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70节

  “还有就是取回他的世袭罔替凭证,大明与他刘家的恩情,由他而起,自他而终。”

  “钦此。”

  陆风的声音落下,刘继祖整个人几乎晕厥,顿时觉得头晕目眩。

  二百石的年俸,由他而起,自他而终,取回世袭罔替的凭证。

  还有就是这倾家荡产的赔偿,朱元璋这是要绝了他们老刘家的活路。

  就连刘继祖身后的刘英,都是一脸的惶恐。

  因刘琦所牵连至死的乡亲百姓,纵然没有二十几口,也有十几口。

  一个人守孝三年,那就是守孝四十几年,毕竟这是朱元璋的圣旨,定死了嫡长子刘英守孝。

  所以是哪怕想找人代替,都不可能办得到,而且刘英还不能承袭义惠伯爵位,这天更是塌了下来。

  这个该死的刘琦。

  此时此刻,在场的刘家人竟无一人痛心,反而是充满怨恨的看向正在被千刀万剐的刘琦。

  所以得见,人性之卑劣,究竟有多么的恐怖。

  至于在座的所有百姓,眼中皆是升起了喜悦之色,甚至看向应天府的方向,叩首磕头,更是无比感恩朱元璋的功德。

  这还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个遭受如此重罚的权贵。

  而且还是与国有恩情的恩侯。

  朱元璋都能如此果决,这大明朝的未来,岂能不繁荣昌盛?

  有如此爱护百姓的皇帝,百姓的日子,一定可以好起来,所以哪个对朱元璋不感恩,不戴德?

  “义惠伯,还不领旨谢恩?”

  “莫不是连义惠伯的爵位,也不想要了。”

  陆风看向这些口称万岁的大明百姓,眼中闪过一抹酸楚,便又是冷冷的看向刘继祖道。

  “臣叩谢天.....”

  刘继祖的面色又是一白,刚想开口,顿时觉得喉咙一甜,话都还没有说完,便是栽倒在地,没了生机。

  “爹!”

  刘英大惊,便是抱着刘继祖的身体疯狂摇晃,包括在座所有的刘家人,心也都是瞬间跌入了谷底。

  刘继祖今日要是有个好歹,朝廷严查之下,刘家没有人能跑得掉,毕竟没有了伯爵的庇护,刘家就算是彻底栽了。

  “刘公子节哀,义惠伯去了。”

  陆风上前,探了探刘继祖的鼻息,但是摇了摇头道。

  “啊......”

  此言一出,刘英乃至于刘家人皆是嚎啕大哭,不知道是在为刘继祖哭诉,还是在哭自己的未来。

  但也仅仅是片刻的功夫,刘家人便是看向上方的刘琦,狠毒咒骂了起来。

  就连刘英也是一脸怨恨的看向昏死的刘琦,恨不得请汝肉,食汝皮。

  “草民代替父亲叩谢圣恩。”

  随后,刘英先是三跪九叩,接过了圣旨,便是再次看向陆风叩首道:“还请陆大人开恩,让草民上去割两刀。”

  言语间,更是充斥着无法言喻的恨意。

  兄弟相残,此时也变得不那么忌讳了。

  “去吧。”

  陆风轻轻摆了摆手,便是给了刘英这道恩典。

第141章 关于太原,朱元璋的羞愧与好奇。

  “对了,都过去了这么久的日子了,你还不准备跟爹解释解释,你的太原,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依旧还是坤宁宫之中,朱元璋看着悠然干饭的两兄弟,沉默片刻后,便是开口道。

  锦衣卫自然已经从太原回来很久了,但是所见所闻,有点太过于稀奇,根本不是朱元璋能够理解的。

  甚至是锦衣卫都是雾里看花,所有都是有头没尾,有尾没头。

  压根也说不上来,太原的建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真的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国中之国,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物产丰富,几乎什么都有。

  特别是经商业、农畜业,锦衣卫更是听得稀里糊涂,总而概括就是一本书。

  《论科学养殖的重要性?》

  还有那种呈现灰色状的路,好像叫什么水泥路。

  反正是朱棡下令修的,而且几乎整座太原都普及了这种水泥路。

  路面干净整洁,有十几米宽,更是异常的平整,仿佛浑然天成一般,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如果硬要来形容,就是天地造物,毕竟整座大明,就没有如此干净整洁,浑然天成的陆地。

  这也让锦衣卫惊叹,若真的只是人力,真的可以修出如此整洁的路么?

