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1204节

  唔…

  俨然,刘协没有意识到,关麟不仅推脱了这传国玉玺…而且,他竟还想要说服自己。

  一时间,他不禁笑了,他也不知道是该赞扬这年轻人的勇气,还是嘲笑他…要做这注定失败的事儿。

  或者说…这位关家的四公子从出道以来就走的太顺了,他屡战屡胜,还从未有过败绩。

  可这样又如何?

  刘协笃定,他是不可能收回成命…这天子,他真的不想做了,他被曹操“囚禁”的这二十多里,他感受到的恐惧已经太多了,他不想再回到那梦魇中的生活!他真的想要走出去这皇宫去看看…

  “呵呵…尽管知道是徒劳,可你既然想说,那便说吧…”

  刘协挥了挥衣袖,允准了关麟的提议。

  关麟则是昂起头来,郑重其事的望向天子,“陛下可想过,这大汉分崩离析的根源在哪?会不会根源是在于人的思想上…亦或者说,当初秦皇扫六合,建立天下之一统后开启的这皇帝纪元,将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奉为正统,但实际上…家天下也好,独尊儒术也好,会不会…这两点原本就是两条深刻的错误!亦或者说…从文化、思想层面,这个帝王的世袭制度,这个儒学的尊崇与传播,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与威胁。”

  呃…

  关麟的话让刘协一怔。

  这还是从小到大以来,第一个敢说这种话的人!

  皇帝的存在?不…是皇帝这个称谓的存在?本身…是一种错误么?

  带着惊讶,带着震撼,带着不可思议,刘协的一双眼瞳瞪得浑圆硕大,他凝视着关麟,无比期待他口中还会吟出什么。

  这一刻,那烛火中,跳动的火光洒在关麟的脸上,也让他的面颊看的更严肃,更一丝不苟。

  “提到家天下,提到思想,提到皇纲正统,那么…臣当先要提及的是儒学,春秋之时,百家争鸣,圣人当时还不是圣人,还曾经被人骂作丧家之犬。后来,秦扫六合,统一天下,始皇帝却在思想这一栏犯了浑,不但焚书坑儒,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企图严刑峻法治国…结果呢,秦因暴力改革而亡,接着高祖斩蛇起义,楚汉相争,夺得天下…”

  “这位出身下层的高祖皇帝原本以为他是马上得天下,觉得《诗》、《书》毫无用处,幸好当时的儒生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太难下的原因,用以劝诫,这时候…刘邦才意识到了儒学的重要,后来从淮南过山东,非常隆重的祭祀了孔圣人,开启了帝王祭孔的先河!虽然后来文景二帝时期,奉行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在民间儒学终究还是人心所向,故而…在武帝之时,儒学终被奉为国教!三百年儒学兴盛,可…这三百年?天下是什么模样?大汉发展成了什么模样?这人世间…万万千千的黎庶,他们又是什么模样?陛下当是心知肚明!”

  “一场黄巾造反,就能开启汉王朝的衰败,一个董卓祸乱,就能让这世道人心丧乱,道德沦丧,让三纲五常被人丢到脑后,子弑父,臣胁君,这样滑天下大稽的事儿屡见不鲜…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哪?依我看…问题出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在…象征着水的万民,整个贯穿大汉的始末,没有一个人…没有一股势力,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虑问题!也没有一种制度去制约皇权,皇帝强则国强,皇帝弱…则国破,这样的制度本身…难道就不是个巨大的问题与隐患么?”

  …

  …

第637章 崭新的大汉:议会 内阁 君主

  纵观华夏的政治制度,从部落,到分封,到宗法,到天子与贵族联合执政;

  再到世卿世禄制,到郡县制,到中央集权制,到职业官僚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泱泱大国,政治制度几千年的变迁史何其繁杂!

  但…不容置疑的是,每一步其实都是在进步。

  每一步都代表着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也惟有两世为人的关麟,可以横向去对比这些制度的优缺点,去将这些制度与实际去匹配,然后去选择…更适合大汉现状与大汉发展的政治制度。

  而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演变。

  经济发展的规律,则是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井田制);

  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再到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到市镇商业发展,其中还贯穿着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思想领域则更是复杂。

  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到法家治国(秦),到道家休养生息(汉初),到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

  到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到儒学复兴(理学),再到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批判!

  再往后推,还有新文化运动,那就更久远,影响也更深远了。

  其实,真的说起来。

  这种关乎思想觉醒、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一失足…那是要成千古恨的。

  这已经不是变法那么简单了,这简直是把现有的政体推倒重建。

  这很难…

  也很危险!

  秦王朝就是因为暴力改革而走向灭亡!

  可不改的话,那又如何?

  即便是关麟帮着刘备,三兴了大汉,可刘备会老,阿斗也会老去。

  但只要世袭制度不变,“家天下”无法转变为“公天下”,那臣强主弱的情况势必会再度上演。

  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也会甚嚣尘上。

  大汉短暂平和、繁荣后,还是有一天会走向腐朽、走向纷争,走向动乱。

  那时候,历史又会如何记载刘备、记载关羽,记载他关麟的这一段?

  至多不过是如光武中兴一般…将刘备塑造成光武那等“气运之子”的形象,关麟则是他的“大魔导师”!

