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14节

  珍妮纺纱机可以极大的提高纺纱效率,他特意让官员做好记录准备,以便到时候可以大规模推广到全国。

  【更有意义的是棉花,它起源于南亚、东非和美洲中部,印度人最早从棉花纤维中织成棉线。

  棉花种植逐渐传到全世界,也传到中国。

  十八世纪,中国的棉产业仅次于印度,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黄道婆和朱元璋。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著名的棉纺技术改革者。

  黄道婆在海南居住时,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技术。

  返回故乡后,积极传授技艺,革新工具,推广棉花种植。

  在棉纺产业的弹、纺、织的各个流程中都做了革命性的创新,对促进长江流域的棉纺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三角地区成为棉花种植基地和纺织中心,逐渐形成城镇群,对明清两代江南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从小挨过冻的朱元璋大力推广棉花。

  朱元璋颁布法令,要求全国自耕农必须有一定量的棉花地,推出免税政策。

  用种植棉花成绩考核地方官员,印刷推广农书,恨不得去手把手教。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每年棉花都丰收,棉花开始突破地域限制,种到大江南北。

  明初的这场棉花总动员影响深远,棉纺制品由奢华品变成老百姓的日常品。

  开国之初那个民生凋敝的大明王朝,逐步实现了民富国强的辉煌。】

  黄道婆:我不过就做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没想到还能被历史铭记。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中,黄道婆诧异之余,倍感激动。

  能够出现在视频中,就意味着被历史记载,意味着青史留名。

  她没想到自己普普通通一个老妇人,居然也有流芳百世的待遇,多少让她有些受宠若惊,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

  黄道婆身边的人纷纷向她表示祝贺,那羡慕的小眼神看得黄道婆满心欢喜。

  这种被大家尊敬的待遇,她以前可从来没有过。

  她之前向大家传授棉纺织技艺的时候,都没有像今天这般受人尊重。

  这一刻,他感觉以前不计回报的传授技艺一切都值了。

  她此刻暗下决心,要在接下来的岁月更加积极传授棉纺织技艺,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青史留名。

  朱元璋:咱正因为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才会如此费尽心力的推广棉花,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让大明百姓都不用挨冻。

  只有亲身体会过寒冷天气挨冻的感觉,才知道棉花的重要性。

  他不希望大明的老百姓也遭受那样的窘迫,所以才把棉花的推广工作列为大明政务的头等大事。

  不过还好,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广下,大明老百姓总算是用得起棉花了。

  【纺车绝对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千余年历史。

  它只有木架、钉子、绳轮和手柄四部分,易于操作,一直被广泛利用,到现在也没有被淘汰。

  纺工坐在旁边,一只手转动绳轮,带动纱锭旋转。

  另一只手拿住棉纱条,拉出一定距离后,棉条旋转卷成纱线,力气不能大,距离不能远,这个动作叫加捻。

  纺工一边捻着棉花,一边摇着纺车,摇到日落西山,摇到月影西斜,时光深处不紧不慢。

  这种手摇纺车作为农业文明的象征,悠悠鸣唱,陪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

  它在不断演变,首先是用连杆曲柄做成踏板纺车,用脚踏带动绳轮转动,完成加碾牵伸工作,约出现在东晋。

  黄道婆改进的三锭脚踏纺车性能良好,操作简易,被广泛采用。

  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

  水流冲击带动纺车运行,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

  更牛的是纱锭是可以一边旋转一边退后抽线,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

  这个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纺纱机还厉害,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比西方水利纺织机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机器纺织阶段,东方到达了很高的水平,长期以来独孤求败。】

  刘彻:快,把三锭脚踏纺车和水转大纺车的图纸记录下来。

  视频中一边演示纺车,一边进行讲解。

  刘彻生怕慢了一步,赶紧让等候多时的小吏记录下来。

  这些纺车虽然不是珍妮纺纱机,但也是大汉之后朝代出现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还是元朝,距离他的大汉有上千年历史。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出现的纺车远比他大汉的要先进很多,可以借此机会提高他大汉的纺车工艺。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收获,珍妮纺纱机还没有出来,就已经收获了两种纺车的制作图纸。

  他找来的小吏在记忆力方面很有天赋,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小吏画完之后,他仔细看了看,非常满意,可以说是分毫不差。

