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665节
朱铭微笑点头:“诸君且坐。”
“谢殿下!”
朱铭扫视众将一眼,感慨道:“有些兄弟,已两三年不见。遥想当初在汉中起兵,仿佛就在昨日,转眼大明已有天下,诸位也都成了统兵大将。我先敬诸君一杯,感谢诸君奋勇作战、为国立功!”
“该俺们敬太子。”石彪大喇喇说。
“对,敬太子!”林冲附和。
朱铭对白胜说:“你也坐过去,别在我身后站着。”
“是。”白胜笑嘻嘻跑去落座举杯。
朱铭说道:“我打算建一所武学,就如那太学一般,你们可以理解为武太学。暂时只招募两种学生,一是有秀才功名的,二是各军推荐之勇士。学制为三年,成绩优异者,可为百人将。成绩合格者,可为十人将。”
李宝惊讶道:“军中升迁制度可要变?”
“自是不变,”朱铭说道,“秀才投笔从戎的学员,让他们学习战法武艺。军中推荐的猛士学员,让他们学习文化韬略。从武学毕业之人,个个都文武双全。不管是百人将,还是十人将,他们毕业入伍之后,都要按照军中的规矩升迁。”
众将开始认真思索,这项制度如果一直推行,几十年后的军中各级将领,肯定存在大量的武学毕业生。
张镗问道:“武学只开设一所吗?”
“暂时只在东京开设一所,我今后的打算是,在全国各地开十所。另外,还要建三所海军学校。”
朱铭给武将们详细解释说:“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暴虐不法。前宋吸取教训,却又矫枉过正,以文御武不说,还将队伍分散驻扎,把将领调来调去。以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打起仗来一塌糊涂。五代不可取,前宋也不可取,因此我才开设武学。”
“大明的武学,跟前宋武学不同。等今后全国开设十所,毕业考试可在各地举行,遴选出合格者送入军中做十人将。而成绩优异者,则要汇聚于京城,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考。一来防止地方武学考试舞弊,二来皇帝亲自赐予武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武进士跟文进士一样,今后都是天子门生!”
张镗是这些人当中最有学问的,他立即明白朱铭的真正用意,皇帝要把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
折家、刘家那样的军阀,永远不会再存在。
今后的小兵小卒立功,恐怕最希望的不是升迁,而是想要因功被推荐去读武学。
朱铭突然点名道:“杨志。”
“在!”杨志连忙起身。
朱铭说道:“伱调回东京,不要在外统兵了,给你大元帅府和枢密院职务,与张镗一起组建开封军校。《武经总要》去芜存菁,根据火器实战经验,以及对金国、西夏作战的经验,对《武经总要》进行内容增删。还要再编《步兵操典》、《骑兵操典》、《火器操典》和《海军操典》。”
杨志听得头大如斗:“俺……俺不会编书啊。”
朱铭说道:“让各军各级将领,抽空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将这些作战经验汇总比较。中枢老将也能帮忙,杨惟忠和姚古很快要调回枢密院和兵部。甚至连刘延庆也可以出力嘛,只要别学他怎么逃跑就行。”
“哈哈哈哈!”众将听得大笑不已。
朱铭说:“张镗,你来做这些兵书的总编,可以听取种师道他们这些老将的意见。等编好初稿之后,我会发给各军将领,让他们查漏补缺提出建议。”
“遵命!”
张镗大喜。相较于打仗,他更喜欢编写兵书。
朱铭说道:“把各种兵书都编好了,开封军校才真正招收学生,到时候估计金国已被赶回辽东。开学之前,再招一些将领回来,在中枢任职并兼做军校老师。”
李宝见太子看向自己,连忙说:“俺不是做老师的料,还是在外打仗更顺手。”
朱铭给了李宝一个白眼:“随便你。”
朱铭又说:“开封的文庙已改建完毕,今后文士读书拜文庙,武士读书也要拜武庙。但大明武庙需要供奉哪些先贤,你们可以私下讨论,然后写一份名单交到大元帅府。”
历朝历代,武庙里供奉的都不一样,而且掺杂了大量政治因素。
比如唐代武庙,为了让郭子仪不那么突兀显眼,居然把张齐丘这种水货扔进去垫底。
又比如赵匡胤为了纠正不良风气,竟把韩信给踢出武庙,理由是韩信有谋逆之心。类似被踢的还有吴起、白起、孙膑等等,例如吴起多次投奔他国,白起杀降且不服从君命。
关羽、张飞也被赵匡胤踢了,因为关羽狂傲无礼导致失荆州,张飞治军不严还打骂下属……
估计是宋朝君臣也觉得离谱,又逐渐给拉回武庙群,并在徽宗朝大量予以恢复。
但徽宗朝武庙的排名很古怪,白起、孙膑、霍去病、张飞、邓艾、吕蒙、陆抗属于第三档,周亚夫、卫青、关羽、周瑜、陆逊、张辽排在第四档。
嗯……反正朱铭想不明白。
(有吴起,搞错了,排在第四档。)
第681章 0676【让吕家查吕家】
不管是文庙武庙,排名首先得政治正确,其次就是当权者的个人喜好。
众将把自己喜欢的名单交上来,朱铭看得是哭笑不得。
好多将领都没有文化,不知道古代良将猛将有哪些,大部分都按照杂剧戏文里的印象罗列。
朱铭干脆亲自动手,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来。
主祭:姜太公。
陪祀:张良,诸葛亮。
十哲:管仲,孙武,白起,吴起,韩信,李靖,霍去病,孙膑,乐毅。
七十二将:李勣,卫青,廉颇,李牧,王翦,周亚夫,郭子仪,慕容恪,王猛……
按道理来讲,霍去病不该排进十哲,但架不住朱太子喜欢啊!