  可,放眼百年,千年,那又有什么卵用?

  汉就能延绵下去么?

  也正是想到这里,关麟才敢于往下去想,往深入去想,往复杂的地方想。

  诚然…

  哪怕是改变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思想觉醒、经济发展会作为三座大山狠狠的压在大汉的身上。

  但关麟…或者说大汉是有所倚仗的。

  因为以刘备为首的这一波人,是起于微末的一波小人物;

  他们的团结是几千年中华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君臣际遇;

  最、最、最、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治国水平、手工业经济发展、觉醒百姓思想能力,均处于SSR级别的诸葛亮;

  有战时能出谋划策,能为刘备在暗地里铲除阻碍,任劳任怨作为刘备影子与谋主的法正;

  有诸如关羽、徐庶这样的忠贞义士;

  也有如马超这等见证过羌胡祸乱下,雍凉十室九空景象的边陲武人!

  这样的组合,如果都不能完成这项“推倒重来”的壮举。

  那…谁还能完成呢?

  也正是基于此…基于对刘备、对诸葛亮、对关羽、对徐庶、对法正的信心。

  在与天子刘协对话的过程中,关麟是有底气的,他的字句铿锵,他的每一句发声都振聋发聩。

  “陛下,诚然,皇权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是有很多积极的影响,诸如利于民族的融合,利于经济、农业、贸易的发展,利于各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利于帝国的一统…但,它消极的一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啊!”

  “皇权专制…重在皇权,若是帝王强,可以遮掩住一切的矛盾,可若是弱,诸如皇室幼子,那势必要面对的是权臣当道,是宦官弄权,是外戚与宦官周而复始的博弈,再这些博弈中,汉惠帝活了二十三年,最终抑郁而死;汉昭帝活了二十一载,最终病逝;汉平帝年逾十四就被酒中下毒,命丧黄泉;”

  “汉殇帝两岁夭折,汉冲帝刘炳三岁时因病去世;汉质帝九岁被人毒死;就是陛下兄长汉少帝,不也只有十五岁,被那董卓胁迫…自尽,不是么?这些都是权臣当道的固有手段,在皇帝亲政前,或是亲政之初动手,从而付出另一个年幼的皇帝,再度把持朝纲…”

  “窦氏、邓氏、梁氏…这些外戚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持超纲,即便是没有外戚,诸如董卓、曹操之流的权臣…不胜累举!陛下做皇帝的这二十余载…陛下也说是如履薄冰,想必我说的这些,陛下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吧?”

  一番简短的对于现有政体优缺点,对于一位位“汉帝苦难史”的阐述过后,关麟语调变得和缓了一些,他淡淡的说。

  “陛下,我有一个想法,若是成功,虽未必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可使得帝国更加稳固,使得万千黎庶休养生息,更能如陛下所愿,放过自己…这不是我或者我大伯放过陛下,而是陛下你自己放过自己!”

  这…

  当关麟的这一番话讲述出来。

  无疑,刘协是惊讶的,是震撼的。

  好一番条理清晰、深入简出的见解!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他关麟竟以“汉帝”的苦难史,诠释出一种全新的观点,即——集权的皇权到底是否合理?

  集权的皇权对皇室…对年幼天子是否是一种灾难?

  这太大胆了,这与董仲舒提及的早已深入人心的“天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可…偏偏,这一刻,也不知道是刘协想要挣脱这皇权带来的牢笼,还是打心底里被关麟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见解给说服了。

  他竟没有丝毫觉得…这番话大逆不道。

  甚至,他关麟提出的所谓“想法”,他竟是有些迫切的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

  “说罢,朕倒想听听,你是要如何使帝国稳固,黎民安泰,也是要如何让朕放过自己?”

  …

  …

  天空依旧晦暗,不见丝毫曙光,翻滚的乌云使天穹染上了黑幕。

  唯独那火把,照应出许多光辉。

  洛阳的夜风是真大呀…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子一般。

  关羽是穿着一件崭新的官袍,走入那地道入口的,因为是要见天子,故而…会特别隆重一分。

  可关羽没想到的是,进入地道,走过长长的甬道,就快到…天子所在石室处时,这里亮起了更多的火把,在洛阳城的一干文武…竟都抢先一步都来了。

  西曹掾魏讽、太医令吉平、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

  还有朱灵,还有徐庶…还有更多的汉臣,他们都守在这里,只是表情上有些夸张,像是听到了什么振聋发聩的话一般。

  关羽继续上前,终于在走到徐庶身旁时,忍不住张口,“你们…”

  他本想说“你们都来了?”

  可话才开了个头,却被徐庶连忙比出食指,示意让关羽噤声。

  关羽收起了想说的话,却见徐庶眼神示意…

  关羽这才注意到,就在前面的石室中,正传出儿子关麟的话。

  关羽登时会意,他压低声音。

  “云旗这是在与陛下…”

  不等关羽讲完,徐庶连忙颔首点头,依旧是示意关羽不要出声,静静的去听就好。

  关羽的目光在这许多火把间,与许多人都对视了那么一下,可似乎比起与关羽打招呼,他们都有更重要的事儿,他们迅速的把头转向前方,依旧是静静的听着其中的对话。

首节 上一节 1204/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