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39节

  朱国祥道:“也有可能在西南某个地方,已经变成一年生了,只是并不广为人知而已。又或者印度那边,已经变成一年生了。”

  “不是,多年生怎就会变成一年生?”朱铭感到无法理解。

  朱国祥笑道:“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其实没有严格界限。你把一年生的红薯,拿去种在热带地区,它也有可能变成多年生。”

  “能不能通过人工手段,快速把树棉变成一年生?”朱铭问道。

  “可以,”朱国祥说,“在特定的环境当中,让它开花更大更快,透支自己的生命力,它的寿命就会变得更短。但是,它的下一代就不好说了,不知要人工培育多少代才能具有遗传性。”

  朱铭指着非洲草棉:“这玩意儿呢?”

  朱国祥说:“草棉也分多年生和一年生,吐鲁番草棉就是一年生。优点是生长周期短,而且抗旱耐操,缺点是产量极低,棉花纤维也很差。你自己仔细观察就知道,草棉的棉花质量,远远不如旁边的树棉。但这种草棉也有用处,可以用来做杂交实验。”

  朱铭又问:“这几年生的树棉,一年内能开花吗?”

  “能,但就目前来看,生长周期还不够短。而且这东西要长两三米高,太吃养分和水分了,”朱国祥道,“我需要再培育一下。又或者打下西南地区,寻找花期更早的矮化品种。”

  朱铭问道:“这两株棉花,是从哪儿弄来的?”

  朱国祥说:“树棉来自淮南,应该是从南方传过去的。草棉来自山东,应该是沿着黄河传播到山东的。但种植面积都不大,只在个别州县比较兴盛。”

  朱铭嘀咕道:“元朝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命令全国百姓广泛种植木棉。以前我还很纳闷儿,木棉树那么高,元朝难道让全国种树收棉花?现在想来,元朝推广的木棉,应该就是树棉。而且当时树棉还很高,至少两米以上,还没有得到矮化。而且,朱元璋也是下令推广木棉,此木棉非彼木棉也!”

  “如果真是这种记载的话,”朱国祥猜测说,“那么在元代和明朝初年,树棉有可能还未矮化。是在朝廷的大力推广下,百姓在留种的时候,不断优选开花早、花朵大的做种子。一代又一代优中选优,树棉开花越来越早,花朵也越来越大。而这又加重了树棉的生长负担,于是植株变得越来越矮,如此才能保证养分的供应。”

  朱铭笑道:“那就大面积推广呗,全民种植起来,比伱一个人培育快多了。”

  “也对,但不能立即下令,否则会劳民伤财,”朱国祥说道,“应该先弄来树棉种子,在各省选取一两个州县,派遣劝农官去小范围试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不断调整具体的种植方法,并尽量选育优质棉种。几年之后,再把各地情况汇总过来,选最适合种植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推广种植。不适合种棉花的地区,就别胡乱推广了,否则不知得害苦多少百姓。”

  朱铭哈哈大笑:“元朝和朱元璋,就是你说的那样,在全国搞粗暴推广,让某些省份的百姓苦不堪言。就我所知,明代有三个地方,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一是山东,二是江南,三是湖广。至于湖广,究竟是湖南还是湖北,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朱国祥说:“我还问了棉纺织技术,非常原始粗糙,相关的纺纱机和织布机也需要发明改进。”

  朱铭心里特别高兴,由衷拍马屁道:“还是朱院长牛逼啊。换成普通穿越者,面对两三米高的棉花,估计都以为自己找错了,多半会打造舰队跑去印度苦寻。”

  这些年,朱铭便是如此想的,他一直想去印度找棉花。

  “放在热带地区,各种条件满足,再进行精心照料,这种棉花能长五六米高。”朱国祥突然来一句。

  “服了。”朱铭表示难以想象。

  父子俩都心情舒畅,不管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初期,纺织业都是极为重要的行业。

  特别是工业革命,它最初就是靠纺织业来催生的。

  但如果没有穿越者进行干预,想要自然催生工业革命,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

  英国能爆发工业革命,葡萄牙和西班牙帮了大忙。

  这一对最早搞海外殖民的冤大头,不但把自己的本土手工业搞崩溃,还打压殖民地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带回大量原材料和资金。如此这般,资金、原料、市场全有了,英国纺织业无法满足巨大市场,迫切需要对纺织机械进行改进。