确定了武庙祭祀名单,朱铭又觉得武庙和军校,还是直接建在洛阳那边为好,免得今后迁都了又再折腾。
“把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请来。”朱铭说道。
白胜立即跑去殿外,一通吩咐又回来。
吕氏父子就在开封当官,被先后叫上马车,一头雾水往东宫而去。
因祖父、父亲被打为元祐党人,吕好问先被编管宿州七年,再被调去真州船场。好不容易混了个小官,又因触怒蔡卞,被编管阳翟十二年。
一个宰相子孙,就这样蹉跎半辈子。
亲爹都混得如此潦倒,吕本中作为儿子,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赵桓继位,拨乱反正,父子俩被召回京城,刚走到半路大宋就没啦。
“太子召见,不知是福是祸。”吕好问忧心忡忡。
吕本中却颇为兴奋:“太子英明神武,善于任用贤能。今日召见,或许是要重用吕氏!”
“难说。”
吕好问早已对仕途心灰意冷。
此人的性格四平八稳,而且是个“老好人”,跟吕家历代祖先一个样。
历史上,他既劝伪帝张邦昌迎立赵构。又责问李纲,这王业艰难的鬼世道,藏污纳垢再正常不过,你对那些人(被迫投金者)严刑峻法,众人惊惧还怎么合力做事?
最终两头不讨好,被张邦昌给弄死了。
“两位请跟俺来。”
“有劳中贵人带路。”
父子俩来到东宫,见太子正在批阅文件,便立在门口静静等候。
不多时,二人被允许入内。
“拜见太子殿下。”父子俩作揖行礼。
朱铭微笑道:“坐吧。”
二人又拜谢,端端正正坐下。
朱铭拿起案头一本书:“前些日子回京,陛下给我看了此书,听闻是吕先生的大作。”
“不敢当。”吕本中拱手道。
朱铭问道:“两位现居何职?”
吕好问回答:“回禀殿下,老朽在翰林院史馆,参与编修《宋史》。”
吕本中回答:“臣在开封府做户曹掾。”
“这本《官箴》写得极好,可为天下官员准绳。”朱铭赞许道。
吕本中说:“书中所写,皆为吕氏历朝为官之总结。”
朱铭点头说:“极好。但‘待群吏如奴仆’,这句话我不敢苟同。”
吕本中提倡处理官事当如家事,对待君王要像对待父母,对待上司要像对待兄长,对待同事要像对待家人,对待吏员要像对待奴仆,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妻子。
吕本中解释说:“殿下也做过地方官,应当知道天下群吏,皆奸猾贪蠹之辈。许多年轻官员上任,本来是想清廉无私的,却往往被群吏诱导唆使,不知不觉就积小贪为大贪。然后官吏勾结,鱼肉百姓,吏治就此败坏矣!因此对待群吏,须谨慎防备,将其当做奴仆驱使,不可与之同流合污!”
“吏员当中,也有廉洁之人。”朱铭说道。
吕本中却斩钉截铁:“绝无可能!即便大明朝廷,给一些公吏发放俸禄,但又怎么可能止住他们中饱私囊?他们如果不贪污,又怎么可能成为公吏?升都升不上去!而没有俸禄的私吏,他们如果不贪污,靠什么来过日子?”
说得好有道理,朱铭无言以对。
在古代,给所有吏员发俸禄,那是会把财政给拖垮的。
朱铭能够做的,就是把必要的吏员岗位,分成几个等级发工资晋升,甚至吏员可以升为官员。
这种有俸禄的吏员,已经被民间称为“公吏”。
而短期内需要执行繁忙公务,比如征粮征税的时候,拿工资的公吏又会招募临时工。这种临时工,则被民间称为“私吏”,朝廷要求杜绝但根本拦不住。
朱铭说道:“终究还是不妥,改为‘待群吏如学生’吧。学生不懂事,肯定会犯错,当官的就该像老师一样纠正。”
吕本中却说:“臣若是有那样的学生,定然将其逐出师门!”
“不改?”朱铭问道。
吕本中说:“不能改。”
朱铭叹息:“如果不改,朝廷就不能帮忙推广这本《官箴》。”
吕本中说:“此书自能流传开来。”
朱铭还是很喜欢《官箴》的,书中告诫官员,不能贪图蝇头小利,否则必定变成大贪官。又说心里要有百姓,做官应当踏实做事,不能弄虚作假等等。
而且并非一味说教,都是从官员的利益来推导。
比如不对百姓横征暴敛,那么你当官就更顺利,乱七八糟的麻烦会少很多。又比如你做官弄虚作假,到头来事情暴露,会严重影响伱的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