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4节

  “而没有田产或者田产很少的家庭,基本上就不需要交税了,这对全国百姓来说,那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这就好比按照房产多少来收税,你的头上有多少套房产,那就征收多少套的税。”

  “没有房产或者只有一套的,那就不用交税一样。”

  刘彻:这么一看的话,摊丁入亩的政策的确极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把老百姓的人头税平摊到土地税中,土地越多的人交的税也就越多。

  他不得不佩服想出这个政策的雍正,更为钦佩的雍正执行此政策的决心。

  摊丁入亩的政策看起来简单,只是取消了人头税,但想要实际执行可谓是难上加难。

  原因也很简单,全天下土地最多的人就是地主豪强。

  要是他在大汉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话,的确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欢迎,但必然会招致全天下地主豪强的反击。

  要是一个两个豪强地主,那他还不担心,很容易就能解决。

  但要是对抗整个地主豪强集团,哪怕是他,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从国家的角度,从老百姓的角度,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自然是好处多多,连他都心动不已。

  但现在大汉面临外部敌人,首要的任务就是消灭匈奴。

  只有先把匈奴消灭,拥有滔天威势的他才能腾出手来推动摊丁入亩在全国施行。

  “雍正改动税制的初心是为了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同时给国家带来更多的收入。”

  “雍正之所以选择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因为人头税非常不公平,甚至还破坏了国家发展。”

  “国家税收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它应该和收入、家产挂钩,财富多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税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运转。”

  “而人头税明显违背了这个宗旨,因此逐渐成了社会的痼疾。”

  “古代王朝的覆灭大多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

  “之所以这些问题很难彻底解决,人头税绝对是核心原因。”

  “按理说,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只要有一分可能,他们都不会卖地。”

  “但是农民是看天吃饭的,遇到大灾之年,很容易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在收入近乎断绝的情况下,赋税就是压垮他们的关键。”

  “地税是和收入挂钩的,所以遇到灾年,它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人头税每年都必须交,而且是朝廷强制征收的。”

  “很多农民交不起人头税,只能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后导致彻底破产,甚至冻饿而死。”

  “早年间,雍正曾经被康熙委派到全国各地去巡察,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深入了解。”

  “废除丁税的想法早就根植于心,所以他继位称帝后,第一时间就开始着力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

  雍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因为朕当初亲眼目睹老百姓的疾苦,才会一登基就强行推行摊丁入亩。

  当初父皇委派他到全国各地巡察灾情,看到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幕让他痛心。

  也是那个时候,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被沉重的赋税折磨得不成样子。

  同时他也见到了愤怒的一幕,在老百姓灾情严重的时候,那些士绅大族的日子当真是奢侈浪费。

  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令他警醒,要是再不解决,恐怕大清朝也会步大明朝的后尘。

  所以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等他掌权后,必然会强势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摊丁入亩这个政策是雍正朝推广天下的,因此很多人以为它是后者首创,其实并非如此。”

  “这个惠及民生的政策来自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改革家,那就是大明首辅张居正。”

  “后者在执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推出了很多辅助政策,其中就包含了摊丁入亩。”

  “可惜的是,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所有改革都很快消亡,摊丁入亩这样阻力极大的政策自然无法保留。”

  “雍正即位以后,面向全国颁布诏令,宣布从今往后,各省都将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不得有误。”

  “至此,困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终于彻底被埋葬。”

  “摊丁入亩的推行遇到了很多阻力,哪怕有雍正的铁腕决断保驾护航,也用了将近五十年才彻底搞定。”

  “可以说,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凝聚着清朝三代人的心血。”

  “虽然康熙和乾隆也出了一点力,但是后世的史学家还是把摊丁入亩的实施归功于雍正。”

  “因为在这项政策的推广和落地过程中,雍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付出了远超其父与其子的努力。”

  “摊丁入亩刚被提出就在朝廷遭遇了很多阻力,这些问题基本都是雍正解决的。”

  “它在全国推行的第一站是当时的京畿重地直隶,如果这里出现问题,政策很可能胎死腹中。”

  “直隶的士绅地主都颇有权势,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抗。”

  “为此,雍正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去开展工作。”

  “在后者的兢兢业业和雍正的铁腕护航下,摊丁入亩政策在这里成功落地。”

  “摊丁入亩在直隶大获成功后,朝中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雍正这才将它在全国一一推行。”

  张居正:真是令人讽刺,我的一条鞭法原本是为了应对大明朝遇到的危机,没想到最后却被大清皇帝发扬光大。

  这事想一想就有些讽刺,大明朝危机四伏,他在小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一条鞭法,而其中就有摊丁入亩。

