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93节

  “公元89年到105年这段时间,因为天下太平没有打仗,所以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过得非常奢侈。”

  “张衡就看不惯了,他把班固写的《两都赋》翻出来摆在书桌上,开始模仿起来。”

  “张衡苦思冥想了十年,终于完成了《二京赋》。”

  “《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有多繁华多奢侈,把那些官僚贵族的生活拿出来讽刺了一番。”

  “张衡十年构思的这《二京赋》,被后人看作是赋中的精品,比班固的赋更宏大,更细致,更有特色。”

  “公元100年,张衡22岁。”

  “南阳太守鲍德请张衡去做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张衡一干就是八年。”

  “公元108年,鲍德被调到京城上班去了,30岁的张衡就干脆辞职回老家了。”

  “张衡在年轻的时候算是一个愤青,比较出淤泥而不染。”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也得向现实低头,找点生计赚些钱。”

  “公元111年,张衡因为太有文化在京师名声很大,当时主政的邓太后就召张衡进京。”

  “张衡就在41岁的时候,有了一份在京城的工作。”

  “在随后的几年里,张衡的研究从经学、文学转向了哲学、天文、历算。”

  苏轼: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指责官僚豪绅们的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

  同为文学大家,他对张衡所作的《二京赋》推崇备至。

  所谓二京,指的是汉朝的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由于其文章结构严谨精密,他认为《二京赋》是汉赋中的精品之一。

  《二京赋》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创作的一篇描绘东西两京的赋文,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上下两篇。

  上篇《西京赋》极尽夸张地描绘了西汉京师长安的繁华富丽、奢靡景象,展现了人们贪图享乐的生活态度,透露出张衡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批判。

  《西京赋》里写城市工商业发达的情况一段,列举了许多具体现象和实际的例子。

  描写了长安商市的繁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愤慨地指责了那些见利忘义欺骗农民的奸商的不道德行为。

  这一段,很生动再现了那时的商市、街道、丰富的货物和买卖双方热闹的经营活动。

  下篇《东京赋》则否定了西京长安的奢靡生活,转而描绘了东京洛阳的城市构筑、宫殿建设以及君主奢未及侈、俭而不陋的礼治成就。

  《东京赋》中描写洛阳的宫殿、飞阁、楼榭、湖苑的壮丽宏伟,商业发达,描写出极尽奢华艳绝巧夺天工的图景。

  描写宫殿楼台游苑湖山的富丽堂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显示了艺术技巧上很高的成就。

  从这些描写里,既可以看出汉代都城和宫廷建筑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也客观地反映了汉帝国经过长久的统治,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那种百姓的富裕和国力的强大。

  《二京赋》是一篇具有现实讽谏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西汉和东汉的借古喻今,揭露了当时皇室的腐败现象,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

  同时,张衡在文中陈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东汉礼治的颂扬和对西汉奢靡的批判。

  “公元115年,汉安帝听说张衡在天文上很厉害。”

  “恰好那个时候又发生了很多天灾,需要张衡这样的人才,就任命张衡当了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有了个正式的岗位,可以带薪研究天文,他在这个岗位上可是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一种可以演示天球星象运动的仪器,是观测星象、确定节气和了解其他天文现象用的。”

  “它的外形是一个直径八尺的空心铜球,里面有一个铁轴贯穿球心。”

  “球放在架子上倾斜的地方,正好是地球自转出的方向。”

  “铜球表面刻有各种重要的星座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运行的情况。”

  “整个浑象连接在装有一组齿轮的机构上,机构再与报时的漏壶连接起来。”

  “漏壶里滴出来的水能够驱动齿轮,齿轮就会带动浑象绕着铁轴旋转。”

  “一天转一周,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天象运行的情况。”

  “《灵宪》也是张衡写的一本非常厉害的书,里面有关于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方面的重大课题,对后世的天文现象研究都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后来张衡受到政治的影响,被小小降职了一下。”

  “但在126年至132年还是做回了太史令,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除了刚刚主播说的,张衡还发明了独飞木雕、锐盾夹、记里鼓车、指南车等。”

  大明徐光启:《灵宪》是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我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就来源于此。

  虽然《灵宪》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灵宪》中关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让他获益匪浅,给他对天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

  《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有很多,比如宇宙,月食,日月,陨石,星表,行星运动。

  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混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

  元气最初混沌不分,后来才开始分清浊。

  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

  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

  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张衡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

  张衡还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

  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

  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

  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就会发生月食现象。

  从他所了解到的天文学知识来看,《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灵宪》还提到陨星,认为是衰败了的星体陨落而成,其在陨落时为流星,坠落在地上为陨石。

  陨石带来天上星体的信息,但星体并非是石头。

  关于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

  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

  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运行的。

  但张衡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

  只是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文学的发展。

  直到如今,他才从西方传教士那里知道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张衡还是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学天才。”

  “张衡给立方体定名为质,给球体定名为浑。”

  “张衡研究过球的外切立方体积和内接立方体积,还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得π的值的人。”

  “不过,张衡在这个职位上兜兜转转了十四年,还在原地踏步。”

  “张衡看朝廷也没有让他升职加薪的意思,于是他就写了一篇《应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意思就是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

  “公元132年,已经54岁的张衡又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

  “这是因为当时地震频繁,而古人又搞不清地震的原理,就搞一些装神弄鬼的言论来解释地震,于是张衡就想造一台能测定地震的仪器。”

  “公元133年,55岁的张衡升职当了侍中。”

  “顺帝任用他在自己身边,对国家政事提出意见。”

  “张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认为吉凶祸福不易明白。”

  “所以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扶,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张衡:残酷的地震灾难对老百姓的伤害很大,所以我才下决心攻克这一难题。

  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较大规模的地震屡屡发生。

  地震灾难造成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很多人都因为地震灾难而死亡。

  因此他想着要是人们能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就可以提前躲避,避免灾难的发生。

  也正因如此,他才决定研究一种仪器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自那以后,他开始埋头苦读,翻遍了父亲的所有书籍。

  只要是关于地震的内容,他都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甚至常常为了查找资料,他会走很远的路去向别人借书。

  此外,他还会到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去访问当地老百姓,询问地震发生前后的情况,并向经验丰富的老人请教。

  通过这些努力,他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

  他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到,地震发生时通常会有轻微的震动,一般人难以察觉。

  但倒立的物品会随着震动而倒下,这些细节常常被人们忽略。

  直到地震真正发生,人们才会意识到逃离已经来不及了。

  了解到这些之后,他便开始着手研制地震仪器。

  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修改,他最终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准确测量地震的时间和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个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首节 上一节 39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