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50节

  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统帅的25万明军精锐进抵元大都城下。

  元顺帝见明军势大、自知不敌,遂出逃上都。

  后来又北逃至和林,统治中原89年的元帝国终结。

  然而退据草原的元顺帝,依旧保留了元朝的国号与制度,并控制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哈密的辽阔疆域。

  后世称之为北元,此后与大明帝国进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中。

  1388年三月,明军名将蓝玉率15万大军深入漠北。

  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聚歼北元主力7万余人,一战打断北元脊梁骨。

  此后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在瓦剌首领乌格齐哈什哈的帮助下发动政变,诛杀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

  自立为卓里克图汗,北元从此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

  他们彼此攻伐,互相混战。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也速迭儿病逝。

  其子恩克即位,恩克在位三年又去世,瓦剌蒙古与东蒙古正统派,拥立脱古思帖木儿次子额勒伯克为大汗。

  号尼古哷苏克齐汗,北元汗位再次回归到忽必烈一系。

  然而此时的北元大汗已经是名存实亡的傀儡,大权皆出自底下权臣之手。

  1402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在位22年,连续发动5次对草原的大规模军事打击运动,是为五征漠北。

  北元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伤亡惨重,这才有了后来的仁宣之治的辉煌。

  正统四年(1439年),北元太师脱欢逝世。

  其子也先继任太师,成为北元朝廷实际上的统治者。

  也先雄才大略,在他的努力下,草原上重归一统。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军在土木堡歼灭明军20万精锐,一战终结大明帝国昂扬向上的国运。

  景泰五年(1454年),也先在政变中被平章阿剌知院刺杀。

  随后喀喇沁部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从此北元再次分裂混战,好不容易稳定的局面再次崩坏。

  成化十五年(1479年),济农巴彦蒙克之子巴图孟克继位北元大汗,他就是北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达延汗诛灭权臣太师亦思马因,自掌朝政。

  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也速迭儿病逝到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达延汗亲政。

  整整95年,北元终于有了一个有实权的大汗。

  达延汗鉴于权臣频频干预国政的弊端,废除了太师、丞相等官职。

  恢复了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随后达延汗亲率大军,征服了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永谢布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兀良哈三卫等蒙古诸落。

  至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基本统一蒙古本部。

  正德十二年(1517年),达延汗逝世,达延汗长孙博迪继承汗位,号“阿剌克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博迪离世,其子达赉逊即汗位,号“库登汗”。

  此时蒙古鞑靼部崛起,鞑靼部首领阿勒坦自立为汗,号“俺答汗”。

  北元从此一分为二,再次分裂。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林丹巴图尔继承北元汗位。

  号“呼图克图汗”,即林丹汗。

  是为北元最后一任大汗,然而实际控制区也就是察哈尔一带。

  林丹汗意欲恢复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并以武力统一蒙古诸部。

  可因为他操之过急,反而使得众叛亲离,北元诸部陆续归降后金。

  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后金军远征林丹汗部。

  林丹汗大败,仅率残部逃亡青海。

  崇祯七年(1634年)夏天,林丹汗因病去世,黄金家族最后的“倔强”退出历史舞台。

  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三福晋叶赫那拉·苏泰,与其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后金,北元正式宣告灭亡。

  后金大汗皇太极,将归附的察哈尔部被安置在义州。

  不久后将其整编为八旗(即蒙古八旗),从此纳入后金的“战车”。

  回想着历史上北元的发展轨迹,朱棡一下子就明白了,老朱要如此急切发动北伐的主要原因。

  好在老头子将蓝玉派给了自己,至少在北伐回来之前,这个未来的凉国公暂时不会凉了。

  就在朱棡脑中思绪乱飞时,身穿蟒袍的朱标站出来说道:“儿臣朱标有本启奏。”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点头说道:“太子有什么建议尽管直言,咱洗耳恭听。”

  朱标一脸担忧地看着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下应以休养生息为主。

  我大明刚刚经历了数年战乱,此时不宜再战。”

第195章 太子朱标代天巡查太原,监国地位不稳引发大臣非议

  朱标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显然对再次发动战争持有保留意见。

  朱元璋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这个大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然而更多的还是坚定。

  他知道朱标一直以来都以仁爱和宽厚著称,对于战争总是持谨慎态度。

  只是这一次,朱元璋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定。

  只见他缓缓开口道:“太子啊,你可知咱为何要执意北伐?”

  朱元璋的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人心。

  朱标躬身下拜,抱拳说道:“儿臣不知,请父皇明示。”

  他的语气诚恳而恭敬,显示出对父亲的尊重。

  朱元璋站起身来,背着手走到门前,望着远方的天空。

  只见他缓缓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北元一日不灭,我大明便永无宁日!”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决心和霸气。

  殿下众大臣纷纷附和,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他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表达了对皇帝决策的支持。

  朱棡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感叹:“不愧是洪武大帝啊!他的气魄和决断力无人能及。”

  他深知朱元璋的决心和战略眼光,也明白这场北伐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尽管朱棡理解朱标的顾虑,但他更相信朱元璋的判断和领导能力。

  毕竟就连胡惟庸那种权倾朝野朝野的丞相,都已经被砍了脑袋。

  眼下除了太子朱标之外,整个朝堂上已经没有人敢和朱元璋唱反调了。

  “咱之前一直听晋王说,太原是个好地方。

  可惜山高路远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等过完年之后,太子就代咱过去走走吧。”

  朱元璋话音刚落,朝堂上的众大臣便一片哗然。

  众所周知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

  然而绝不能储君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联,否则便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

  可就是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胤禩,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

  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胤禩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绝大部分的封建王朝,太子交通大臣都是非常严重的,很容易让现任君主寝食难安。

  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

  朝中大臣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将来自己能够加官进爵。

  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心思,就从统治者转移到了太子身上,办事也不会像之前那么尽心。

  更严重的是若太子笼络到足够势力,一些人便可能会怂恿他提前夺位。

  当初李渊就是因为没限制李世民培植势力,最后导致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世民并非太子尚且可以做到这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为强大的储君了。

  因此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提防太子,尽可能避免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然而朱标的待遇却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曾经在东宫挂职。

  李善长兼任东宫少师,徐达兼任东宫少傅,常遇春则兼任太子少保。

  同时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一大群开国勋贵,都曾经兼领东宫职事。

  这待遇放眼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由此可见朱标掌握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了。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帝王御驾亲征或巡游四方,他们会暂时给予东宫代为理政的权利。

  然而皇帝通常都会派专人监视储君,与此同时太子还需要时常汇报工作。

  遇到大事必须上报,让皇帝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所谓的“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皇帝理政时储君站在一边观摩。

  能够拥有的实权,基本上是微乎其微。

首节 上一节 250/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