  可最终还是阻力太大,他在世时还好说,一旦他去世也会落得一个人亡政息的结局。

  而覆灭大明朝的大清朝,也有遇上土地兼并的危机。

  但雍正皇帝用强硬手段扫除一切障碍,最终让摊丁入亩在大清朝落地生根,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的亡国危机。

  他现在主要的精力全在一条鞭法上面,至于摊丁入亩则不能顾及到太多。

  现在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进很顺利,他要重点考虑的是怎么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不过好在现阶段他和小皇帝相处得不错,用温情不断的感化小皇帝。

  他有信心在自己去世后,长大的小皇帝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推动一条鞭法。

  “改革从来就不是能轻松完成的,它必然伴随着既得利益者的损失,后者会拼了命的反对。”

  “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对平民百姓来说,确实是难得的良策,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负担。”

  “但是对于士绅地主来说,这却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过去的人头税是按成年男丁来收的,大头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负担了。”

  “但是在制度改之后,人头税的征收和土地面积挂钩了。”

  “大清八成以上的土地都在贵族士绅手中,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赋,相当于是富户帮穷人缴税了,他们自然非常不满。”

  “而且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同时,还附加了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的新政。”

  “士绅一体纳粮取消了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生存的特权,让他们陷入崩溃。”

  “而火耗归公则消灭了衙门的灰色收入,减少了官吏对百姓的盘剥。”

  “这些旧的利益集团很快就联合在一起,他们决定阻碍新政的推广,让雍正的改革彻底消亡。”

  “问题集中爆发在江浙一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士绅集团的大本营,操作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江浙地区毕竟远离京城,很多人想着天高皇帝远,胆子自然大了几分。”

  “摊丁入亩政策开始在江浙地区推行后,多地都出现了民众抗议的情况。”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风暴,浙江巡抚吓坏了,他甚至奏请朝廷,希望可以暂缓这项制度。”

  “然而,雍正这样的铁腕之人又怎么会退缩,他果断派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李卫去浙江掌控局面。”

  “有了雍正亲自授予的便宜之权,李卫到了浙江后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摊丁入亩的推广。”

  “士绅们不断组织抗议集会却效果寥寥,只因李卫不留一丝情面,遇到抗议就直接武力镇压。”

  “这些不可一世的旧势力面对强势的李卫没有一丝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江浙地区全面推广了摊丁入亩制度。”

  “为什么雍正的口碑很差呢?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而他得罪的偏偏是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那帮人。”

  “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士绅地主们想尽办法去抹黑雍正,为其编纂了很多不实传言。”

  “这些人甚至把雍正塑造成一个弑母弑弟的形象,不断把这些丑闻散播到民间。”

  “然而他们的小丑伎俩仅愚弄了世人很短的时间,如今在大部分人心中,都认可雍正是大清最优秀的君主。”

  大清朝的老百姓内心很是惭愧,觉得对不起雍正皇帝。

  由于受到那些读书人的影响,他们也相信了雍正皇帝的那些丑闻。

  毕竟那些谣言是读书人大老爷所说的,他们也分辨不出其中的真伪,于是就只能跟着那些读书老爷的节奏走。

  现在听了主播所说的,他们才发现那些读书人老爷的用心险恶。

  明明雍正皇帝给他们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却被那些读书人肆意抹黑,害得他们老百姓也跟着是非不分。

  他们对那些读书人鄙夷的同时,内心对雍正皇帝升起一股浓浓的崇敬之情。

  “雍正连续推出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三项政策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他的努力下,康熙末年大清摇摇欲坠的局面被彻底改变,牢牢夯实了统治根基。”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民众的负担,对大清的人口恢复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大清的社会人口从公元1661年的1913万,迅速增加了1790年的3亿之巨。”

  “这期间虽然也有其他政策的功劳,但是摊丁入亩的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

  “因为丁税被彻底取消了,民众才能放心的孕育后代,隐瞒户口的情况也大为改善。”

  “试想一下,这回不管生多少儿子,他们家只要不增加田地,那所要交的税一直都是固定的,那谁家还不愿意多生几个孩子呢?”

  “这些孩子长大了都可以去做工,挣到钱以后,购买田产,就算是到时候增加了田产税收增加了,也没关系了。”

  “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以后,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与此同时,因为摊丁入亩的实施,大清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士绅阶级购买土地的热情大大降低,毕竟买的越多,征税也会相应提升。”

  “而且摊丁入亩政策推广后并没有出现大臣们担心的赋税下降的情况,相反,大清的国库收入成倍暴涨。”

  “在雍正即位之初,大清的国库里只有存银800余万两,朝廷做事备受掣肘。”

首节 上一节 264/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