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91节
此时的朱元璋仔细琢磨着,朱棡最后说的那句话。
然而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他便反应过来其中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之前咱就听你大哥说过,北元这几年在晋军的多番征讨下,早就已经今非昔比了。
此次出征咱估计就是一次武装行军,最多也就是一场实战演练而已。
至于其他那些周边小国,咱已经把他们列为‘不征之国’。
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对我大明起不臣之心呢?”
历史上被朱元璋列为“不征之国”的,除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之外,还有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岛、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其中的安南国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就比较嚣张,屡屡进犯、骚扰大明边境。
本来明朝并不想挑起战争,起先也是以警告为主,让他们把抢到的土地归还就可以了。
可当时的安南胡氏政府阳奉阴违,一面假惺惺答应,一面继续抢夺明朝的土地。
他们以为山高皇帝远,完全不把大明朝廷放在眼里。
在多次警告之后,安南胡氏政府仍然我行我素。
最终明成祖朱棣忍无可忍,发出“犯我大明,虽远必诛”的呼声,这才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明越之战。
然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早在洪武三年就已经埋下了。
因为安南这个胡氏政权就是伪政权,它的国王胡仓是依靠篡位得来的。
本来的国王叫陈日昆,在洪武三年安南朝廷发生了一次政变。
国相黎季犛杀掉国王陈日昆篡位,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当国王,只是当了一个“太上皇”。
为了掩人耳目,黎季犛让自己的儿子黎仓继位,甚至他把自己的姓都改成姓胡了。
当然如果拿这件事情举例,朱棡认为并不足以触动朱元璋,他决定下一剂猛药。
“老爹,真理从来只在剑锋之上,尊严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有一个国家同样被您列为不征之国,可他们的统治者却说过这么一句话。
‘欲征服东亚,必征服明国;欲征服明国,必征服半岛’!”
说话间朱棡让跟随自己一同进宫的张龙,从袖子里拿出一副《东南亚地图》。
“爹,你看就是这个岛国,儿臣记得您曾经下旨警告过他们,不得继续骚扰我大明沿海。
可就是这小小的岛国,竟敢当着杨载大人的面屠杀使团成员,向我大明示威。
此国畏威不畏德,倘若不能趁早除之,势必会成为本朝心腹大患!”
第253章 不征之国只是一种外交策略,不代表咱大明怂了!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经常袭扰东南沿海地区。
在朱元璋称帝后,派遣使者到日本声讨其罪。
此时由于明朝军力强盛,因此老朱的口气非常强硬。
“当诏书传达到时,如果你想做臣子的话,就奉上表来朝廷报告。
如果不想做臣子的话,就整顿军队自卫。
保障国土安宁,以顺应天命即可。
然而倘若作为敌寇入侵大明,我们必将率舟师扬帆出海,讨伐诸岛。
届时王师将捕捉敌人的徒党,直捣敌国,缚住你们的国王。
这是代表天意来讨伐不仁之人,只有像咱这样的皇帝,才有资格做出如此决定!”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在旨意中,给日本当局划出道来了。
要不就是称臣纳贡,要不你就修兵自固。
如果作为倭寇来敢来犯,那就别怪我让军队打到你老家了!
然而以杨载为首的使者团抵达日本后,见到的并不是日本国王。
因为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所以诏书被送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里。
怀良亲王虽然出身皇族,但却是一位武将。
他在看完诏书之后,二话不说当场把五个大明使者杀死。
看到只剩下两个使者回国,朱元璋非常恼火。
洪武三年,他又派使者出使日本。
这次诏书的口气大为和缓,可使者还是差点掉了脑袋。
紧接着怀良亲王回了一封国书,并在其中说道:“听说陛下派遣得力将领,调动全力的军队,前来侵犯我的领土。
水泽之地,山海之州。
因此我要以水来掩护土地,将军也会奋勇迎敌,绝不肯屈膝投降!