  “儿子回来京师这么久了,哪怕是第一次锦衣卫被驳了回来,第2次也应该能畅通无阻。”

  “所以你还要儿子解释什么?”

  朱棡手中拿着一根大鸡腿,一边啃,一边含糊不清道。

  “咱大明最聪明的人,除了你,咱几乎想不出来还有谁能与你媲美?”

  “就拿咱家老大来说吧,政治上的手段不弱,论治国也能守好天下。”

  “但想要治理出如你太原那般的盛世,老大这辈子绝无可能。”

  “毕竟咱的锦衣卫并不蠢,可他们依旧弄不明白太原究竟是如何步入盛世的?”

  “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是没有贪官污吏,彼此之间,哪怕是陌生人,也能相互问好,侃侃而谈。”

  “如此淳朴的民风,自打咱出生起,压根就从未有过,所以老三你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朱元璋先是看了一眼朱标,方才看向朱棡沉声道。

  “真有这么好?”

  朱标也是微微一愣,便是脱口而出道。

  “嗯。”

  “锦衣卫绝不可能骗咱,老三在太原的政绩,有目共睹,百姓更是有赞歌,用来称赞老三。”

  “爱民如子,嫉恶如仇,也不过如此。”

  “而且纵然是老三离开了太原,太原依旧是盛世不减,而且更胜一筹。”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

  言语之间,更是闪过一抹羞愧之色。

  想想,朱元璋治理大明九年,百姓的日子看得过去,但远远达不到盛世的标准。

  就连能不能吃得饱饭,也还得看老天爷的意思,所以只是乱世初治。

  但朱棡前往太原三年,前前后后还在打仗,可不仅没用朝廷一两银子。

  不仅自给自足,更是以压倒性的姿态碾压草原,致使草原铁骑胆寒,根本不敢与朱棡硬碰硬。

  而这般恐怖的战力,也都是因为太原能作为整场战役的支柱,被本就无往不利的晋王军,更是添上了三成以上的胜算。

  毕竟能保证粮草器械的太原,就已经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所以朱元璋不仅好奇,更是有些羞愧。

  好奇是因为朱元璋真的很想知道,朱棡究竟是如何治理的太原?

  羞愧是因为朱棡乃是朱元璋的儿子,但这个老子从头比到脚,也都比不过这个儿子,又怎么能不羞愧?

  “您就说您想先知道什么?”

  朱棡自然听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便也是顺势放下碗筷,转头询问道。

  “水泥路,这究竟是怎么弄出来的?”

  “还有你搞这个水泥路,将其遍布太原,究竟是为了什么?”

  “再者就是锦衣卫进城时,拿到一块木牌,上面标注着数字,原因是因为每辆马车进入太原,都得获取这么一块木牌。”

  “而且这个木牌分为临时车牌与长期车牌,这又是为了什么?”

  朱元璋想了想,便是看向朱棡一连三问道。

  “我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吧,水泥究竟是怎么制成的?”

  “其实很简单,水泥的制作并不是很难,所以我在太原盖了几座大型水泥工厂,用来批量生产水泥,这样才能将水泥路向太原普及开来。”

  朱棡看向朱元璋轻声开口道。

  想要在古代制造出水泥,并且如同后世工艺,那根本没有可能。

  因为这需要非常精确的化学成分控制和先进的工业设备,但这些都是古代所不具备的。

  可朱棡好歹也是穿越者,拥有后世的知识与技术,所以纵然无法制造出后世工艺的水泥。

  但想要制造出接近后世水泥的水泥,还是可以的。

  因为水泥的核心材料,就是石灰石、粘土、砂、铁矿石粉。

  尽管古代很难找到纯的铁矿石粉,但这也并不能难倒朱棡,所以并不是很难的问题。

  至于配比与制备,那就只能依靠工匠,打造出节省人力的工具,至于想媲美后世,压根就不可能。

  所以最难的还是高炉煅烧,因为在古代很难达到后世水泥生产所需的1450°C左右的高温。

  为此,朱棡结合古代工艺,发明出了类似于水泥回转窑的旋转窑。

  因为你想在古代制造出回转窑,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这需要对材料、热力学和机械工程有相当的理解力。

  但如果只是最基础版本的回转窑,其实也不是不能成功。

首节 上一节 170/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