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85节
朱棡伸出手扶起老伯,方才轻声笑道。
“殿下,请。”
老伯受宠若惊,便是连忙爬起,又是伸出手,请道。
“少国公,您也请。”
老伯顿了顿,便又是看向常茂伸了伸手道。
“殿下,我家少爷正在穿戴衣物,请您.....”
请入正堂以后,老伯先是将热茶端了上来,便又是欲言又止道。
毕竟晋王屈尊降贵,来了诚意伯府,刘涟还没收拾完,多少有点失了礼法。
这要是朱棡怪罪,就能治刘涟一个大不敬的罪过。
“让他慢一点,不必着急。”
朱棡端起热茶轻轻抿了一口后,方才笑道。
只是这话音落下,刘涟便是匆匆忙忙的赶来拜见,眼中更是闪过一抹焦急之色。
“刘兄,不必多礼了。”
朱棡轻轻摆了摆手,免了刘涟的行礼。
“坐吧。”
常茂也是抬起头道。
好似这里并不是诚意伯府,而是常茂的鄂国公府。
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眼前的常茂从身份上是鄂国公世子,又是锦衣卫,官居四品,还不是刘涟能够惹得起的。
“都退下吧。”
刘涟坐下以后,朱棡方才看向还站在正堂的下人们,轻声开口道。
“遵命。”
这些下人们,便是连忙退下。
毕竟他们也是诚意伯府上的老人了,这点规矩还是懂的。
“你这诚意伯府,还真是够寒酸的。”
等所有的下人都退下以后,朱棡方才看向刘涟道。
“回殿下,家父向来崇尚简朴,只要能住就好。”
刘涟不卑不亢的拱手道。
刘伯温一生节俭,以清流自居,这也是事实。
但穷也是真的穷,毕竟刘伯温死后,以刘涟的俸禄,也就是勉强度日。
这也幸亏刘伯温生前留有恩惠,要不然这日子,恐怕是更加的艰难。
“刘夫子一生清明,高风亮节,孤自然明白。”
“只是有些感慨,物是人非,开国不久,刘夫子就已经病故,当真是令人惋惜。”
朱棡又是有些感慨道。
但事实上,朱棡与刘伯温的交集并不多,在座的所有人也都明白,这不过是场面话。
可也没有人会去挑破,包括刘涟。
“为国尽忠。”
刘涟的眼中泛起一抹莫名的神色,便是摇了摇头道。
“刘夫子的确是国之忠臣,也是国之干臣。”
“就连刘兄也是国之良才,若是屈居于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倒是有些埋没了你的才能。”
朱棡的嘴角勾起一抹笑容道。
“微末之才罢了。”
“殿下谬赞了。”
刘涟仍是摇头道。
“你的意思是孤看错了。”
朱棡眯了眯眼睛道。
“不敢,只是对于自身斤两,刘涟还是知道的。”
刘涟摸不准朱棡的意思,便是道。
“行了,废话也就免了吧,孤不太适合人情交际,特别是跟你们这些腐儒们打交道,孤也不喜欢去猜,便直说了吧。”
“大明开国初年,陛下登基之初,要迎小明王回应天府,可小明王却遭遇不测,不幸亡故,国之哀痛。”
“但本来以为是廖永忠曲解了陛下的意思,只是关于小明王之死,真的是越查越让人觉得触目心惊。”
“这背后的阴谋,更是让孤都觉得有些胆寒。”
“不管是江南文官、还是浙东官吏,甚至就连淮西勋贵的某些人都是参与进了其中。”
“所以孤就是想来问问你,诚意伯刘夫子有没有参与进小明王之死的案子之中。”
“你可以不说实话,也可以说实话,但你要明白,浙东以刘父子为首。”
“所以哪怕是刘夫子并没有参与,但要是他不知情,孤不相信,朝廷也不会相信。”
“这一世的清明,也就真的毁于一旦了。”
“毕竟不管是浙东的官员,还是江南的官员,都曾经在暴元做过官,包括你爹刘伯温。”
朱棡有些慵懒的靠在椅背上,方才轻声道。
只是此言一出,本来稳稳坐在椅子上的刘涟,突然浑身一震,但神色依旧。
看来,刘伯温真的做了两手准备,刘涟也知道小明王之死的阴谋。
“回殿下,家父并未参与,但却知情。”
刘涟张了张嘴,便是叩首道。
“这是你为国尽忠,还是刘伯温交代的。”
朱棡轻轻点了点头,便是询问道。
“家父留下的遗言。”
刘涟并未隐瞒,便是道。
第152章 你们也可以叫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真是枉为读书人!
“不愧是刘夫子,算无遗策,并且布下了两手准备。”
“但你明不明白,这已经背离了为国尽忠,而是只在乎自身的得失。”
“也就是心存侥幸心理,毕竟要是朝廷不能察觉,你们依旧可以心安理得的在朝廷当官,这些话自然也无从出口。”
“但若是朝廷察觉,凭借刘夫子留下的遗言,纵然会有很多人会死去,但刘家也能保留一条血脉。”
“谁让刘夫子乃是开国功臣,又是坦白从宽,陛下自然也会网开一面。”
面对刘涟的不假思索,朱棡的嘴角倒是勾起一抹冷笑之色。
诚意伯刘伯温还真是深谙权谋之道,明白什么叫做退无可退之时,就没有向前进一步。
纵然会牺牲很多人,但只要朝廷要查,而且是大查特查,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所以倒不如让这些原本就要死的人,直接去死。
这样也可以保全刘家的一条血脉,虽然富贵不在,但好死不如赖活着。
然后再过个百年,刘家也可以重新回到朝堂,毕竟前尘往事,都会随着时代而散尽。
“回殿下,家父知晓以后,小明王已死。”
“那即便是禀明陛下,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小明王已经死了,这是事实。”
“而为了一个小明王,死那么多的朝廷大臣,开国之初,必然会升起动荡。”
“所以为了国,家父只能隐瞒。”
“并且从法理正统性上而言,小明王不过是偏安政权,它根本不具备一点正统性。”
“从法统上也不会有人认可韩宋的偏安政权。”
“所以一旦陛下接过韩宋政权,不仅会丧失合法的正统地位,也得被迫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那今日之北元,就拥有了合法性,毕竟正统的地位绝不能动摇。”
“所以从国的角度上出发,小明王的确要死,家父仁慈,但也认同这一理念。”
“毕竟是为国为民,从大义为先的角度,小明王的死,的确是与国有益,可以稳定局势。”
刘涟仍然是不卑不亢的抬起头,沉声道。
开国之初的政治,比现在的还要复杂。
特别是正统之争。
所以一旦承认了小明王的韩宋政权,明朝将不再具有合法正统性。
元朝依旧是正统性的王朝。
所以朱元璋只能从元朝接过皇位,而不是小明王的韩宋政权。
这是时势,也是不可违逆的天地大势,人力岂能扭转乎?
而且朱元璋要是想继续对草原用兵,就必须否决北元的正统性,这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于国于民,刘伯温并没有什么错,但为什么不向朱元璋禀明。
说白了,泥腿子就是泥腿子。
况且朱元璋是个犟种,他要是真想从小明王的手中接过韩宋政权,文武百官也拦不住。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