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 第160节
卫宁惊愕的看着汉武帝,由此足可见汉武帝的抱负有多大。
一个国家的发达,不仅仅是朝廷有钱,最根本的体现在国民素质和个体经济上。
现在大汉的人均识字率不足千分之一,什么概念?上街随手抓一把,几乎都不认识字。
可要普及读书识字率却很困难,这不仅仅朝廷需要庞大的钱财和教育资源,还需要书本纸张能广泛传播。
卫宁想了想,道:“这需要时间发展,不过我可以推快这种趋势的发展。”
汉武帝愣了一下,道:“怎么推快?”
卫宁摇摇头,暂时没说。
汉武帝又道:“近些日子河西诸城发来军书,匈奴人盘踞丝绸之路,阻断了大汉和西域的经济往来。”
“明年不管有没有钱,这场战争朕一定要开起来。”
卫宁嗯了一声,他知道这一次谁也阻止不了汉武帝了。
“廷尉府那边上书,南越诸城的犯罪率累年增强,盗贼不断,村民为贼,百姓惶惶不安,何以为?”
卫宁狐疑的看着汉武帝,他怎么忽然和我说这么多国家大事?
卫宁沉思片刻,才道:“律法没有普及,小民百姓不知法,不懂法,归根结底还是没文化,知识教育没普及到地方。”
汉武帝点点头:“治理百姓要治理思想,这很重要。怎么让他们知晓思想,懂得规矩法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还是要在知识文化的教育上。”
卫宁深以为然的点头。
汉武帝叹口气,道:“其实大汉依旧千疮百孔,朕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是征服匈奴。”
早饭吃好,汉武帝带着卫宁朝长安城头走去,站在城池上,俯瞰着整个长安城,不免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汉武帝背着手,俯瞰长安城,淡淡的问卫宁道:“江南旱灾,地方刺史上书朝廷,祈求朝廷免除地方赋税。”
“若此事交给你,你如何批复?”
汉武帝随意开口,其实已经开始加快对卫宁治国能力的培养。
今日来此城楼也有目的。
城池下两名身穿丝绸老者骑马而行,那是大汉的右丞相庄青翟和内史董仲舒。
两人看到城楼上的一幕,微微有些震撼。
城楼上站着的两人,神态表情一致,俯瞰整个长安城,颇有君临天下之姿。
汉武帝这样便罢,为何卫宁也是如此?
卫宁没注意到城池下行走的高官,自顾自的在思考,他试探着道:“地方刺史上书的倒是没问题,应当要免除受灾地的赋税。”
汉武帝反问道:“怎么批复?”
额。
卫宁摇摇头,他毕竟也没接触过这些,只能简单的说可行与否,让他回复地方官,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卫宁老实摇头,道:“我不知道该怎么批复。”
汉武帝道:“即命镯其税,着宗正大农府核江南旱灾之地百姓人口,免除夏税,以安民心,以显天德。”
他回复的很快,几乎信手拈来,长久处理政事奏疏,这对皇帝来说不是难事。
卫宁认真的想了想,他暗暗点头。
这种批复让自己来,他写不出来。
别看就简单几个字,但卫宁却忘了朝廷九卿的作用,得先核实情况,不能地方刺史说什么天子就信什么。
那就要合理的让九卿去对接此事,核查清楚哪些地方村落受灾,对应着免除夏税。
见卫宁在思考,汉武帝道:“你要知道,我们是在中府坐镇,要时刻防范臣僚对伱的欺骗,这是你做所有事的前提。”
大汉的贪官污吏有没有?
肯定有!在这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越是偏离中枢,不公不正之事就越多,百姓能伸冤的门路就越少。
若地方官的权力不加以约束,对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灾难。
“你也不能爱心泛滥,听到哪里受灾,一股脑全部免税,那朝廷吃什么?收什么税?”
“权力也不能集中下发,要都交给地方官了,他们就能指定哪里能免税哪里不能,那地方百姓畏惧的是谁?感恩的是谁?”
“地方官和豪绅们要沆瀣一气,百姓能吃到朝廷的惠利吗?”
“你考虑过吗?”
一个简单的奏疏,却有这么多道理蕴含,卫宁不由更加佩服汉武帝。
他望着汉武帝,发现他好像压根没将这些浅显的东西当一回事。
他仅仅只是在教自己批奏疏的道理,仅此而已罢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卫宁没接触过这些,也不懂得治国批奏疏居然还有这么多门道存在。
他认真的看着汉武帝,道:“陛下,我懂了。”
汉武帝笑着摇头,道:“你不懂。”
“朕在问你,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
卫宁愣住了,“还有别的要批复?”