  等英国满足了欧洲市场,又故意搞死印度纺织业,继续获得更大的市场。印度市场也满足了,那就是开着远洋巨轮,用大炮轰开中国市场。

  若是等棉花推广完毕,父子俩哪天突然造出蒸汽机,还把纺织机械也一并带来。恐怕迎面而来的,不是什么工业革命,而是传统纺织业大规模破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得循序渐进,先改进手工机械,比如珍妮纺纱机什么的,让社会有一个适应期。

  接着还得打开海外市场,朝鲜和日本是首选,继而才是东南亚、印度。

  朱铭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问道:“我是不是想得有点太远了?”

  朱国祥笑道:“等灭了金国和西夏再说吧。到那个时候,对比历史就是南宋初年,你想搞工业革命确实太早了。而且,工业革命会加重土地兼并吧?”

  “何止是加重,”朱铭说道,“英国的工业革命,资本家差点把土地给占完了。国王拼了命想要阻止圈地运动,因为圈的很多都是公地,被赶走的百姓全是国王的税基。但屁用没有,英国国王根本拦不住。穿越之前,我看过一组数据,21世纪英国的土地,只有不到5%在普通百姓手里。这要是放在中国古代,不知已经农民起义多少回了。”

  朱国祥说:“所以在中国搞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但这跟工业生产和资本发展是相悖的。除非,你还能发明出化肥!”

  “以后再说吧。”朱铭有些茫然。

第554章 【开封医学院】

  第554章 0549【开封医学院】

  父子俩全程使用普通话,侍从又离得比较远,倒是不怕被听去惊人之语。

  一个太监在廊下站了许久,远远见他们似乎聊完了,才忍不住高声提醒:“官家,杨翰林求见!”

  “径直请他过来。”朱国祥说道。

  朱铭捡起地上的棉花把玩,片刻之后,翰林学士兼太医院院长杨介被领来。

  杨介作揖道:“臣拜见官家,拜见太子殿下。”

  朱国祥已经让太监搬来板凳,微笑道:“爱卿且坐吧。”

  杨介谢恩坐下,屁股刚沾到板凳,又站起来说:“人体解剖图已全部画完,宜春苑也修缮完毕了。”

  厚厚的一沓图纸被呈上,朱国祥看完之后非常满意,点头道:“爱卿有心了,当赐彩币!”

  在宋徽宗时期,杨介已经画过人体解剖图,但他不是照着人体实物画的。

  最初是泗州知州李夷行,趁着处决犯人之机,让医生和画工解剖胸腹,绘制成人体内脏解剖图。

  这些解剖图并未传开,渐渐就束之高阁了。

  正好,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当时在泗州担任临淮主簿,让人誊抄了一份放在家里。

  而杨介又是张耒的外甥,他参考古典医书,重新进行分门绘制,并附带详细的文字说明。

  朱国祥扫了一遍就递给儿子,朱铭也只能外行看热闹。

  得益于朱铭大开杀戒,隔三差五就要砍两个,杨介有足够的尸体进行解剖。

  如今不但修订了之前的内脏图,还增加了血管图和骨骼图。

  杨介把获赐的彩币收好,又说道:“医学校即将开办,却还未有名称,臣恳请官家赐名题字。”

  这里没有书桌,朱国祥起身走向附近的偏殿。

  太监端来笔墨纸砚,朱国祥提笔写下“开封医学院”五字。

  朱铭撇嘴微笑,暗自吐槽老爹取名无能。

  医学院的校址在东郊宜春苑,那里本来是赵廷美的私人园林,后来收归皇室成了皇家园林。

  宋仁宗疼爱女儿兖国公主,不但在城内修建耗资数十万贯的公主府,还把城外的宜春苑赏赐给驸马李玮。这两口子闹掰之后,宜春苑就收回皇室了,并且皇帝不再去那里散心,渐渐荒废改成国库仓房之一(富国仓)。

