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106节
“另一方面,通过贤良方正的科目,招纳了一批贤士,其中就有主父偃和董仲舒等人。”
“在刘彻十九岁这年,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与匈奴的世仇大月氏结盟灭胡。”
“但张骞使团在行路途中不幸被匈奴扣押,导致联盟灭胡的计划失败。”
窦太后:并非老身要把持朝政,而是彻儿刚刚登基为帝,年纪还小,不足以服众,需要老身帮衬着。
主父偃:老夫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董仲舒:能提到我,说明我在后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也算得上是千古留名。
刘彻:现在想想被太后把持朝政的那段日子,真是憋屈,明明有满腔的雄心壮志,偏偏没有机会施展。不过现在好了,终于可以不受掣肘的施展拳脚了。
不过当他听到自己派去西域的张骞被匈奴扣押的时候,瞬间一肚子火,无处发泄。
他就说张骞走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个回信,还以为遭遇不测死在路上了,结果居然被匈奴扣押了。
这让他对匈奴更加痛恨了,誓要消灭匈奴。
不过让他忧心的是,也不知道张骞现在情况如何,是死了还是没死。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二十二岁的武帝得以亲政。”
“不久,匈奴便派来使者,要求与大汉和亲,牺牲一个公主和几车嫁妆,换取边境几十年的太平,在当时的大臣们看来,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武帝心里虽有不服,但是碍于手中的权势不稳,他也只能暂时妥协。”
“公元前13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京城设立太学,以儒学五经为教材选拔人才。”
“为了彻底消灭窦太后于留下的党羽,同时他多次启用非外戚的官吏和那些出身低微有能力之人,甚至还拜寒门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此举打破了非列侯不得为丞相的惯例。”
窦太后:彻儿真是混账,老身一走,他就迫不及待的消灭老身的族人,为何双方就不能和平相处?
她不在意自己公元前135年去世,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令她在意的是自己前脚刚走,彻儿后脚就对她的族人下狠手。
这是她一直担心的事,就害怕自己离去后,双方闹不和,可最终担心的事到底还是发生了。
她深深无力的叹了口气,趁着自己还有几年可活,得想办法缓解双方的矛盾才行,避免自己走后双方兵戎相见。
刘彻:董仲舒没有让朕失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主张好啊,实施的这些年,朕得以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公孙弘:老夫此生最大的恩人就是陛下,没有陛下的破格提拔,老夫也不可能成为大汉的丞相。
第128章 天下第一阳谋
“公元前133年,武帝采取大臣王恢的策略,利用匈奴人贪图马邑的财物,将匈奴军引进圈套歼灭,史称马邑之围。”
“李广等将领率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单于进军至马邑百余里时,发现牲畜遍地而无人放牧,他料想其中有诈,便引兵撤退。”
“结果汉军追之不及罢兵,三十万汉军白跑一趟无功而返,事后王恢畏罪自裁。”
“至此,汉朝与匈奴人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王恢:因马邑之围失败而畏罪自裁?还好现在提前知道了结局,下次就不多嘴了。
马邑之围确实像是他会提出来的策略,只是现在看来他还是低估了匈奴人的警惕之心,居然能发现其中有诈。
不过他现在也看出了马邑之围的漏洞,牲畜遍地而无人放牧确实很离谱,也难怪匈奴人警觉,要是填补这个漏洞的话,应该就可以把匈奴引入圈套内了吧?
他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可以一试,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下次可以把陷阱安排得更加逼真,他就不相信贪财的匈奴人会不动心。
单于:汉人的心眼就是多,不敢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就会使些阴谋诡计。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独宠卫子夫,导致皇后陈阿娇心生怨恨,她多次针对卫子夫还加以戕害,最终作茧自缚,被汉武帝废掉了后位。”
“至此,武帝对待卫氏一族十分恩宠有加,而卫子夫不仅自己争气,其弟弟卫青更是优秀。”
馆陶公主:呵呵,我就说阿娇哪里去了,原来是被刘彻这小子废掉了。
她心中对景帝武帝这对父子鄙夷不已,对待自己的妻子如此刻薄寡恩,果然天下没一个好男人。
景帝废了薄皇后,结果刘彻这混小子有样学样,也废了阿娇的后位。
还说什么金屋藏娇,结果就这个?