汉武帝反问道:“一场天灾下来,受苦受难的是百姓,会波及到地方豪绅吗?不会。”
“他们会抓住机会侵占百姓的田地。”
“土地兼并的事你以前和朕说过,现在你忘了?就没考虑过天灾会导致的人祸?”
卫宁倒吸凉气:“我,没有!”
“那该如何?”
汉武帝随口道:“再下令御史巡查江南,确保百姓相对公平,将这场旱灾对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
古代的一场天灾,在史书上不过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此时卫宁却从汉武帝身上学到了不属于史书的东西!
第183章 监察制度
初夏的荷花在郊外水塘内盛开,美的不可方物。
清风徐来,沁人心脾。
长安郊外,汉武帝背着手走着,一路上对卫宁说了很多批奏疏的道理。
卫宁听的认真。
“陛下,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你要不要听一听?”
汉武帝微笑道:“说说看。”
卫宁道:“能不能确定一种监督机制,对长安三辅之地进行审察,对地方官进行审察,以确定他们擢迁降贬的章程?”
从宋明开始,国家就确定了每三年京察和每五年外察的制度。
旨在监督中央官和地方官是否有违法乱纪祸乱一方的现象,这种制度就像是悬在地方官和京官头上的一把刀,可以随时起到震慑作用。
汉武帝惊讶的看了一眼卫宁,道:“是个不错的制度,可以考虑,你说说看,如何实施?”
卫宁想了一会儿,道:“另增设一衙署,专门负责审计核查官吏政绩,汇总后提交给天子总览,如何?”
汉武帝笑了笑:“不如何。”
啊?
卫宁不解的看着汉武帝,刚才你还说可以考虑,为什么现在又不如何了?
“想法是好的,监察机制也是好的,但做法不好。”
汉武帝对卫宁分析道:“伱知道为什么从秦到现在,我们从来不过多增设无意义的官属衙门?”
“每一名官吏职位都是十分珍贵的,要是今天拍脑门增设了机构,明天又增设了另外一个机构。”
“那大汉的官成什么了?菜市场买菜的摊位吗?会不会让责权臃肿,会不会增加朝廷对天下吏官的俸禄开支?”
“官要设置多了,那对下面人来说就不珍贵了,恩出于上,要让下面人知道,每一个官位都是朕赏给他们的,让他们知道感恩,你记着,滥觞官职是禁忌,日后切不可如此。”
宋朝就是如此,冗余和臃肿的官僚机构,让大宋养了太多尸位素餐的官,最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麻烦。
“很好了。”汉武帝笑容满面的对卫宁道:“能考虑到第一层已经很好了。”
“这两种核察制度朕可以让丞相府去商讨。”
“至于实施,不能单设一机构,每到核察年月,可以和九卿一起商量推举出一批专门的核察人员,对天下官吏进行核查。”
汉武帝考虑事情总是如此面面俱到,卫宁点点头,道:“臣学到了。”
汉武帝笑了笑,忽然,他双目眯了起来!
卫宁循着他的目光朝不远处的村落外的田埂道路上看去。
三五名汉子正在强硬的掳夺一名刚及笄的少女。
汉武帝脸色渐渐阴沉下去,背着手面无表情的朝这群汉子走去。
“这里是长安,天子脚下,何以强抢民女?”汉武帝黑着脸开口。
其中一名五大三粗的汉子伸手指着汉武帝:“你是什么东西?轮得着你多管闲事……啊!嘶!”
他的手指成九十度弯曲,卫宁捏着他的手指,一脚踹到对方膝盖上,砰的一声对方跪在了地上。
“问你话就好好回话。”卫宁开口。
那几名汉子被吓着了,从没见过这么凶狠的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名跪地的汉子厉声道。
汉武帝盯着他,淡漠的道:“欠债还钱,你们拿的是钱吗?这是人!活生生的人!”
汉武帝一直觉得在他的治理下,虽然不能保证天下每个小民的公平性,但在长安也不至于会出现这么恶劣的事。
他憋着一腔怒火。
“没钱还就用对方女儿卖青楼还债,有问题?”
汉武帝面皮微微抽了抽,眼神阴郁,道:“将孩子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