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91节
“王羲之所谓的服食,其实就是服用五石散这一类药物。”
“王羲之欲求长生和生理的快感而服食,然而服药后行散发热的快感并不能持久。”
“相反,种种负作用引发的病痛时时缠绕着他,又使他更加依赖服食来解救。”
“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最终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李世民:王羲之之所以能够被尊为书圣,除了他绝佳的书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开启了中华书法的新大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世人对王羲之的字的评价。
王羲之创造出了一种最能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书法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王羲之在继承了前人书法大家的经验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作了全新的书法。
同时又使得书法既可以表达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又能够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欢之情。
比如在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兰亭序》中,他除了可以品味雄秀又自然的书法,还可以感受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内心感慨。
世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如其人。
王羲之个性率真,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人格。
更重要的是,他怀有仁者的情怀,爱国爱民。
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为政勤勉,事必躬亲。
他也有着超脱的心境,但却对百姓始终关怀。
正因为仁者的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和之美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淡泊,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中和。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风骨和真性情在当时是一股清流。
也正是因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王羲之书法飘逸洒脱的风格。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的。
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韵味无穷。
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
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
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而又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如沐春风的意境。
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
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也难怪王羲之被尊为书圣。
第339章 史圣司马迁
随着苏晨公布一位位圣人,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无不钦佩万分。
孟子、杜甫、苏轼、关羽、王羲之,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人物。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之为圣人并不为过。
此时此刻,来自不同时代的一些人瞬间期待起来。
他们自然也希望榜上有名,成为那名垂千古的圣贤。
他们也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所处的领域,是有机会成圣流芳百世的。
“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司马迁降生在陕西省韩城县。”
“韩城县北边不远的地方有个龙门山,俗话中鲤鱼跳龙门中的龙门就指这个地方。”
“司马迁从小喜欢龙门山,因此常自称是龙门人。”
“那时,后世人们眼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后来,他在位五十多年,司马迁一辈子,就活在他的时代。”
“说起来,这个时代非比寻常。”
“一是富庶,官府仓库里的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而米也因为吃不完,而在仓库里发了霉。”
“二是强盛,经历了与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大汉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强盛的国家。”
“三是文明,朝廷鼓励人们蔵书读书,一时学者频出,文化鼎盛。”
“那是個大时代,造就了大国臣民的宽阔胸怀和远大眼光。”
“司马迁生逢其时,正适合立一番丰功伟业。”
“十岁以前,司马迁生活在家乡。”
“他割过草,放过牛,种过田,在山上和小伙伴疯跑过,也在村头听过农民的故事。”
“如果非要说和一般乡下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接受了家传的基础教育。”
“最显著的成果,便是他十岁就可以诵读古文。”
“十岁后,司马迁去了京城。”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时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官。”
“耳濡目染,司马迁很早就喜欢历史,也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史官。”
“为此,他十年寒窗,刻苦读书,拼命充实自己。”
“随着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司马迁开始不满足于呆在京城了。”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的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让他去各处走走,四处游历一番。”
“从长安出来,司马迁先向东来到江淮一带。”
“在这里,他倾听了陈胜吴广、项羽等人的起义故事,为他们的英雄气魄所感动。”
“继续向南,他一路采访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倾听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抗争。”
“接着北上齐鲁,凭吊孔子的遗迹,看孔子的后人仍然遵照他设定的礼的方式生活。”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行走,忍饥挨饿。”
“很多时候,陪伴司马迁的只有一匹瘦马,一车竹简,山间的清风,天上的星辰。”
“司马迁坦然接受了,甚至有些兴致勃勃。”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借游历完成对历史的探索,为即将开始的伟大事业做准备。”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增长了见识,储备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史记》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过程中的高尚情操。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梳理了从轩辕黄帝到西汉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巧妙地穿插了众多的人物传记、国家的兴衰历程和历史事件。
司马迁精心设计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篇章结构,构建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历史体系。
这样的布局,使后人既能把握历史的整体架构,又能深入到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去体会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样的追求,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历史关系的哲学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
以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将中国古代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有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
不仅有朝代更替的宏大叙事,更有文化思想的细腻描绘。
《史记》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世人读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世代的经验与教训。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司马迁对上古几千年人类发展史的梳理。
在《史记》里面,他看到了尧舜禹的禅让之德,看到了夏桀商纣的暴虐之行,看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之乱,也看到了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
从远古时代的部落纷争到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汉的统一大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面貌。
“司马迁游历归来就做了官,很快做到了郎中。”
“郎中差不多相当于皇帝的侍从,因为近身伺候皇帝,非常有机会升迁。”
“年轻的司马迁人生有了太多可能,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司马迁显然未忘初心。”
“那时,汉武帝希望当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经常到各处去祭神。”
“作为郎中,司马迁也要跟着到处去,这倒是正合了司马迁的意。”
“因为他可以借此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当地流传的名人事迹。”
“比如,他就曾经在随汉武帝到西北时,顺带采访了轩辕皇帝的事迹。”
“这样简单而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司马迁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他的父亲司马谈病倒了。”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