陈东不再敲登闻鼓,而是走到宣德门外,整理衣襟盘腿坐下,朗声背诵《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太学生们陆续离开,如今只剩不到一百人。

  这几十个学生聚在陈东身边,面朝宣德门齐声朗诵:“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联想到奸臣当道,联想到百姓困苦,颂着颂着,一些学生已眼含热泪。

  他们声声泣血,皇帝却听不到。

  就这样盘腿坐着,面朝宣德门朗诵《正气歌》。夜幕降临,也无人离开,晚上依旧不停止。

  到第二天早晨,学生们已经喉咙嘶哑。

  有百姓实在看不下去,主动送来食物和饮水。

  王黼得知消息,也看不下去了,勒令开封府尹抓人。

  新任开封府尹叫王鼎,乃是王黼的心腹,由发运副使直升开封府。

  他得到命令立即出马,对那几十个学生怒喝道:“面阙唱诗,大不敬也。尔等再不散去,便抓进开封府大牢!”

  学生们置若罔闻,依旧对着宣德门,用嘶哑的声音朗诵《正气歌》。

  这已经不是在为朱铭叫屈,而是在为天下人叫屈。

  四千太学生,就剩他们几十个,铮铮铁骨满腔正气。

  王鼎看得有些发憷,为了讨好王黼,又不得不下手,喝令道:“全部抓去大牢!”

  就连开封府的衙役,都不忍心下手,好言相劝学生离开。实在劝不动,只得抓人,引来围观百姓的骂声。

  数十学生被抓进大牢,依旧在坚持朗诵,甚至有人昏厥过去。

  王黼得知情况,也感到无比害怕,勒令太学将这些人除名,又让刑部将犯事学生驱离京城。

  舆论哗然,御史们疯狂弹劾。

  御史中丞陈过庭,甚至指着王黼的鼻子当面臭骂。

  宋徽宗窝在宫里,假装啥都不知道。

第310章 【二十七人】

  第310章 0305【二十七人】

  一起被抓进开封府大牢的,共有八十四名太学生。

  被除名驱逐者,却只剩二十七个。

  其余五十七人,面对开除学籍的惩罚,在最后时刻服软了,承诺乖乖回学校不再闹事。

  他们在大牢里没有受刑,但饥一顿饱一顿,如今早已虚弱无力。长时间朗诵《正气歌》,也把嗓子搞得嘶哑,甚至连喝水都疼。

  开封府衙前吏使用马车,把他们运到城外客栈,拖着硬塞进客房,并告诫道:“相公们在这将养身体,十天之内,务必离开东京地界,莫要再让俺为难!”

  无人应答,都没力气,也没精神说话。

  衙前吏又去对店家说:“这些都是义士,你要好生照料。”

  “俺省得。”店家点头哈腰。

  转眼间,衙前吏就消失了。

  店家一声叹息,吩咐伙计:“让厨子煮些粥来,用好米煮。”

  宣德门前发生的事,早已传到城外。

  如今各路起义未平,京师漕粮短缺,白米已涨到2000文一石。底层百姓都在挨饿,哪个不痛恨奸党?

  就连刚才那些衙前吏,也生活愈发困难。

  只要跟奸党作对,老百姓就佩服他们是义士。

  待到白粥不那么烫了,店家带着几个伙计,亲自去给学生们喂粥。

  陈东虚弱无力,喉咙刺痛,喝粥时如受刀割。他勉强填饱肚子,昏昏沉沉睡去,一觉睡到第二日。

  醒来之后,好歹恢复些精神,来回几个房间走动,陈东惊讶道:“怎只剩二十几人?”

  魏良臣苦笑:“自是临阵退缩了。上舍学生,只剩你我二人。”

  陈东的嗓子依旧嘶哑,愤怒大吼道:“范觉民,范觉民何在?汝誓与奸臣不两立,怎一个太学除名就怕了!”

  内舍生雷观讥讽道:“范觉民学问优异,明年必中太学试。他怎可能坚持到底,连进士功名也不要?”

  “张巨山!张巨山呢?”陈东到处寻找。

  一无所获,不在客栈。

  陈东失魂落魄踉跄回到自己房里,他的室友全部退缩了。

  这些室友能扛住大狱,却在开除学籍时服软。

  坚持到最后的二十七人,聚在客房里情绪低落。甚至有人开始掉泪,并非因为自身遭遇,而是无力改变时局,还遭同窗好友背叛,他们悲从中来难以抑制。

  匡扶社稷的心气儿,一下子就没了!

  就这样,二十七个被开除的太学生,躺在客栈里浑浑噩噩过了两日。

  他们的仆人,陆陆续续找来,劝自家郎君早点归乡。

  也有身边不带仆人的,比如陈东。他家只是小地主,得到宗族培养,才有机会进太学读书。

  有几人前来告辞,内舍生雷观说:“少阳兄,我已心灰意冷,此生不再出仕,只求回乡隐居读书。能与君相识,乃平生幸事,就此告辞了。望君多多珍重!”

  陈东质问道:“时值天下大乱,阁下还是建宁人。方腊余孽,早已攻陷建宁,阁下回得哪处家乡?难道是去投方腊吗?”

  雷观含泪道:“前些日子收到家书,我全家已逃到福州。父母虽然平安,族人却失散许多,也不知能活下来几个。我恨不得生食奸党之肉,痛饮奸党之血。尤其是那朱勔,方腊作乱就是他盘剥所致,如此罪行竟然还能升官。前番下了大狱,我早已心存死志。如今苟全性命,什么都不愿想了,只求前往福州与家人团聚。”

  陈东自己也很消沉,此刻不得不打起精神,鼓舞众人道:“奸党越是嚣张跋扈,吾等士子越不能消磨志气,总有一日能荡平天下妖氛!”

  魏良臣瘫坐在椅子上:“咱们已被太学除名,限期十日离开东京地界。除了各自归乡读书,又还能去到哪里?”

  “去桂州!”

  一个太学外舍生突然出声。

  此人名叫富元衡,苏州吴县人。他家被起义军洗劫几代人积蓄的家产,已化作过眼云烟。

  幸好全家提前跑路,带着一些浮财北上。

  童贯率军收复吴县,富元衡的家人随即回乡。却没成想,他家作为当地大族,竟被童贯麾下士卒勒索,仅剩的一点浮财也被抢去。

  在富元衡心里,官兵和贼寇都一个样,童贯与方腊并无二致!

  坚持到最后的二十七个太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两浙、江南与福建,他们痛恨奸党到了极点。

  富元衡说道:“朱先生被编管桂州,我等何不去追随?拜入先生门下,认认真真做学问。先生不能起复,我等就在桂州隐居治学。如果新君继位,先生得以起复,我等再回东京一扫乾坤!”

  “好主意!”陈东拍手大赞。

  魏良臣也来了精神,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愿去桂州的,站到我左右。不愿去的,也不强求,今后依旧是朋友。”

  瞬间站过去一大半剩下那些,犹豫再三,也都做出决定。

  一个不少,二十七人都要去桂州。

  被太学除名,他们已经没有退路。连考科举的资格都没了,因为不准他们再进京。

  要么回乡隐居读书,要么就去桂州追随朱铭。

  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太子登基。

首节 上一节 309/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