顺从未必能存活,反抗未必会死亡。
相遇在贺兰山前,就当放手一搏,有何可惧?
如果君主胜利臣下失败,君主也不会得到尊荣。
如果臣下胜利君主失败,反而会招致小国的耻辱。”
可事实却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日本人的行为显然已经越界。
他们不仅没有表示臣服,而且还杀死了代表着大明帝国颜面的使者,这已经是一种严重的挑衅了。
从朱元璋后来的态度来看,明显已经非常生气了。
他对日本国王的书信上直言道:“你们这些夷人作为臣子,不遵守君臣之道,四处骚扰邻居。
不知道君王赐给你们这块奇异的领地,就这般态度傲慢、纵容手下,将来一定会遭到报应!”
朱元璋对怀良亲王下的旨意则是:“你们这些年,觉得自己变强大了是吗?
如此不自量力,竟然敢以卵击石,是要看看月亮为什么这么圆吗?”
朱元璋的提议是:统一中国,外抚四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
简而言之就是,咱不征伐你们这些蛮夷,是为了天下太平。
毕竟此时大明建立不久,民众苦战久已。
国内经济萧条,百废待兴。
老朱觉得应该先稳住四方,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想的自然是万世基业。
忽必烈的历史教训,让意识到大明现在不适合跨海去打仗。
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条件有限,这种大规模跨海作战缺乏根本保障。
胜负难料的情况下,从实际角度出发的朱元璋,不愿轻举妄动。
于是他一边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同时对外传递出一个信号。
“你们这些蛮夷,看看咱多么仁慈大度,赶紧来臣服吧!”
另一边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训》里面告诉后继之君,“日本虽然表面看起来很真诚,但实则心怀不轨,因此要断绝与之往来。”
换句话说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不代表他就真的咽下了那口气。
老朱之所以这么做,有以下五个目的。
第一点目的,朱元璋并未因为打败蒙古人放松警惕。
他认为大明的假想敌,包括北方的蒙古人、东北的日本人,以及生活在半岛上的朝鲜人。
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刚刚建国不久的明朝,绝不能轻易开战。
第二点目的,朱元璋需要一些时间,去观察周围的邻居。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不征”只是表达大明的态度,用这种万能技巧进行外交斡旋,确保不会太过被动。
毕竟按综合实力在东亚这个圈子里,大明国力是最强的,朱元璋的示好很有价值。
再加上日本斩了明朝使者,大明还能“不计前嫌”,为了两国百姓选择和平。
“所以其他国家赶紧来朝贡吧,咱们大明是真心向往和平,不要继续观望了!”
同时朱元璋想告诉后人的是,彼既不为中国患则不征。
对于盟友不可倚仗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
像朝鲜和日本这种国家,大明不能无故而征。
朱元璋意思非常明确,“咱虽然对外保持和平态度,不主动开启战端,但保留使用武力的选项。”
第三点目的,敲打和拉拢。
朱元璋原本的主意,就是拉拢同样受倭寇侵扰的朝鲜,一同对抗打压日本。
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老大哥”身份,还可以卖装备,很符合大明的利益。
因此朱元璋对朝鲜要求购买武器打倭寇非常支持,他曾经下密旨:“在那个地方采集了五十万斤硝石,得到了十万斤硫磺。
随后来到这里,配制出适合使用的火药用于修补船只,最终去那个地方建造新的捕倭船。”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批货物还没交出去多久,朝鲜就发生了内乱。
李仁人弑杀明朝册封的国王王颛,擅立辛祸为王。
最为重要的是,他还把大明的使者给杀了,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
我刚刚扶持的小弟就这样没了?
还是个不顾纲常伦理弑君的存在!
于是朱元璋又发国书斥责道:“赶紧陈情谢罪,不然我大明就打你们了!”
因此所谓的不征之国,并不是真正的“不征”,而是意味着这些国家需要手段和技巧来驯服。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