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3节

  朱元璋没有反驳,仅是轻轻点头道。

  “儿臣也可以。”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精芒,便是看向朱元璋拱手道。

  “咱当然知道你,而咱对你也放心,但在你之后呢?”

  “你想过没有?若是相权坐大,皇权又该怎么办?”

  “所以唯有废除这一弊端,才能保证咱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世,才能让后世子孙不用受制于相权。”

  “从此,朝廷的核心权力尽数归于皇帝之手,也将不会再有权臣弄朝,皇帝被架空的事情发生。”

  朱元璋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欣慰道。

  “打铁还需自身硬,毕竟若是后世儿孙不争气,纵然没有相权掣肘,也会诞生权臣。这是天下大势。”

  朱棡瞥了一眼朱元璋,便是一盆冷水浇下道:“而且废除了相权,就代表皇帝得日日处理政务,根本无人辅佐,再者你总不能让后世子孙都学你这般勤政吧?”

  随后朱棡又是顿了顿,方才继续看向朱元璋与朱标说道:“而且就算是您扛得住,大哥扛得住,可后面的皇帝不一定扛得住,而到了那时,您觉得皇帝为了能轻松点,又不违背您的祖制,会怎么办?”

  朱元璋的面色顿时罩上一层阴霾,眉宇间风云变幻,正欲言语之时。

  “要么设置与相权同等的权力,要么就是散权于六部,让他们自行抉择,这样一来,皇帝也可以脱身政务。”

  朱标率先看向朱棡思索道:“但也无法避免权臣弄朝,或者六部坐大,毕竟谁都不能保证未来的大明皇帝,都是明君。”

  “没错。”朱棡点头道。

  面对两兄弟的对话,就连朱元璋都是微微沉默,虽然很难受,但不得不承认,朱棡与朱标说得没错,谁都无法保证未来的大明皇帝,不是昏君!

  毕竟历朝历代的例子摆在那里,纵然朱元璋想争辩,也是无能为力。

  至于怪罪朱棡与朱标,别闹了,他们可不是朱元璋的臣子,而是朱元璋的儿子,是眼前大明王朝的皇族,那为自家忧心,难道不应该?

  “所以咱就不能废除中书省?只能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良久以后,朱元璋方才抬起头看向朱棡与朱标,还是有些不甘的说道:“又或者,咱立下皇明祖训,让后世皇帝勤于政务,不可将皇权散落!”

  的确不甘心,毕竟老朱准备了这么久的废相大计,本以为完美无缺,但谁能想到漏洞百出?

  “您老糊涂了是吧?”

  “您这一朝,您是皇帝,您可以做主,但你就能保证后世之君会遵从皇明祖训?”

  “别闹了,人家都是皇帝了,万万之上的皇权,还能被皇明祖训所钳制?”

  “一旦后世之君觉得您不合理,即便是您,开国皇帝所定下的皇明祖训,照样可以不遵。”

  “当然您可以说他们不孝,可天下的官员可不会说他们的皇帝不孝,反而是剔除祖训弊制,还得夸后世皇帝圣明!”

  “为什么?”

  “因为,权力。”

  “没人可以抵挡权力的诱惑,即便是皇明祖训,只要有皇帝敢开头,这些臣子就敢附和,您信不信?”

  朱棡瞥向朱元璋,言语之间满是不屑道:“而且您别忘了,一县之所在的县令,便被当地百姓称为县太爷,那在当地的权力何其大?而您制定的祖训,违背以后,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那谁能不动心?”

  “确实。”

  朱标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他也觉得不能什么事,都放在虚无缥缈的祖训上面。

  “害,那应该怎么办?”

  闻言,朱元璋的脸上也是闪过一抹愁容,此刻他也不是那个威武霸气的洪武皇帝,而更像是一个满是忧愁事的汉子。

  因为朱棡说的不错,祖训这玩意,说到底是祖宗留下的训戒,遵守是对祖宗的尊崇,但不遵,也不会引起群臣的反对。

  毕竟面对滔天的权力,什么祖训都是浮云,那些臣子关心的也唯有自身的权力能否更进一步!

  反正这天下的皇帝,已经不是朱元璋,他们何惧之有!

  。

  (本章完)

16.第16章 朱家父子完善内阁制(求追读,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16章 朱家父子完善内阁制(求追读,求月票,求推荐票!)

  “您突然不生气了,儿子还有点不适应。”

  面对一脸愁容的朱元璋,朱棡倒是打趣的看向朱元璋道。

  “噗嗤——”

  一旁的朱标也是忍不住笑出了声。

  这倒是实话,老朱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好的态度?

  朱元璋闻言,脸上倒是闪过一抹没好气道:“未来的天下,还不是要交到后辈子孙的手中,那你们一个是大明未来的皇帝,一个是大明未来的藩王,还都是咱的嫡子,咱当然要考虑一下你们的意见,争取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老朱的狠辣从来都不是针对自家人,而是外人。

  毕竟在老朱看来,眼前的这座大明王朝,唯有他们朱家人是主人,至于那些大臣不过就是家臣、

  那对于主人做出的决定,家臣敢反对?便是对于主人家的不敬,老朱不生气才怪。

  可若是儿子提起,还是老朱最为得意的朱棡与朱标,那老朱也会考虑一下得失,究竟值不值得。

  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也可能是老朱幼年时便见过了官场的黑暗,对此更是深恶痛绝。

  “所以老三,你究竟有没有主意?”

