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89节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他皱起眉头好奇地问道:“哦?临床试验?这是什么意思?”

  朱棡连忙解释说:“所谓临床试验,就是通过让一些自愿者尝试使用新的药物或新的治疗方法。

  从而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安全。

  如果我们想要推广牛痘,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安全有效性。”

  朱元璋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你打算如何选择这些自愿者呢?”

  朱棡回答道:“儿臣觉得,可以从那些即将被处决的死囚中挑选一部分作为实验对象。

  这些死囚反正都要面临死刑,现在有机会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不仅能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还可以给自己争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朱元璋听完朱棡的这番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他觉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而且也符合实际情况。

  于是朱元璋立刻下达旨意,赐给朱棡一批死囚,并特别赦免他们的死罪。

  接到旨意的朱棡在谢恩之后,便带着这批死囚前往指定地点,开始进行牛痘的临床试验。

  谁是在清点死囚时,隐龙卫指挥使张龙居然发现了一个特别人物。

  “当初南雄侯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孤王的表哥李文忠北伐,成功拿下了应昌。

  在这场战役中,南雄侯的功劳甚至超过了身为主将的表哥李文忠。

  这一战北元受重创,被迫将主力撤入漠北。

  我大明军队得以将防线推进到了应昌之北,元将江文清、杨思祖也因此战余威,不得不率5万余人降明。

  然而就在胜利之后,南雄侯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违规私自收纳了当地的一些奴婢。

  父皇在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尽管南雄侯在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父皇仍然认为你的行为不可饶恕。

  在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时,父皇取消了原本想要将南雄侯封为公爵的想法。

  最终只是将你封为南雄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并赐予了一张可以免死和世袭的丹书铁券。”

  受到“胡惟庸案”牵连已经沦为阶下之囚的赵庸,如今听到朱棡历数自己当年的功过得失,不由得泪流满面。

  “洪武元年陛下命罪臣兼太子副詹事,如今赵某有负圣恩,实在是罪该万死啊!”

  实际上朱棡之所以会对赵庸另眼相待,主要是因为对方在洪武十四年到二十三年之间,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洪武十四年,面对闽粤的盗贼与蛮族叛乱,赵庸受命平定。

  一年之内盗贼首领尽除,他不仅将盗匪部众解散,而且还把万余水上居民编入了大明水军。

  在“海贼”曹真、苏文卿,联合农民单志道、李子文等人发动的广州民变中,负责平叛的赵庸俘获贼党万余。

  斩杀数千,招降民众万余户。

  在他凯旋而归之后,受到了朱元璋丰厚的奖赏。

  当年冬季,赵庸赴山西军务,安抚边境。

  洪武二十年,他担任左参将,随颍川侯傅友德讨伐纳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赵庸以左副将军身份随燕王朱棣北征,降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虽然后世有史学家质疑,这是朱棣在篡位之后为了增加自身功绩杜撰出来的,但这并不影响南雄侯赵庸在明初军事斗争中的卓越贡献。

第250章 大明最早的保险项目——太监、宫女养老基金

  正所谓趁热打铁,朱棡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命人将躬身行礼的赵庸扶了起来。

  “孤王不仅要救南雄侯,而且还要让父皇赦免你流放在外的家人。

  前提是南雄侯能够在推广牛痘的过程中作出贡献,只要这段时间表现优异,或许你将来还能有重新涉足军旅的机会。”

  后世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犯人通过不断求情,最后从死刑被改为流放,因此还对放过他的官员感激涕零。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很多罪犯是宁愿被判死刑也不希望被流放。

  毕竟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偏远的地区进行惩戒和改造,在交通十分不发达的古代,流放三千里其实和死刑也差不多。

  另外在流放的途中,囚犯还要带着很重的枷锁。

  靠徒步走上三千里,在途中的艰难困苦不说大家也能想象得到。

  再加上押解士兵的欺辱压榨,流放犯想顺利活到目的地,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即使囚犯身体强壮顺利到达流放地,这也只是悲惨命运的开始。

  毕竟犯人被流放的地方,都是十分贫瘠艰苦的地方。

  很多都是寸草不生的边关,囚犯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十分艰难。

  最为关键的是,流放犯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役,基本上和奴隶一般活得生不如死。

  特别是在明朝关于流放,还有个比较离谱的规定。

  犯人被流放后,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要保证有人在流放地服役。

  换句话说一旦成为流放犯,除非遇到大赦天下,否则子子孙孙都要服刑。

  倘若囚犯的直系亲属都死光了,那么同一个村子的人都要被抓去流放,这可比死刑要恐怖多了!

