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52节

  “没错,天下非刘氏者不可封王,这才使分封制,在短期内帮汉高祖巩固了统治。”

  “但长远看,它与中央集权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促使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王国权力。”

  “要不然,大汉王朝,岂能有两朝而兴,分东汉、西汉。”

  朱棡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但这父子三人恍若无人的交谈,倒是使得在座朱元璋的所有老兄弟面面相觑。

  不就是去不去泰山封禅,怎么还能扯上分封制与大一统?

  那你们这兄弟俩不是在打朱元璋的脸么?

  毕竟朱元璋的藩王制度,也是属于分封制。

  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稳固边疆防御,防止权臣篡位,以及希望皇权能世代永续。

  但是你哥俩在你老爹面前,畅谈分封制的弊端,还有汉王朝的七国之乱,这不就是在抨击朱元璋的藩王制?

  “好好好。”

  “不愧是咱的儿子。”

  但不同于这帮老兄弟的思索,朱元璋的脸上却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更是让他的这群老兄弟们,瞪了瞪眼睛,并且还伸出手擦了擦,又掏了掏耳朵,听错了吧?

  这能是他们认识的朱元璋?

  “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其中的肮脏与黑暗,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化。”

  “因为要巩固统治,所以咱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而这天下的文人骚客,对于始皇帝的功绩,一直是处于批判。”

  “所以站在王朝的角度,站在政治的立场,哪怕是这个皇帝拥有再大的功绩,只要不被人所认同,那他就是错的。”

  “因为这个天下容不下他,可对于拥有这般丰功伟绩的皇帝,死后的洪水滔天,与他何干?”

  “只要是天下能欣欣向荣,只要这大一统的传承理念不断,他终其一生的奋斗,就已经传承了下去。”

  “就像眼前的大明,何尝不是大一统的传承,又何尝不是那一位的传承。”

  “而秦,没有做到万世而终,仅二世而亡,但他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会永远传递下去。”

  “那对于始皇帝的争议,就会永远不断。”

  朱元璋捏着自家两个儿子的肩膀,吐露心声的笑道。

  朱元璋能得天下,岂能不明白,始皇帝的功过。

  可坐上这个位子,当上这个皇帝,有些事情真的不能随心所欲。

  权衡利弊,才是常态。

  不管是盛名永传,还是骂名不朽,只要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他们就会当机立断。

  所以对于始皇帝,不是皇帝们容不下他,是这青史悠悠,是这天下的文人墨客,容不下他!

  可是这天下,仍是由始皇帝一手造就。

  大一统的理念,郡县制的开启,都足以让始皇帝存于天下。

第129章 迁都,永远是大明无法避免的问题。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

  但是作为皇帝本身,他们更是将自己与历朝历代的皇帝做对比。

  以求自己做得更好。

  可这份对比,这份言论,只能适用于皇帝自身,并不能外传。

  因为这天下以孝治国,以礼治国,以天下人为天下。

  所以当天下人都在抨击一个皇帝时,那这个皇帝做的不管是对是错。

  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他已经被钉上了一个标签,这是成百上千年来的积累,一个深深种于百姓心中的积累。

  那这所谓的暴君,就要传千世、万世。

  不过换位想想,能成为皇帝者,特别是开国之君,中兴之主。

  无不有自己的手段,所谓的杀伐果断,也可以分做软刀子与硬刀子。

  毕竟软硬兼施,永远适用于政治。

  所以他们从来都不会在意,以后究竟是圣名,还是骂名?

  因为他们听不见,看不见,已然成了过眼云烟,散之于天下。

  那与其计较以后的得失,倒不如坚定于现在,不管所做之事的错与对,就交由后世之人评说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的所有人对于除了真正钉在耻辱柱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各自褒贬不一,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看法。

  就像是有人推崇朱元璋,有人就会辱骂朱元璋,有人会推崇李世民,有人也会辱骂李世民。

  但是也不可否认,如果出于人性的目的上,他们所做的有些事情,的确是有错。

  可这是政治,这是封建王朝,国家重任肩负于一身,生死也在一念之间,不能退,唯有进,才能博得一线生机。

  当然,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思维限制。

  而评价一个皇帝,讨论他的私德,这世上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好皇帝。

  因为不管是好皇帝,还是昏君,暴君,他们从骨子里都在维系一个理念。

  王朝不朽,皇权至高。

  “那剩下的皇帝呢?”

  朱樉又在此时看向朱棡开口问道。

  “汉武帝刘彻。”

  “对外,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为大汉开疆拓土,征服西域诸国,开设西域都护府。”

  “他打出了大汉的气节,也打出了民族的荣光。”

  “寇可往,我亦可往,何等霸气。”

  “对内,内政改革,统一文化思想,奠定了后世王朝的基础,还有加强律法,外交开拓,都足以证明汉武帝刘彻的雄才伟略。”

  “所以他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泰山封禅,这一行为彰显了汉武帝对国家统一、王朝安定以及个人文治武功的高度自信。”

  朱棡又是开口道。

  “可是这位穷兵黩武,也是事实。”

  李善长却是轻声开口道。

  “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确是事实,但是匈奴扰边,也是事实。”

  “就像今日之草原,还会侵犯我大明边疆,难道陛下发兵,也是穷兵黩武?”

  朱棡当即反驳道。

  “自然不是,这是为了天下百姓。”

  李善长果断摇头道。

  这顶大帽子,可不能扣上来,要不然老朱铁定得爆炸,那他李善长肯定很炸裂。

  “所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实际上就是为了遏制匈奴的侵扰,维护边疆之安定。”

  “也为后世争取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同时通过这些战役,也扩大了大汉的版图。”

  “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况且对待异族,难道就不应该出兵?”

  “就应该送公主和亲?”

  “这让我泱泱华夏,天朝上国,岂不是永远背负耻辱?”

  “所以汉武帝之功绩,也绝对配得上泰山封禅。”

  “至于他晚年时期的昏庸,这并不影响他泰山封禅。”

  “客观的角度出发,他就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毕竟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存在,更何况还是一个皇帝。”

  朱棡想了想,方才开口道。

  “咱大明,绝不和亲。”

  “就算要和亲,也得是他们家女人送到我大明。”

  “至于谁想让咱家咱的女儿送出去,咱就灭了谁?”

  “亡其国,绝其苗裔,让其明白,敢对大明说出这番话,就要付出这个代价。”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狠辣之色,便也是重重点头道。

  “没错,我大明绝不和亲!”

  朱标也是抬起头朗声道。

  “陛下圣明。”

  以徐达为首的在场国公们,皆是抱拳道。

  “不和亲。”

  “不赔款。”

  “不纳贡。”

  “不割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大明,就该当如此。”

首节 上一节 152/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