而且不仅废掉了阿娇的皇后位,最后还亲自把卫子夫也害死了,刘彻这小子一连辜负两任皇后,刘家的男人当真是刻薄寡恩。
既然已经知道了女儿阿娇的悲惨结局,那她现在自然也不会把阿娇许配给刘彻。
刘彻:卫子夫是朕的福星,给朕带来了帝国双壁,朕恩宠卫氏一族也是应该的。
他并不觉得独宠卫皇后有什么错的,自己确实喜欢卫皇后,况且卫皇后还给他带来了卫青和霍去病这等栋梁之材。
不,不止卫青和霍去病,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霍光。
取一个卫皇后,送他三个福星,他赚大了。
至于说什么害死卫皇后,既然已经知道未来,只要改变一下,就可以避免历史再现。
“公元前129年,武帝不顾主和派大臣的进谏,决定采用强硬的手段对抗匈奴。”
“刘彻任用一批名将和小舅子卫青出征讨伐匈奴,结果卫青一出手就技惊四座。”
“卫青带领一万精兵直捣匈奴继天圣地龙城,并在龙城之战中取得胜利,这既使得卫青一战封侯,也是大汉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次大捷。”
刘彻:回想起三年前的龙城大捷,朕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被匈奴压制了几十年,那是大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胜,那时朕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
匈奴几十年来一直侵扰大汉边境,对大汉的国家尊严构成了严重挑衅。
他堂堂热血男儿,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想要解决匈奴这个后患。
让卫青出兵征讨匈奴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底。
不过好在卫青足够争气,硬是在龙城大败匈奴取得大捷。
也正是因为卫青的龙城大捷,才让他有信心对匈奴全面作战。
卫青:龙城大捷的辉煌,一战封侯的荣耀,我到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真是令人怀念啊!
“此后几年间,卫青等将领连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又直接将西汉防线推至黄河沿岸。”
“此后,汉朝在汉匈对峙的局面中居于主动地位。”
“在这几年间,汉武帝的好事是一件接连一件。”
“公元前128年,卫子夫诞下了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子刘据,她也因此得以入主中宫,册封皇后。”
“公元前127年,为了真正得以掌握朝中大权,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天下第一大阳谋推恩令。”
“法令规定将诸侯国的土地分封再分封,这也使得诸侯王的权势越来越小,直至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
卫青:大破匈奴,收复河套地区,按照时间来说,应该就这两年后了,很好,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
刘彻:朕听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的推恩令刚刚实施,现在看来,推恩令进展顺利,也确实和朕预测的一样,诸侯王式微,朝廷权力得到加强。
大汉国内的诸侯国众多,对大汉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他老早就想除掉这些诸侯国了。
只是之前朝廷实力不够,不足以应对诸侯王的反扑。
直到现如今大汉国力增强,朝廷实力大增,他才敢放心的对诸侯王动手,用推恩令兵不血刃的消除诸侯王的威胁。
推恩令正如主播所说,确实是阳谋,各诸侯王明知道是阳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不过即便是阳谋,也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做支撑的,这样才能让诸侯王老老实实的遵循推恩令。
现在按照主播说的,推恩令确实很成功,让各诸侯王再也无法和朝廷相抗衡。
这一时期的大汉诸侯王们悲哀的叹了一口气,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明知道推恩令是阳谋,可却只能看着推恩令在他们身上割肉,让他们越来越弱小。
他们也想过反抗,可也只敢想一想而已。
主父偃:推恩令能成为天下第一阳谋,我也倍感荣幸,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也不算虚妄此生了。
刘秀:朕就是推恩令的受害者,朕在起义之前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其他庶民别无二样。
刘备:孤深受推恩令之害,要不是推恩令的影响,孤也不会流落到卖草鞋。
第129章 拉踩引战
“公元前122年,武帝立七岁的刘据为太子,并寄予很大的厚望,而卫氏一族在前朝则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出击占据河西,霍去病出兵陇西,越过焉支山,追击匈奴上千里,逼得匈奴浑邪王四万之众归降。”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在对匈奴的多次大战中皆取得了胜利,汉武帝更加坚定决心要灭掉匈奴,以绝后患。”
刘彻:去病不愧是朕的冠军侯,一出击就降服了匈奴浑邪王。
大汉现在和匈奴全面开战,正值双方交战的关键时期,此刻他看到未来的霍去病拿下匈奴浑邪王分外兴奋。
虽说这是以后的事,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听到大败匈奴还是让他高兴。
再说了,大汉全天下子民此刻正看直播呢,边境将士们得知霍去病如此勇猛,也会士气大增的。
开心之余,也有一件事让他很是头疼。
那就是刘据怎么办?还要不要立刘据为太子?
原先的历史上,他把刘据逼死,现在肯定是不会这么干的。
既然刘据的结局改变的话,那他要不要册封刘据为太子就成了难题。
他记得很清楚,接任他皇位的是刘弗陵,就是那个历史评分高达9分的汉昭帝刘弗陵。
刘据被自己逼死,刘弗陵继任为汉昭帝。
但现在刘据不可能被自己逼死,那皇位是给刘据还是刘弗陵就成了大问题。
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背后有卫青和霍去病两员猛将,要是让刘据当皇帝的话,也不知道刘据干得怎么样,是一个未知数。
而刘弗陵是已知的明君,评分高达9分。
皇位继承现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光是想一想就头疼。
不过还好现在不用着急,他还有好几十年可活,以后再解决吧!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