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83节
杜甫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个偶像李白。
并且他的偶像完全接纳了他,在真心地喜欢着他。
因为对偶像的倾慕,所以思念。
因为思念,所以写诗。
终其一生,杜甫为李白一共写了十五首诗。
不知李白初见杜甫的时候,有没有料到,这个和自己如此投缘的年轻人,有一天会和自己在诗坛齐名。
毋庸置疑的是,杜甫和李白遇见以后。
李白对杜甫的肯定和欣赏,给了杜甫将诗歌继续写下去的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此时的唐玄宗选择逃跑。”
“在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此时的杜甫也在避难。”
“杜甫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国难当头,杜甫想要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
“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
“叛军并没有把杜甫放在眼里,可是杜甫一直都在忧国忧民。”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两篇用血泪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玑。”
“文章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贞和忧国忧民,可是他依旧怀才不遇。”
“到了国难关头,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为国效力。”
“这时候,他偷偷逃出来,想投奔唐肃宗。”
“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遗这个官职。”
“这是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志向的开端,可是没想到不久后还是被贬了。”
“杜甫被贬后心情十分忧郁,此时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尽了世态炎凉。”
“因为杜甫为人说情,唐肃宗下令终生不再任用杜甫。”
“在安史之乱的有一次战乱中,杜甫目睹战乱对百姓身心的摧残。”
“他在忧心之下写下了被后世歌颂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那时候正值战乱,朝廷赋税重,青壮年都要被抓去服劳役,剩下妻儿老小孤苦伶仃。”
“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也不再奢望能通过做官,达到治世救民于水火之中了。”
“他厌恶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的心境再也不像当中站在山顶时的热血沸腾了,只剩下无奈和慨叹。”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来到了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
“后来,好友不停地给杜甫推荐官职。”
“杜甫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很多官职,但是都比较小。”
“杜甫几次辞职,生活极其艰苦。”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乡,乘舟远行,正逢大乱。”
“杜甫想投靠亲戚,但是又逢大水,饿得几天没有吃东西。”
“后来得贵人相救,洪水依然没有退去。”
“后来,杜甫在回乡的途中去世,时年59岁。”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可是怀才不遇。”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杜甫的经历也非常的坎坷艰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悲壮忧郁的诗风。”
“晚年的诗中突显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所以诗风大多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
朱棣:杜甫的死因有很大的争议,但真实的死因应该是病死的。
杜甫的死因说法不一,有饮酒过多而死,有吃东西撑死,有失足落水溺死,有食物中毒而死。
但杜甫的真实死因,早就在自己的诗文《登高》中明示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百年多病是杜甫形容自己多病,而在其他诗词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有病。
杜甫之所以病逝,或许与自己一生的悲惨经历有关。
唐代重科举,读书人经常为了仕途夜读。
杜甫也经常看书到深夜,长期夜读除了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唐人爱饮酒,杜甫的好友李白就是个酒坛子。
唐朝的诗人喝酒,几乎不吃饭,仅以行酒令等游戏助兴。
这样长期空腹喝酒,对身体的损失极大。
杜甫具体有多爱酒,从他的诗中就可窥见一斑。
杜甫青年中年时期,曾因经济苦难长期性饿肚子,长此以往难免会留下病根。
杜甫得知自己已经落下病根后,也一直未做医治,反而还坚持饮酒作乐。
如此一来,他的病情便也一步步恶化,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去世时。
唐朝终于不再动荡,他所牵挂的黎民百姓也终于再次过上了安稳日子。
想来,杜甫临死时,应当已经瞑目。
第336章 词圣苏轼
当你感到迷惘之时,不妨再读一次苏东坡。
有人说,人生不读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少年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
但长大后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他。
记得上学期间,需要背诵苏东坡的诗词。
总想骂几句这些又长又拗口的古文诗句,根本不理解背诵的意义。
直至长大后,偶尔感慨时。
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每当失意沮丧时,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或许我们都不过其中的一粒沙。
所以每当想起曾经背诵过的诗句,会让内心得到释然。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
“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
“眉山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两宋期间,考中进士的人数便有八百多人。”
“苏轼在这个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显露出过人之处。”
“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只比他小三岁。”
“童年时期,父亲苏洵常年游学在外,苏轼和苏辙的启蒙教育落到满腹诗书母亲陈夫人身上。”
“公元1042年,报考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到家乡,他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放到两個儿子身上。”
“兄弟俩从小接触两汉经学,为了加深记忆,苏洵还让苏轼手抄汉书和庄子。”
“庄子清静无为,不求名利,淡然生死的思想,为苏轼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受益匪浅。”
“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47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
“那一届科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堪称千年一遇。”
“科举第一榜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与朱熹。”
“还有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38字的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届科考9人成了当代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堪称神仙打架。”
“当时北宋文坛流行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
“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为防止作弊实施胡名制,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记。”
“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卷赞叹不已,理应评为第一。”
“但欧阳修转念一下,如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除了自己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种文章。”
“如果将弟子曾巩排在第一,难免会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实。”
“因此,为了避嫌,本应第一的试卷被定位了第二名。”
“谁知道科考放榜后,欧阳修为之一震,作者竟然是苏轼。”
“于是欧阳修将苏轼旧文全部翻看一遍,更是惊赞不已。”
“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文章惊艳整个宋朝。”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