  南宋之前朝代的商人,无不惊喜连连。

  纺车的图纸出现那一刻,他们就让人记录下来了。

  有了图纸在手,想要制造出纺车轻而易举。

  尤其是那个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看得他们异常欣喜。

  水流冲击带动纺车的运行,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光是想一想那种场景就振奋人心。

  这样的水力纺车制造出来,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疯抢,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要不是等会还有重头戏,珍妮纺纱机还没有亮相,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开始着手制造纺车。

  【可惜,纺织技术的第二次飞跃却没有出现在东方,而是发端于英国。

  它以动力机器为特点,引发了近代工业革命。

  中世纪时,英国兴起了毛纺织业,英国毛呢制品深受各国欢迎,垄断欧洲市场。

  在利润驱动下,商人大量投资到毛纺织业。

  英国社会结构逐渐分化,出现著名的圈地运动。

  很多失地农民变成了牧羊人,剪毛工、纺工,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后来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奥斯曼帝国阻隔海上贸易后,欧洲只好找新通道。

  经过一番历险,英国航船到达了鼎盛时期的印度莫卧儿帝国。

  这时印度棉花大放异彩,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四分之一,远销到美洲和日本。

  年税收达到一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的十几倍,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经济体量,被称为印度最后的黄金时代。

  精美的印度棉制品横扫世界市场,英国陷入印度纺制品的汪洋大海中,经济遭到致命的冲击。

  英国禁止在本国销售印度棉布,征收高额关税,同时鼓励本国商人投资棉织业,激烈的竞争由此开始。

  欧洲不产棉花,劳动力也不够,英国只好在生产效率上下工夫。

  政府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发明,棉纺织业发明最多。

  之后的一百年,英国棉纺织业不断发生技术革新,实现棉织业的工业化。

  1785到1850年,英国棉制品产量提高了350倍。

  英国在与印度的竞争中逐渐胜利,垄断了整个棉制品的世界市场。

  棉纺业的革新带动了工业革命,百年的经营后,打通任督二脉的英国最终把印度变成殖民地,成为英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朱元璋:好家伙,印度的年税收达到一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的十几倍,这还了得,不行,不能再搞海禁政策了,咱的大明也要分一杯羹。

  他之前下令海禁,不和海外进行贸易往来,主要是形势所逼。

  大明刚刚建立,北方还没有彻底平定。

  而此时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寇横行,虽然构不成大的危害,但总归是一个麻烦。

  所以为了集中力量扫平北方余孽,就下令海禁暂时不予理会倭寇。

  但现在既然知道海外的棉花纺织市场这么惊人,那他说什么也要参与其中,不能让印度独吞其中的利润。

  大明现在广泛种植棉花,根本就不愁货源。

  只要开辟海外市场,把棉花销往海外,那定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以大明目前的实力,根本就不惧和印度竞争,肯定可以打败印度,抢占海外的棉花市场,给大明带回来数之不尽的银子。

  甚至于英国都可以把印度变成殖民地,他们大明未必不可以。

  他在世界地图上面看到过英国的地理位置,远比大明小得多。

  就这么一个弹丸小国,就能殖民面积广大的印度,他的大明也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1730年,约翰怀特发明的卷轴纺纱机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得纺纱工作变得适合妇女和儿童,扩大了劳动参与的范围。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创造了织布飞梭,使织布机的效率大幅提升,再次证明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然而,与这高效的织布技术相比,纺纱机的改进却迟迟未能跟进。

  传统的纺车逐渐落伍,未能适应新的速度。

  这导致棉纱的需求超过供应,市场需求急速攀升,而购买价格也相应上涨。

  英国海外商品销售不断增加,但手工工厂的生产技术供应却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提高产量,人们纷纷着手改进生产技术。

  在棉纺织领域,飞梭织布工具的发明成为了突破口,极大地提升了织布速度,同时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十八世纪中叶,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速度,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这时英国的纺纱机同中国的差不多,但是更笨重。

  棉纱需要众多家庭纺车慢慢纺出来,收购价高,棉纱供不应求。】

  视频中飞梭的演示画面让各朝古人眼前一亮,深受启发。

首节 上一节 214/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