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56节

  法家是儒家最强大的劲敌,在法家的光辉下,儒家学者根本无法执一国之牛耳。

  于是只能在人性、治国理论上深研,渐渐脱离了实际,变得虚幻起来。

  荀子入秦,就是想从对立面的法家寻求灵感,以便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事实证明,荀子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

  荀子正是因为入秦看到了秦国的一切,这才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

  “公元278年,齐襄王六年。”

  “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齐国终于恢复了些元气。”

  “齐襄王于是赶紧召集失散的学士们,准备重开稷下学宫,荀子也从楚国返回了齐国。”

  “荀子前脚刚一走,楚国就遭了大殃了。”

  “秦将白起水淹城池,淹死了几十万老百姓后。”

  “又攻破了都城,烧毁了楚国的祖庙,并占领了楚国的半壁江山。”

  “大诗人屈原也觉得楚国完蛋了,直接投江自杀。”

  “由于齐国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所以荀子非常想在齐国施展才华,改变其国运。”

  “但荀子跟齐襄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后,对方根本没有兴趣。”

  “事实证明,齐襄王确实是庸才,一辈子没有什么大作为。”

  “但他还是很尊敬荀子的,拜荀子为清大夫,并让其主持稷下学宫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这段时间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他的思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之所以这么说,从荀子到秦国后的态度和他在楚国治理地方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在齐国待了十几年后,齐惠王去世,齐王建继位,齐国的政局又开始乱了。”

  “财政没有钱,拨不出银子,稷下学宫的学士们只能离开齐国自谋生路。”

  “荀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接到了范雎的推荐,来到了秦国。”

  “荀子入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按照当时儒生的理解。”

  “秦国是野蛮、邪恶、残暴、不讲仁义、出尔反尔的蛮夷之邦,孔夫子就不入秦,儒生就更不会入秦了。”

  “然而身为儒学泰斗的荀子不但入了秦,对秦国的评价还挺高,这也成为了后世儒生批判他的槽点之一。”

  “荀子到秦国兜兜转转一圈后,他觉得这地方的老百姓淳朴勤劳,生产积极性很高。”

  “官吏严肃认真,勤勉办事。”

  “秦国上上下下公私分明,各尽其职是一个高效廉洁的国家。”

  “总而言之,秦国几乎就是个完美的国家。”

  “秦国的强大不是靠运气,而是活该有这么强大。”

  “荀子的这番评价可谓是捅了儒生们的肺管子,要知道当时的儒生们宁可跳到海里喂鱼,也不愿意生活在秦国的统治下。”

  “如果说荀子指着秦王的鼻子大骂,儒生们还会敬他是条汉子。”

  “可没想到荀子竟会如此的夸奖秦国,实在让人受不了。”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荀子并不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认知的人。”

  “而是务实求真,能够明辨是非的大智慧者。”

  “荀子一方面认可秦国的优点,另一方面向秦昭襄王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但秦昭襄王依旧不感兴趣,直接一句话就打发了。”

  荀子:在秦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我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傲慢。

  回想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秦国武安君白起阵斩赵军二十余万,之后又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余万,赵国精锐大军四十五万灰飞烟灭。

  白起在短暂休整后,率三十万秦军向邯郸进兵,意在一战灭赵。

  赵王紧急召见群臣,商议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过秦军的,只有求和一条路可行。

  最终赵王派特使入秦商议议和之事,而他也是这个时候作为赵国使团成员到秦国的。

  他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秦国,只听别人说起过秦国。

  什么秦国法律残暴无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人穷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

  他就想去看看,这样一个残暴贫穷的秦国是如何击败文明繁华的赵国的。

  他坐着马车入秦,一路上轻车缓行,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吏治民生。

  他跟秦国的百姓、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

  赵国使臣团在秦国路过,没有军队净道,没有百姓围观。

  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

  他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

  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其音乐积极向上,无靡靡之音。

  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无奇装异服。

  百姓们敬畏法律,服从官吏的管理,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

  他也进过官府,看到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

  无不谦恭节俭、忠诚守信,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官吏。

  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昏庸官吏。

  他进入秦都咸阳,观察那里的士大夫。

  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

  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士大夫。

  观察秦国的朝廷,当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各种政事从无遗漏,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君治理的朝廷。

  在秦国见到的一切,让他意识到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

  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

  他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

  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这个时候,齐国政局也稳定下来了。”

  “齐王建又开始重整稷下学宫,召集失散的学士。”

  “并给荀子写信,邀请他回来。”

  “于是,荀子第三次入齐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

  “荀子把在列国考察,特别是在秦国考察的优势和长处都讲给了齐王建听,希望齐王建吸取借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

  “齐王建对于荀子的主张也是很认可的,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拨离间。”

  “荀子口中在秦国务必要铲除的奸诈小人指的就是他们,他们怎么能够不恨荀子呢?”

  “于是荀子在小人的诬陷下,又只得离开了齐国,去了老朋友黄歇所在的楚国。”

  “当时秦赵之间正在长平对峙,楚国趁机兼并了鲁国。”

  “并把鲁国的兰陵设为县治,春申君黄歇就让荀子去当县令。”

  “不到两年的时间,荀子就把兰陵治理的井井有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并且荀子还把齐国的稷下讲学之风带到了兰陵,韩非子、李斯等人就是这个时候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

  “由于地方政绩搞得太好了,自然就有人羡慕嫉妒恨了。”

  “有人就在黄歇跟前谗言,商汤七十里而得天下,文王百里得天下,现在给了荀子百里之地,楚国危矣。”

  “春申君听信了谗言,就把荀子给辞退了。”

  “没办法,荀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了楚国,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家赵国。”

  “赵王热情的接待了荀子,视其为上客。”

  “那个时候,赵国正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另一场大劫难,即邯郸之围。”

  “当时的赵国很惨,老百姓以尸体充饥,用骨头和油脂来烧火取暖,哪怕赵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面有饥色。”

  “就在荀子和赵王商讨期间,春申君黄歇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于是又恳求荀子回来。”

  “但荀子也是有脾气的,坚决不回去。”

  “考虑到两人几十年的交情,荀子写了一封信,狠批黄歇一顿。”

  “后来黄歇又厚着脸皮,几次三番的派人向荀子道歉,希望他能够回来。”

  “当时因为春申君帮助赵王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也劝荀子。”

  “荀子这才给了黄歇一个面子,重新回到兰陵上任。”

  “在兰陵的任上,荀子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年,让兰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荀子本以为自己的施政经验可以得到推广,让楚国强大起来。”

  “哪知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黄歇被害,满门诛杀,荀子也因此被免官。”

  “楚国内乱后,楚国很快走向了灭亡。”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二十年,被免官后对这个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

  “于是他晚年就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里,著书立说,传授门徒,直到去世。”

  朱棣:荀子为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纵观荀子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简直就是战国末期大事件的见证者。

  也正是因为荀子复杂多变的遭遇,让其对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结构有了超前的构想。

  其实先秦诸子们都在追求解决乱世问题的方法,而荀子恰恰具备了后发优势,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为后世的王朝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

首节 上一节 456/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