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59节

  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陆逊都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因为曹魏强大的国力,这些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最终也没有扭转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公元237年,中郎将周祇请求在鄱阳招募士卒,孙权将此事询问陆逊。”

  “陆逊考虑到该郡民众容易发动扰乱,难于安分守已,不可前往招募,恐怕由此招致他们成为贼寇。”

  “而周祗坚持要求招募,郡民吴遽等人果然作乱杀死周祗,攻占了几个县城。”

  “豫章、庐陵的惯匪,一起响应吴遽为寇作乱。”

  “陆逊听说后当即前往征讨并将其击败,吴遽等相继投降。”

  “陆逊从中挑选精兵八千余人,三郡由此平定。”

  “嘉禾年间担任中书典校的吕壹滥用权柄,陆逊与太常潘濬对此感到忧虑,后吕壹被孙权诛杀。”

  “之后谢渊等人上奏陈述当前应办事宜,打算改变一些政治措施为国家牟利。”

  “孙权将此事下交陆逊审定,陆逊建议措施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公元239年,吴国太常潘濬病逝。”

  “孙权任命镇南将军吕岱代替潘濬任职,陆逊和他共领荆州文书,二人共事融洽为当事人称赞。”

  “公元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仍然保留,之后孙权下诏勉励陆逊。”

  “陆逊担任丞相期间,全琮报知陆逊太子与鲁王两官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担任侍臣的情况。”

  “陆逊认为这些子弟不能私自任命为官,放任下去必然会彼此结成帮派。”

  “全琮的儿子全寄依附鲁王并与鲁王轻率结交,于是陆逊致信全琮并警告其预防祸患。”

  “但全琮不仅不接受陆逊规劝,反而与陆逊结下怨隙。”

  “之后太子孙和的位置不稳,陆逊多次上书劝谏孙权保障太子皇位正统继承人的身份。”

  “甚至请求前至京城亲自劝谏孙权以纠正得失,但孙权并不听从陆逊的意见。”

  “而将亲附太子的顾谭、顾承、姚信等流放外地,将多次与陆逊有书往来而获罪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致死。”

  “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前往责备陆逊,陆逊最终于公元245年悲愤痛恨而死。”

  “陆逊时年六十三岁,死时家无余财。”

  “陆逊的长子陆延早年天折,次子陆抗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建武校尉。”

  罗贯中:陆逊聪明一世,但却糊涂一时,本应保持中立的他却卷入二宫之争。

  虽然江东士族融入了孙吴政权,可是二者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强烈分歧。

  政治上,陆逊为代表的儒学世家出身,向来推崇德政,主张轻徭薄赋、缓刑轻罚。

  可是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对陆逊轻徭薄赋的提议从不采纳。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而是希望问鼎天下。

  可惜陆逊志不在此,只想守住江东这一亩三分地。

  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陆逊没有雄心壮志。

  陆逊和孙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矛盾,使得陆逊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

  于是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

  可是随着太子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

  所以孙权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斗争的局面。

  朝中激烈内斗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最终一代名将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

  虽然在根基未稳时,孙权和陆逊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

  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

  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

第276章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三国时期著名的十大谋士,曹魏有四人,孙吴有三人,蜀汉也有三人。

  属于曹操手下的谋士,有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

  在孙权手下任职的,则有周瑜,鲁肃,陆逊。

  刘备手下也有三个著名的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

  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庞统大,因为他活的时间比庞统长,尤其在领兵打仗的问题上。

  刘备对法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甚至有一种说法,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汉断了翅膀一样,形式急转而下。

  如果没有法正,也就没有刘备的立足点。

  刘备军团迟早会被孙权或曹操吃掉,顶多二分天下,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再说如果法正还在,凭借其才华智谋,东吴必败。

  也正因如此,便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足可见法正的厉害之处。

  在三国时期众多谋士的瞩目之下,苏晨向大家公布了最后一个著名的谋士。

  “法正,字孝直,陕西眉县人。”

  “法正的祖父法真气节清高,颇有美名。”

  “汉献帝建安初年,恰逢天下发生饥荒。”

  “于是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南下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法正才被刘璋任命为新都县令,出外任职。”

  “后来又被刘璋召回成都,升任军议校尉。”

  “当时法正在刘璋帐下既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又遭到本州县一起客居在蜀地的同乡非议。”

  “认为法正品行不端,因此才会不得志。”

  “益州一官员张松和法正友善,私下认为刘璋不是有所作为的英主,常常为此暗自叹息。”

  “建安十三年,刘璋派遣张松作为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

  “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礼遇,回到成都后就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

  “劝其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结交豫州牧刘备。”

  “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询问张松可以派谁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张松于是举荐了法正。”

  “法正推辞不去,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

  法正:我的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正好和主公刘备的字完全相同,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主公就有缘分。

  得知自己入选三国十大谋士,尽管早有预料,可依旧欣喜不已。

  他非常清楚这份荣誉的意义,意味着自己的名字得以流芳百世,被后世人所铭记。

  他的祖父法真有很大的学问,名声自是不必说,非常受人尊重。

  由于家学的熏陶,所以他从小的家教以及学问也是极好的。

  建安初年的时候,曹操刚刚统一北方。

  那时候天下饥荒,他不得不和同乡孟达一块儿入川投奔刘璋。

  一是来益州避难,二是混个官做做。

  毕竟他出身书香门第,凭借自己的才学,应该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但他很快发现,刘璋此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软蛋。

  而且没有伯乐的眼光,不识人才。

  其次刘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尽管他满腹的才学,在刘璋面前也得不到任用,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乱世之下这个地位对于普通人绰绰有余,但对他而言,实在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不仅他对此很郁闷,就连身边的同乡都嘲笑他。

  和他一起来益州的同乡多多少少都在官场上小有名气,同乡见面会上他就是遭到冷嘲热讽的那个。

  他虽然觉得自己跟别人聊不到一块儿去,但是偏偏和张松一见如故。

  原因无他,因为他们俩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下难得的奇才。

  他们两人都知道刘璋不是一个英明的主公,于是就有了另谋明主的想法。

  北方的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找靠山。

  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视,直接就放弃投奔曹操,转而想要投靠刘备。

  在张松的花言巧语之下,刘璋同意和刘备联合一起对抗曹操。

  而他作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经过和刘备的一番交谈,他立马就认定了雄才大略的刘备。

  “法正返回成都,对张松表示刘备有雄才大略。”

  “两人暗中商议达成一致,愿意拥戴刘备为君主,然而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

  “建安十六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

  “刘璋听说后,深感恐惧。”

  “张松就趁机向刘璋建议,不如迎接刘备前来益州。”

  “想让刘备讨伐张鲁,协助抵抗曹操的大军。”

  “刘璋听取意见,又派遣法正为使者,率兵四千人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入川。”

  “法正见到刘备后,向他说明了刘璋的想法,又暗中向刘备献计策。”

  “以刘备的雄才大略,对比刘璋的懦弱无用。”

首节 上一节 35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