  因此赵庸一听到朱棡允诺恳请朱元璋,赦免他流放在外的家人,二话不说就跪了下去。

  “晋王殿下大恩大德,罪臣没齿难忘。

  今后您但有所命,哪怕上刀山下火海,赵某绝不任何怨言!”

  朱棡心里清楚武将极为看重承诺,赵庸显然已经被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所征服。

  可他觉得这还不够,于是朱棡佯装不悦道:“赵庸,孤王费了那么大劲把你捞出来,你叫孤王什么?”

  还没反应过来的赵庸,下意识躬身回答道:“罪臣当然是叫您晋王殿下了。”

  朱棡阴沉着脸冷哼道:“孤王现在告诉你,出了这个门你称呼我晋王殿下,孤王不会挑你的理。

  如今已经进了这个门,好好想想你应该叫孤王什么?”

  赵庸稍微愣了一会,随即恍然大悟。

  他迅速躬身下拜道:“微臣赵庸,见过主公!”

  这是除了姚广孝之外,朱棡收下的第二个家臣,将来他去海外就蕃时都要带上的。

  朱棡之所以如此器重赵庸,主要还是看中对方在历史上编练水师的能力。

  在这个时代,人脉就是一切的基础。

  毕竟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个人情社会,朱棡相信自己今天的礼贤下士,一定可以为将来换来丰厚的回报。

  赵庸心中十分感动,眼眶微微湿润,声音略带梗咽地再次喊道:“主公!”

  朱棡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拍了拍赵庸的肩膀,语气和蔼地说道:“日后你便是孤王的左膀右臂,只要你一心为孤王办事,我定不会亏待于你。”

  赵庸激动得无法言语,连忙跪地谢恩。

  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表示出愿意为主公赴汤蹈火的强烈意愿。

  朱棡微微一笑,伸手将赵庸扶了起来,接着说道:“起来吧!”

  赵庸站起身来,挺直了腰板,等待着朱棡的吩咐。

  朱棡目光锐利地盯着赵庸,缓缓开口说道:“眼下孤王有一件要事,需要交与你去办。”

  赵庸精神一振,连忙拱手道:“请主公明示,末将万死不辞!”

  朱棡点了点头,郑重地说道:“晋王府欲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此事便交给你来负责。”

  赵庸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明白这是主公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

  赵庸躬身领命,同时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不辜负主公的期望,为晋王府训练出一支无敌之师。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棡擅自招揽南雄侯赵庸的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陛下有旨:宣晋王入宫见驾!”

  在宣读完口谕之后,太监总管王景弘低声提醒道:“晋王殿下,您在进宫时最好是把这段时间接种牛痘的成果,仔细准备一下。”

  心领神会的朱棡,立刻让张龙拿来了一百贯大明宝钞,随即递到了王景弘手里。

  “根据本朝的律法,贪污60两银子就要掉脑袋,晋王殿下可不要害小的啊!”

  朱棡摆了摆手,“早晚有一天你们这些生活在宫里的人都要出宫,靠父皇给的那点恩典,是没有办法安度晚年的。

  孤王今天拿出这一百贯大明宝钞,是想给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大明钱庄,建立一个养老账号。

  在你们还能赚钱的时候,每个月往这个账户里放点钱。

  等将来离开皇宫之后,凡是往里面存钱的太监和宫女,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点钱财补贴生活。

  这件事情我会和父皇讲,以后写进《皇明祖训》里面,后继之君也会照顾你们的。”

  王景弘一脸诧异的看着朱棡,眼神中流露出感激涕零的模样。

  “晋王殿下,能够想着我们这些无根之人,小的在这里代他们谢过您了。”

  说完王景弘不顾朱棡阻拦跪在地上,给他磕了一个响头。

  在接下来进宫的这一路上,朱棡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成为坐上金銮殿的皇帝,王景弘则是得胜归来的大将军。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历史上就连像左宗棠那样的名臣,都要给太监送银子了。

  在王景弘潜移默化的宣传下,很快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便知道,晋王已经帮他们安排好了养老问题。

  虽然目前这只是一张“大饼”,但依然让朱棡收获了很多额外的待遇和便利。

  “太监作为内官,尤其是皇帝身边的近侍,绝对不允许与外臣结交。

  这次念在你是初犯,就下不为例吧。”

  看着朱元璋摆出一副“法外开恩”的模样,朱棡索性便毫不客气地说道:“爹,儿臣这么做是为了大明的千年基业,你可千万不要不识好人心呀!”

第251章 拿捏朱元璋软肋,比火绳枪更先进的燧发枪问世

首节 上一节 289/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