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餐馆通古代

我的餐馆通古代 第383节

  任小天也将刘彻给劝坐下道:“好了好了,这种事就别吵来吵去的了。

  老刘啊,虽然李元吉的话说的难听了点,但是理也确实是这么个理。

  你想想,如果把你代入到刘濞的身上,你的儿子莫名其妙被当朝太子杀了你会是什么心情?

  就算是朱允炆,当年也没对入京为质的朱高炽三兄弟下过什么狠手吧?”

  刘邦气不过道:“那还能怎么样?总不能让刘启向他自杀谢罪吧?

  再说刘恒也肯定补偿过他了,难道这也能成为他造反的理由?”

  任小天摆摆手道:“我刚才就说了,刘贤之死只是七国之乱的引子而已。

  真正让刘濞下定决心想要造反的原因还是刘启着手削藩一事。”

  秦始皇嘀咕道:“寡人就说分封制没有什么好结果。

  寡人好容易推行的郡县制,刘季你非要开倒车再搞分封。

  活该你们大汉受此磨难。”

  刘邦面色有些难看。

  难道他真的想重新拾起分封制吗?

  他难道就想把到手的权力全部分封出去?

  实在是当时的情形让他没办法不分封。

  毕竟他的大汉建立初期除了他这个皇帝之外,六国贵族仍旧占据了不少的主导地位。

  甚至可以说初期的大汉就是个联盟的形式,他刘邦充其量也就是个盟主。

  如果他建国后不遵守诺言重新分封六国贵族和功臣的话,下一步就要再次经历一大波暴乱。

  这显然是百废待兴的大汉不能承受的。

  所以他也只能妥协分封了诸多的异姓王。

  等到这十几年的国力恢复,他已经将异姓王收拾个差不多了。

  但是他们的地盘还得有人管理啊?

  于是刘邦别开生面的想出了一个结合郡县制和分封制的郡国制来。

  把姓刘的皇室血脉全部分封到六国故地去搞管理。

  直到当地的百姓能够接受了郡县制之后再逐步过渡也不迟。

  他也没想到那么快就出来了刘濞这样造反的藩王不是?

  任小天继续说道:“其实刘启削藩的想法也没什么错误。

  毕竟以大汉藩王的权力来说,不削藩就是慢性死亡。

  削藩或许会死的更快,但如果成功的话那就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而且刘启他也确实是成功了。”

第508章 诛晁错,清君侧

  “同样是藩王,大汉藩王和大明藩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手中的权力上。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

  而大汉的藩王除了没有帝号之外,俨然和皇帝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拥有征税、征兵、锻铸货币的权力,他们还能有自己的王后和后宫嫔妃,也可以任命地方官吏。

  这和朝廷又有什么分别?

  其中吴王刘濞由于封地靠海,他甚至还偷偷的煮盐、炼铁、打造兵器。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刘濞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武装力量。

  我这么给你说吧,要是我四哥朱棣当初靖难的时候有这个条件,恐怕他做梦都要笑醒了。”

  刘邦惊出了一身冷汗:“看来这个刘濞早就图谋不轨了。

  这么多年的发展下来,他的力量难道可以抗衡朝廷大军了吗?”

  任小天摆摆手:“那肯定还是不行的,毕竟刘启再怎么样也不会像朱允炆一样菜。

  仅凭一个刘濞还是很难与整个大汉的军队抗衡,所以他就要拉拢其他的藩王一起造反。”

  刘邦不解的问道:“拉拢其他藩王?这个想法倒是不错。

  但是其他藩王又不跟他一样和刘启有杀子之仇,为何要跟他一块造反?

  要知道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藩王们应该不会随便就下决定吧?”

  任小天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老刘你还真是上年纪了记性变差了啊。

  你忘了我刚刚说过的了?刘启已经决定着手削藩了啊。

  你把手都伸到我地盘上来了,那我还能惯着你?”

  刘邦猛的拍了一下脑门道:“嗨,真是老了,脑子不中用了。

  刘启他好端端的怎么想起削藩来了?

  若是他不削藩的话,刘濞也找不到几个盟友吧?”

  任小天手指敲击着茶几说道:“不削藩还等着他们羽翼丰满之后推翻朝廷啊?

  再说这些年过去,藩王也有些过于膨胀了。

  他们很多人都不把刘启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往常应该上缴朝廷的税收,他们总是不按时交。

  要么就只交很少的一部分,更有甚者直接哭穷一分钱都不出。

  刘启面对这种局面也有些坐不住了。

  正好这时他身边的御史大夫晁错向他进言。

  晁错在奏折里写道:皇上你削藩他们会反,不削藩他们一样会反。

  削藩之后造反影响小,随手可灭。

  但不削藩等他们发展起来造反,到时候可就是大祸临头了。

  刘启在看完了晁错的奏折之后终于是下定了削藩的决心。”

  刘邦点点头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这个晁错说的也不为错。

  如果藩王之事已经影响到朝廷乃至天下大计,那削也就削了吧。

  毕竟我也是刚刚才铲除了那些个异姓王。”

  任小天点点头继续道:“刘启在晁错的指点下,先是把目光对准了楚王刘戊。

  他说刘戊在薄太后丧事时偷偷淫乱,于是削去了他的东海郡以示惩戒。

  随即判定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

  又因胶西王刘卬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

  等到刘启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于是开始和群臣商议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

  刘邦抬手打断道:“小天,你先等会。

  我有点糊涂了。

  刘启为何先要从其他的藩王开始削起呢?

  直接对刘濞动手岂不是更好?

  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其他藩王的不满,还能以雷霆之势将刘濞的势力削减。

  嗯...这事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呢?

  对了!朱允炆他当初削藩不就是从其他藩王开始削起的吗?最后才给了朱棣机会靖难成功了。

  刘启他不会重蹈朱允炆的覆辙吧?”

  任小天好笑道:“老刘你是不是弄错了?

  朱允炆比刘启可要晚上将近两千年呢。

  他俩谁重蹈谁的覆辙啊?

  说不定朱允炆会这么做还是参考了刘启的做法呢。

  至于刘启为什么没直接削刘濞的封地,这点我也不知道了。

  一会他过来了之后你自己亲自问他吧。

  但是有一点我是知道的。

  与被逼起兵的朱棣不同,那就是刘濞早就做好造反的准备了。

  无论刘启削藩还是不削藩,他最后都还是要起兵的。

  只不过刘启突然削藩,正好给了刘濞联络其他盟友的机会。”

  刘邦点点头:“小天你继续说吧,把他们造反的事前前后后都给我说清楚。”

  “在刘启着手削藩之后,刘濞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因为削藩肯定会引起其他藩王强烈的不满,正是他拉拢盟友的好时机。

  于是他派出使者先是找上了被削封地的楚王、赵王和胶西王。

  三人正因为封地被削而恼怒不已,刘濞派人联络正中他们的下怀。

  与三人约定好之后,刘濞又先后联络上了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刘肥的儿子,不是刘濞死的那个儿子)、胶东王刘雄渠三人。

  就这样刘濞仍旧放心不下,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约定共同起事。

  最后七王联合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同时起兵造反了,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军队零零散散的加起来共有近五十万大军。

首节 上一节 383/4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特工:开局叛逆者,成为军统信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