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96节

  此时此刻的他,眼里心里,只有黎民百姓,只有天下苍生。

  他开始思考救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危乱之道。

  他写了一篇政论长文《安边论》,向齐明帝谏言,欲恢复汉朝就已建立的屯田制度。

  让贫苦百姓耕者有其田,借此恢复农业生产,救民也救国。

  由于连年战乱,汉初为恢复农业生产,开始实行屯田制,就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

  而由朝廷派遣农官、屯田都尉,募民耕田种地,即为民屯。

  他的初衷不过是把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农民集中起来,让他们有田有屋,既养活了一家老小,又能稍稍提振社会经济。

  愿望当然是美好的,齐明帝也答应了。

  还打算派他巡视四方,创建可以让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千秋大业。

  那一刻,他看到年轻的自己,仿佛又回来了。

  那一刻,他是年迈的廉颇,却仍可以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战敌人。

  可如今,他已经70岁了。

  然而,纵他有廉颇之志,却终究败给了这南朝的乱世。

  因为战争,看重他的齐明帝战死沙场。

  至此,他此生最后一个政治心愿,也从此化为泡影。

  齐明帝之后,其次子继位,却是昏庸无道的主。

  这易主的江山,不论姓刘还是姓萧。

  这昏庸之主,好像一直如影随形,从来不曾离去。

  换了一个舞台,他们改头换面,重新粉墨登场。

  这南朝的乱世,仿佛没有尽头,众生的苦难,亦没有尽头。

  在这个人们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南北朝,七十岁的他早已活过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回顾这漫长的一生,他原以为这世道总是向前走的。

  虽然无比艰难缓慢,可终究是一点一点往前走的。

  可是到如今,这风烛残年,他才猛然惊觉。

  原来这世道,走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曲折不堪的道路。

  两年后,他将走完致力于科学研究、孜孜以求的一生。

  只是让他有些遗憾的是,他是没有机会看到战乱结束的那一天了。

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

  要说到古代的科学家,那就不得不提宋朝。

  宋朝是中华历史上存在感比较高的一个朝代,历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词宗苏东坡,精忠报国岳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变法大家王安石。

  还有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数不过来。

  但有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辉煌,但却不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经济、军事、文学、音乐、物理、化学、书画……

  后世学者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梦溪笔谈》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就是这样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却因为道德瑕疵而饱受诟病。

  沈括因病去世后,无人给他立碑,没人给他撰写墓志铭。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学,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却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场所为,令君子不耻。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沈括晚年开始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过往的从政经历萌生出一丝悔意。

  但为时已晚,没有人可怜他,落到这步田地,只能令人扼腕叹息。

  “沈括生于浙江钱塘,他的父亲沈周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

  “沈括从八岁开始,根据父亲任职地方变动,跟随前往泉州、金陵等地游历。”

  “十七八岁时,因为灯下读书患上眼疾,治愈后对医药产生兴趣,开始研习医药收集良方。”

  “因见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于是进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广。”

  “青年时代的沈括亲历了吴中大饥荒,看到了范仲淹救济灾民的过程。”

  “沈括二十岁时,父亲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时期,因父荫任职沭阳县主簿。”

  “沭阳县靠着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导节制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顷。”

  “次年,代理东海县令,研究东海地理沿革,纠正《图经》的错误。”

  “公元1063年中进士,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北宋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负责的吏员为谋私利,罗列不必要项目和故意铺张。”

  “沈括查阅南郊祭祀的历史沿革,撰写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后南郊祭祀事务。”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筹办,就节省出数以万计的费用,宋神宗非常满意。”

  “当时这些部门的官员对于天文几乎完全不懂,沈括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并在司天监招用文人,将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措施均被采纳予以施行。”

  “当时国家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准备作战车使用,市易司因为无法禁止私贩四川井盐,于是将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盐代替。”

  “大臣们就这两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回应。”

  “沈括说民间车辆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老百姓称作太平车,也只能在太平日子里用用罢了。”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私井很多,无法做到完全禁绝。”

  “非要禁绝就得加强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偿失。”

  “宋神宗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后世人敬仰吗?不过也是,要是以科学方面才能来看的话,沈括确实当之无愧。

  开始听到沈括名字的时候,他还有些意外,这样的小人怎么也能名垂千古。

  不过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面令人不齿,但在才方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他就释然了。

  毕竟按照主播的要求,只要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对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对其才华确实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不但父亲博学多才,就连母亲也是才女。

  小时候的沈括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籍。

  沈括的兴趣十分广泛,不仅读四书五经,对医药、军事等方面的杂书也广泛涉猎。

  年轻的沈括随父亲游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沈括就仔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管是乡野村夫还是知名学家都前去拜访。

  沈括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个明白。

  例如沈括在读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里说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禁让沈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

  为了弄清楚这个奇特的现象,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

  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迟。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得出来,沈括能有之后的博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个地方的农作物种的是什么,人们靠什么维持生活,每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是怎样的,都是沈括的记录对象。

  沈括从小体弱多病,家人常常抓来中药汤剂。

  沈括病愈后就对医书产生了兴趣,有空就找一些医书来看。

  沈括学识渊博,24岁时就踏上了仕途,33岁时考中进士。

  在沈括被推荐到昭文馆编校书籍时,接触到很多关于天文的书籍。

  一年四季,斗转星移,为了更好地记录北极星的位置。

  沈括连续三个月都没睡过好觉,每夜起床三次观察天象,用来记录星星的位置。

  能每天按时按点地来做一项工作,要多大的动力才行啊!

  也难怪沈括能用三个月的时间,画了两百多张星空图。

  沈括在才华方面的体现数不胜数,这也是无可争议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只有才没有德,注定没有好下场。

  “宋神宗熙宁三年,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协助王安石实行新法。”

  “熙宁六年,沈括开始参与王安石变法决策,比如淮盐法,改革陕西盐钞法。”

  “著述《论钱荒八因说》,主张根据市场需要,调节货币流通量。”

  “熙宁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饥荒灾情。”

  “给灾民发放钱粮,查看当地水利设施,疏通河渠。”

  “让荒废的农田重新变为良田,变救济为解决根本问题。”

  “赴两浙巡查水利和农业生产,发现很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熙宁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首节 上一节 396/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