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69节

  “嬴政准备统一六国之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到秦国做间谍,后被发觉。”

  “秦国王公大臣建议嬴政驱逐客卿,而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之中。”

  “李斯听闻后,向嬴政上书,即后世著名的《谏逐客书》。”

  “文中劝谏嬴政不应重物而轻人,驱逐客卿会导致人才流入他国,使得敌对国家实力更加强盛,对秦国实现大一统而言是极大的阻碍。”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没想到我后面犯了大错,也能获得中华十大谋士的荣誉称号。

  一想到自己原先历史上悲惨的结局,他就唏嘘不已。

  不过好在始皇陛下重新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这才没有斩杀赵高的时候一并将他处死了。

  回想起自己来到秦国一步步爬上来的艰辛过程,他仿佛历历在目。

  他还记得来到秦国之后,很快就得到丞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郎官。

  有了接近陛下的机会,他向陛下阐述天下局势来获得重用。

  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

  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

  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

  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

  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那时陛下还听取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他提出了先灭韩、再图谋他国的吞并顺序。

  正是因为他的一番慷慨陈词说到陛下心坎上了,这才得以被陛下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

  他劝陛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

  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陛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的东进。

  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想要刺探秦国的情报。

  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陛下下了逐客令,他也在被逐之列。

  后来,他给陛下写了一封信《谏逐客书》,劝谏陛下不要逐客。

  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

  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在他陈述利弊之后,陛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而他仍然受到重用,那时还被封为廷尉。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被尊称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为丞相。”

  “之后推平各郡县城墙,销毁各郡县武器,并废除分封制。”

  “两年后,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摆设酒席招待群臣。”

  “齐人淳于越等人认为取消分封制弊大于利,李斯反对并上书秦始皇。”

  “李斯认为诸子百家众多学派,意图通过批评君主的方法,来为自己博得声名。”

  “并带领下层群众百姓一起来诽谤朝廷指令,应严加禁止。”

  “于是,李斯请求秦始皇将《诗》《书》以及百家著作清除干净。”

  “诏令下达三十天之后,不服诏令者判处黥刑,并罚作筑城苦役。”

  “而后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以及百家所有著作,以便使百姓无法借用书籍内容批评当朝。”

  “这一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李斯同时开始参与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辅助修建离宫别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四处巡视,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其中也有李斯的参与。”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李斯认为国家治理应根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而不应从古人出发,要求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思想。”

  “于是李斯主张思想上禁止异说,统一思想,建议秦始皇焚书。”

  “李斯不仅主张一切以法行事,依法治国,而且认为法治当严,主张严刑峻法。”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文字的差异,对于推行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文化的传播、经验的交流都是极大的障碍。”

  “于是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种笔划较战国时期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

  “并自己动手,写成范本,颁行全国,称为小篆,废除了其它异体字。”

  嬴政:焚书事件是李斯鼓动朕的,不过好在朕将一些珍贵书籍保存了下来。

  自从他统一天下后,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他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

  这令他大为不满,于是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

  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李斯的观点非常合胃口。

  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

  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

  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

  现如今的情况和以前完全不同,要是遵循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必然会搅乱民心。

  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

  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他始皇帝的权威。

  李斯把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他觉得有理,这才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朝廷所典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他现如今已经明白先秦许多文献古籍被烧掉,这对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不过他倒也没有焚毁全部的禁书,将一部分禁书收藏在稷下学宫。

  至于已经焚毁的那一部分先秦古籍,他可以组织人手开展恢复工作。

  “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存在很大争执。”

  “以丞相为首的多数大臣认为可以实行分封制,授予各地贵族世袭的诸侯名份,让诸侯王来镇守疆土。”

  “而李斯则认为周实行分封制,后期却天下大乱。”

  “诸侯王之间互相倾轧,不听号令,最终周王室灭亡,因此分封制不可取。”

  “李斯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赞同李斯的意见,于是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

  “这些郡县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

  “从此,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就在中华历史上沿袭下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

  “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于是,李斯向始皇帝上书建议统一度量衡。”

  “然后李斯便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商鞅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次改进,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而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则一律被禁止使用。”

  “李斯统一的度量衡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采用十进制。”

  “体积容量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

  “重量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度量衡标准确定之后,李斯又建立了关于度量衡的制度法规,以此在国内推广度量衡的标准。”

  刘邦: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

  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

  取消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度,天下才得以安宁。

  秦始皇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

  于是,秦始皇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他也正因为认识到了郡县制度的重要性,建立汉朝后才延续秦始皇的郡县制。

  “战国时代,各国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金属货币。”

  “但长期的分裂割据导致各国货币的大小、样式、重量都不相同,单位也存在差异,极大地制约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

  “秦统一后,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原来六国流通的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秦货币。”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命令以秦币取代天下之币,并令李斯全权负责此事。”

首节 上一节 36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