  朱铭围城之前,富国仓里的物资,就被赵桓全部搬进城里,又被金兵拆了些房子做柴烧。

  经过半年的修缮,所剩不多建筑得到复原,现在正式改为医学院的校址。

  杨介在请示朱国祥之后,为医学院定下制度。

  完全实行师徒制,征辟各地名医任教。学生跟着名医,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要随老师问诊积累临床经验。

  且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个老师最多同时带五个学生,只有学生毕业了才能再带新的。

  这些名医,全部授予翰林头衔,最高荣誉职务为翰林学士。

  而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分配去地方府县,去那里恢复重建医学校。

  朱国祥不着急,他的计划是用二十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完成医学教育系统。

  “取显微镜来!”朱国祥吩咐道。

  朱铭没有任何惊讶反应,因为他早就见过了,朱国祥已经搞出好几台显微镜。

  皇帝养着二十几个镜师,每天专门负责用水晶磨透镜。

  磨得不太好的,用来做军用望远镜。

  磨得极为精细的,用来做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

  手工打磨的水晶显微镜片,只有极少数能够看清植物细胞。

  朱国祥的本意当然是搞农业研究,比如用秋水仙碱泡种子,诱发其多倍体变异,这个就可用显微镜观察情况。

  现在,却是扔给医学院一副,让他们搞医学研究去。

  朱国祥亲自演示操作,让出位子说:“爱卿且来看看。”

  皇帝刚才坐过的地方,杨介坐下去还有点惶恐,不过很快就心无旁骛,因为一个新奇的微观世界正呈现在他眼前。

  观察好一阵,杨介抬头看向皇帝,浑浊的双眼绽放光彩:“官家,这些是水滴里的东西?”

  朱国祥微笑颔首:“宫中沟渠里的水。”

  杨介震惊道:“一滴水中竟也有活物!”

  朱铭笑道:“你们医家却要好生观虫。譬如西南蛮荒之地,那里多杀人瘴气,但常年喝烧过的水,就能够有效防备瘴气。是否瘴气的病原在水中呢?又或者,其他一些病,也是因为喝了脏水。”

  杨介正色道:“此言有理,医家当细细观之。”

  朱国祥道:“此物就赐给医学院了,制造之法,也教给你们。若有兴趣和财力,你们可自己做来私用。”

  “多谢陛下恩赐!”杨介大喜。

  朱国祥这皇帝做得,是真枯燥乏味,每天处理公务,外加接见大臣,就要花将近十个小时。

  也就节假日,还有自己的时间。

  翌日又是旬休,朱国祥前往西郊,巡查自己的菜园子。

  旧宋东京城外的经济作物区划没变,西郊依旧广种蔬菜和花卉,朱国祥划了一大片无主土地,用来作为自己的试验田。

  皇家园林金明池,延长向百姓开放的时间,皇室反而不怎么来这里玩。

  金明池南边的琼林苑,成了劝农司的办公之地。

  琼林苑内部的花草树木,全都变成劝农官的实验对象。他们去西郊的试验田也近,溜达不了几步便到了。

  “官家来了,官家来了!”

  赵桓正蹲在茄子地里,听老师讲解新奇知识。

  他加入的这个课题组,是培育多倍体茄子良种。老师扔了本书给他,里面有基础理论知识,赵桓看得津津有味,这玩意儿能让他逃避现实烦恼。

  遇到看不懂的内容,就去请教老师,老师也不藏着掖着,给他讲解得非常详细。

  “先生,官家来了,咱们不过去接驾吗?”赵桓问道。

  老师的年龄也不大,三十岁左右而已,语气平淡道:“急个什么?这块地离得远,等官家巡视过来,起码还要两三刻钟。伱且记住,在劝农司溜须拍马没用,想要讨得官家欢心,必须老老实实做出成果。咱们若能搞出茄子良种,并且达到可以推广的地步,官家必定不吝赏赐与夸赞。”

  “是!”

  赵桓很喜欢这里,因为没人歧视他,顶多对他前朝皇帝的身份感到好奇。

首节 上一节 539/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