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43节

  “曹操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给了刘备两千兵马,去小沛收拢旧部,紧接着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张绣。”

  “而刘表不会增援张绣也被郭嘉预料到了,最终张绣于两月份投降。”

  “可曹操勾搭上张绣的嫂子,造成了张绣降而复叛。”

  李世民:袁绍目光短浅,没有识人之明,白白损失了郭嘉这个鬼才。

  郭嘉的大才是他生平仅见,仅仅那一件件预言之事最后都得以实现就可见一二。

  只是奈何袁绍没有那个缘分,有宝而不自知,最后败在曹操之手也怨不得谁。

  郭嘉自幼聪颖,十余岁时便对天下大事分析得头头是道,为世人所称赞。

  当时东汉末年战乱时期,郭嘉秘密结交各路英雄豪杰,隐居在大山之中。

  郭嘉行弱冠之礼不久后,便决心在这混乱的天下谋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庐的郭嘉决定投在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帐下。

  要是袁绍能够重用郭嘉,兴许就没有后来的官渡之战。

  但可惜的是,袁绍没有真正的识人之能,喜欢谋划却丝毫没有决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郭嘉下定决心离开袁绍,改投曹操。

  袁绍的遭遇也暗暗警醒着他,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否则很可能追悔莫及。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他对待人才一向礼遇有加,不会出现袁绍这样有眼无珠的事。

  “这次失利也遭来袁绍的信件羞辱,曹操就想攻打袁绍教训一下,但又感慨自己实力不济而唉声叹气。”

  “这时郭嘉说道,主公与袁绍在未来五年内必有一战,而且一定可以战胜,还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加以说明。”

  “刘邦打败了项羽,丞相是知道的。”

  “项羽武力强大,虽然刘邦只有智谋胜过项羽,最终还是把项羽逼的在乌江自刎。”

  “在他看来,袁绍有十个战败的诱因,而丞相有十个战胜的理由。”

  “因此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丞相怎么样。”

  “第一,袁绍繁琐的礼节太多。”

  “而丞相顺应自然,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袁绍。”

  “第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动机出兵。”

  “而丞相则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义胜于袁绍。”

  “第三,东汉的灭亡,主要就在于对下级管理的宽松。”

  “袁绍的管理制度就过于宽松,不能产生震慑力。”

  “而丞相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袁绍。”

  “第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用的只有亲戚朋友。”

  “而丞相用人表面看来平易简单,而内心明察秋毫,用人从不怀疑,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过袁绍。”

  “第五,袁绍善于思考却很难做决定,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而丞相决策果断,执行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袁绍。”

  “第六,袁绍世代公卿,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因此投靠他的多为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

  “而丞相诚心对待别人,不贪图虚荣,自己厉行节俭为下属做出表率,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

  “因此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丞相,这是道德选择上胜过袁绍。”

  “第七,袁绍对见到的饥寒之人非常怜悯,对看不到的却考虑不到。”

  “而丞相对于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而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

  “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

  “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袁绍。”

  “第八,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

  “而丞相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明智上胜过袁绍。”

  “第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

  “而丞相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袁绍。”

  “第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

  “而丞相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敌人都惧怕,这是武略上胜于丞相。”

  “丞相有了这十个胜过袁绍的地方,击败袁绍就没什么可难的。”

  长孙无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我们大唐臣子学习。

  他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这篇文章烂熟于心,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

  该文章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让曹操听后信心大增,有勇气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

  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个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一个人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和要求。

  希望曹操能保有这十胜优势,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郭嘉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

  不过,他的这些推测意义都不大。

  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郭嘉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建安三年正月,曹操欲讨伐称帝的袁术。”

  “郭嘉表示吕布是见利忘义之人,可加封他为左将军、徐州牧,如此可防止他与袁术勾结。”

  “最终,袁术在曹操、刘备、孙策、吕布的围攻下丢失寿春,沦为了苟延残喘的冢中枯骨。”

  “四月曹操三征宛城张绣,在郭嘉败退诱敌的计策下又获得胜利。”

  “从此,张绣再无力量偷袭曹操后方。”