  朱元璋话音落下,朱标便是目光炯炯,满怀期待地转向朱棡道。

  他们家老三自小便是聪明伶俐,对于任何事务都有自己的主意,还有就是朱棡直接剑指核心,一语道出朱元璋想废除相权的心思。

  那若是没有主意,朱标可不信,毕竟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那对于朱棡的那点花花肠子,朱标怎么可能不知道?

  “聪明。”

  “废除相权,皇权凌驾众生之上。”

  “若是勤政的皇帝,自然无不可,毕竟他们也十分享受权力集中与不受制衡的快感。”

  “但这一弊端,便是皇帝将终日无法从繁重政务之中抽身。”

  “毕竟已经没有了丞相的辅佐,那全国的政务就将落在皇帝一人的身上,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一长,谁都扛不住。”

  朱棡微微思索片刻后,方才看向朱元璋与朱标笑道:“所以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应该建立内阁制。”

  “内阁?”

  朱标与朱元璋同时诧异地问道,显然对于内阁这个概念并不熟悉。

  “中书省废除后,老爷子可以设内阁以辅政,选贤能之士充任大学士,让他们将协助老爷子处理政务,提供意见,但最终决策权仍握于老爷子之手。”

  “如此一来,既可分散权力,避免权臣坐大,又能确保政事不至积压,而老爷子亦能抽身于繁务,专注于国之大计。”

  “而内阁成员由老爷子亲自挑选,且无固定职权范围,全凭老爷子之信任与授权。”

  “那如此灵活之制,既可防患于未然,又便于老爷子,乃至于后世皇帝随时调整,确保皇权始终稳固。”

  朱棡点了点头,便是看向朱元璋与朱标解释道。

  伴随朱棡的话音落下,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喜色,随即陷入了沉思,至于朱标也紧锁眉头,细细咀嚼朱棡提出的内阁制。

  “伱口中的内阁制度,确有其独到之处。”

  片刻后,朱元璋方才抬起头,看向朱棡缓缓点头道:“既能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又能确保咱或后世皇帝在不被朝政琐事缠身的同时,掌握最终决策权。”

  “但内阁成员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

  随之朱元璋又是加重了语气的看向朱棡与朱标道:“他们必须是德才兼备,忠心不二之士,方能确保内阁成为咱的有力臂膀,而非潜在的威胁。”

  “没错,内阁制的建立的确可以代替相权,但需辅以严格的选拔,确保大学士们既能干练理事,又无僭越之心。”朱标也是转头看向朱棡道。

  “内阁的官员不用多,足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就行,而官职也不用高,毕竟他们没有实际权力,只有建议之权,这样也可以避免内阁做大。”

  朱棡看向朱标点了点头,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思索道。

  “可还有个很严峻的问题,那便是内阁官员勾结,意图欺瞒圣听,扭曲事实,又当如何?”

  朱元璋的确很满意内阁制,但内阁制也不是没有弊端,便又是看向朱棡沉声道。

  “其实很简单。”

  “为防此弊,内阁官员间应实行轮换制与回避制,避免形成固定的内阁圈子。”

  “同时,加强御史台的监察职能,使之能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向皇上负责,对所有官员包括内阁大学士进行监督。”

  “如此一来,一旦发现不轨行为,御史有权直接弹劾。”

  “另外,内阁政务议事应有详细记录,所有提议和决策过程都需存档备查,确保每项决策都能追溯源头,增加透明度。”

  “如此一来,即便有人意图不轨,御史也有权直接弹劾,毕竟证据都在那里摆着,谁能赖得掉?”

  朱棡又是思索片刻后,方才看向朱元璋与朱标笑道。

  “嗯。”

  朱元璋听后,也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内阁与御史台相辅相成,监察与辅政并举,这确是保障皇权稳固、防止权力滥用与欺瞒圣听的好办法。”

  “另外,儿臣以为,可适当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名声,以中心侍主使他们身具荣光,而不至于因权力欲望膨胀而生异心。”

  “同时,也要明确,内阁的设立是为皇权分忧,而非分割皇权,这一点必须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明确无疑。”

  朱标也是沉吟少顷后,方才眼神坚定的看向朱棡与朱元璋说道。

  “大哥说的不错,读书人要的无非就是名与利,而成为内阁官员,权力虽然不多,但却可以侍奉在皇帝身边,名声自然就是有了。”

  “那朝廷发布圣旨,其才学识渊博,其德忠君爱国,便可入内阁辅政,这难道还称不上光宗耀祖?”

  朱棡也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道。

  “那天下的读书人恨不得全部涌入内阁。”朱标也是点头笑道。

  读书人的那点心思,都差点写在脸上了,无非就是青史留名,那想掌控这些读书人,给名声就行,而且还是忠君爱国的名声,那他们必然爱惜羽毛。

  “那这件事便交给你跟老三解决吧。”

  “至于胡惟庸,就让他再蹦跶些时日吧。”

  朱元璋伸出双手,拍了拍朱棡与朱标的肩膀,嘴角方才闪过一抹冷意道。

首节 上一节 13/1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