  “郭嘉便果断提出,是时候解决徐州吕布的问题了。”

  “徐州吕布实为心腹大患,丞相可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再除袁绍。”

  “曹操又担心袁绍不同意,甚至支持其他诸侯再次偷家。”

  “郭嘉说袁绍现在想的是怎么快速吞并公孙赞与孔融的地盘,他反而害怕主公与他们两个结盟。”

  “我们只要派能言善辩之士去向其阐明厉害,完全可以获得拿下徐州所需要的时间。”

  “而谈判的结果比郭嘉预言的还要顺利,袁绍不仅支持曹操攻打吕布,还资助五千兵马运输粮草军械。”

  “建安三年十月,吕布在曹操与刘备联军攻击下退守。”

  “久攻不下的曹操粮草告急,就有了退兵的想法。”

  “郭嘉则立主坚持下去,并说有一条妙计可助破城谋。”

  “而这条妙计就是掘开沂水灌淹,吕布迫于无奈而开城投降。”

  “建安四年五月,刘备趁郭嘉与荀彧在外巡视工作的时机,向曹操请命,去阻截欲投奔河北的袁术。”

  “曹操一时大意,就让刘备带领五万大军前往。”

  “郭嘉回来后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跑来提醒曹操。”

  “说自己本意是软禁刘备,小用而不使其掌重兵即可。”

  “丞相不杀刘备,必有深略远虑,不过也不应该放其离去。”

  “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被提醒后,曹操恍然大悟,就立即派人去召回刘备,可刘备根本不予理睬。”

  “曹操也只能希望自己心腹能维持住徐州的局面,如此刘备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贾诩:丞相一时心软,最终酿成大祸,放跑了刘备。

  当初郭嘉想要保下刘备的时候,他也是同意这么做的。

  为什么郭嘉不直接让丞相杀死刘备,却提出了一个软禁的建议。

  连一个不出名的谋士都能看出来的真相,难道郭嘉这种级别的谋士看不出来吗?

  而这也恰恰就是郭嘉的聪明之处,连他都不得不佩服。

  郭嘉知道丞相是个爱才之人,对刘备,尤其是其手下的关羽那是爱到了骨子里,杀刘备是肯定不可能的。

  其实丞相在向郭嘉提问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决断,只不过想借别人的口给自己找个梯子而已。

  所以郭嘉才提出了这样一个丞相比较能接受的中性建议,这样也不至于下不来台。

  但他没想到,丞相竟然连软禁也不接受,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估计那时的丞相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这一心软,为自己埋下了天大祸患,后来差点被自己爱重的人才给团灭。

  不过还好,华容道遇到了同样心软的关羽,才让丞相逃出生天。

  “但郭嘉早已预料刘备必会反叛,所以为了避免三线作战,郭嘉与荀彧谋划再次招降宛城张绣。”

  “幸运的是,在贾诩的帮助下,曹操和张绣于十一月结为亲家。”

  “果然一个月后,刘备杀了曹操在徐州的心腹造反。”

  “而这时袁绍大军又在荥阳与曹操对峙,双方随时会发生大战。”

  “荀彧等谋臣都建议先安抚刘备,待与袁绍讲和后再去攻打。”

  “但郭嘉却力谏曹操应趁袁绍迟疑攻打之机,起兵夺回徐州。”

  “刘备新整兵马,众心未服,如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

  “但曹操还是担忧袁绍真的会进攻,郭嘉又说袁绍有谋不断,再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也抓不住。”

  “此时的袁绍很自大,也不屑于搞偷袭的小动作。”

  “而且徐州北部都控制在脏霸手里,所以徐州士族是绝不会跟着刘备陪葬的。”

  “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夺回徐州,那个时候袁绍即便进攻也晚了,果然一切都在郭嘉所料之中。”

  “袁绍在得到刘备的求援书信后不肯发兵,田丰苦苦相求,他也无动于衷。”

  “原来袁绍最爱的小儿子生病了,这个儿子长得最像他,又高又帅,他生怕行军后有个好歹。”

首节 上一节 34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