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295节
另一股则源自东南沿海地区汹涌澎湃海洋之中的倭寇势力,此二者合称为“南倭北虏”。
声名远扬,威震天下。
尽管这两支劲敌,一方活跃于辽阔无际的草原,另一方穿梭于波涛滚滚的大海。
然而它们却有着一个显著的共性,那就是高度的流动性。
蒙古铁骑犹如狂风骤雨般,不断冲击着雄伟壮丽的长城防线,与明朝军队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与此同时那群穷凶极恶的倭寇,亦如鬼魅般频繁出没于明朝绵延不绝的海岸线。
他们肆意掠夺、烧杀抢掠,给沿岸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与恐惧。
长久以来,世人往往将倭寇简单地视作来自东瀛岛国的侵略者,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单纯。
实际上倭寇的构成颇为错综复杂,其成员当中不仅包含了那些凶残成性的日本浪人,还混入了不少心怀叵测的明朝海盗。
这些不法之徒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使得倭寇的势力愈发膨胀,危害日益加剧。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始直至明朝末期,这群丧心病狂的倭寇,已在中国沿海肆虐长达三百余载岁月。
他们所过之处,片瓦无存,满目疮痍。
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沉重打击。
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
想到此处,朱棡心头猛地一震。
他双眼之中竟不由自主地迸射出,一股令人心悸的寒光。
“遥想洪武初年之时,曾经不可一世的方国珍,以及张士诚等一干人众。
在与朝廷大军的交锋中落败后,只得率领残部狼狈不堪地逃往茫茫大海之上,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凶狠残暴的海盗。
这些海盗们常常与来自东瀛岛国的那些全副武装的商人们,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他们犹如一群饿狼一般,频繁出没于大明辽阔的海岸线附近,对沿岸地区发起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
其肆虐之范围极为广泛,自北方的鸭绿江畔起,一直延伸至南方的珠江口岸,几乎涵盖了整个大明的东部沿海地带。
其中尤以山东、辽东以及浙江等地,所遭受的侵害最为严重,可以说是年年都难以幸免。
然而诸位是否曾深思熟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究竟是何缘由致使这些穷凶极恶的倭寇们,如此不顾一切、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频频侵扰我大明的沿海区域呢?”
李文忠悄悄将朱棡拉到一边说道:“方国珍的三个儿子,方礼、方关与方行,如今都是大明的官员。
与倭寇勾结的事情已经是过眼云烟,现在还是不要再提了。
另外方国珍最小的方国珉之子,方明谦很受陛下欣赏,如今还担任了应天府宫禁值宿警卫。”
朱棡皱眉说道:“表哥,你是了解我的,我一向都是就事论事。
况且如今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阶段,一个小岛两个政权,我大明为什么一定要支持屠杀使臣的那个怀良亲王呢?”
要想探寻如何巧妙地将日本的各路势力,逐个击破、使其分崩离析之法。
其实在悠悠岁月长河之中,早已有前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位高人便是日后名震天下,被誉为永乐大帝的朱棣。
遥想那风云变幻的永乐时代,朱棣高瞻远瞩,毅然决然地放宽了曾经紧闭的海禁政策。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主动地与日本幕府构建起紧密的商业往来关系。
彼时的足利幕府,亦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他们心甘情愿地携手明朝,共同抵御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倭寇”。
就在如此形势之下,针对倭寇展开的一系列战事捷报频传,收获了无数辉煌战果。
尤其是在公元 1419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里。
时任辽东总兵官都督的刘江,亲率大军于望海涡一带设下天罗地网。
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倭寇的三十一艘战船尽数剿灭,更有上千颗倭寇首级落地。
经此一役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未曾再出现过规模浩大的倭寇侵袭事件。
倭寇的侵扰行径,也明显得到了遏制并逐渐减少。
反正在历史上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割据结果,也是北朝的室町幕府,最终赢得了对南朝的胜利。
朱棡如今的计划只不过是顺应历史,让北朝的室町幕府更快地击败南朝而已。
第259章 朱棡为准备海外就蕃建立军机处,谢钰儿担心将来出现外戚干政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绞尽脑汁地努力之后,朱棡可谓是耗尽了全身解数。
这才好不容易成功让李文忠答应与他携手合作,共同在明日的朝堂之上,去执行那个针对日本南北朝所制定的周密计划。
尽管这其中的艰辛与困难简直超乎想象,但是朱棡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硬是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达成所愿。
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也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目标,为大明带来更大的利益和荣耀!”
此刻的朱棡虽然疲惫不堪,但内心却满怀着喜悦与自豪。
因为他知道这次的胜利不仅属于个人,而且更是整个团队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自从顾修齐以及钟伯弦这两位得力干将被朱元璋调离之后,朱棡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寻觅,那些能够替自己运筹帷幄、出谋画策之人。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朱棡效仿当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所创立的内阁制度。
开始着手从山西省内各个地方,精心挑选那些具备侍郎般才能的师爷们。
要知道这些人可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当初参加县衙官吏政务考核时,那可是成绩优异的佼佼者。
更重要的是,这些师爷历经数十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不断磨砺,每个人都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政务处置经验。
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智囊团队,朱棡可谓如虎添翼。
他们不但能协助朱棡出色地应对来自山西各府县呈上的五花八门各类事务,甚至还常常在一些关键节点发挥至关重要的参谋作用,提出精妙绝伦的计策来。
考虑到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内阁组织形式,为了避免混淆朱棡特意给这个全新的机构,取了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军机处”。
在这里面他设置有一名领班,军机处里所有成员,则统一被称为“晋王府书房行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军机处并不配备像书吏之类负责具体事务办理的工作人员,如此一来便能最大程度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保密性。
山西各府县的大小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报朱棡过目。
他再次将相关事务交由军机处负责起草并拟定处理意见,而后续则由徐妙云将这些意见呈递给朱棡以获得其批准。
然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徐妙云代表朱棡,来行使“批红”的职权。
接着再由身为晋王的朱棡亲自盖上印章,最终交付给隶属于山西通政使司之下的六科,进行校对之后予以发布施行。
简单来说军机处实质上,仅仅只是晋王府的一个顾问性质的机构而已。
尽管它具备向朱棡提供建言献策的权利,但是却并不掌握真正意义上的决策大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位身兼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的丞相胡惟庸,这种差异可谓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仅有一位女性担任过宰相一职,那便是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上官婉儿。
对于这一切,朱棡心中自然是心知肚明。
为此他特地向谢钰儿做了保证,“待到将来有朝一日,为夫远渡重洋前往海外建立新国家之时,你势必将会成为统领后宫的女主人。
正因如此为切实保障,徐妙云能够享有与你旗鼓相当的尊崇地位。
为夫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着一种独特的政治格局:一方主管内政事宜,另一方则掌控外廷要务。”
对于这件事,谢钰儿表现得颇为淡然,并未流露出过多的异议。
然而她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丝忧虑,未来在遥远的海外晋明之地,是否可能潜藏着外戚干政这一巨大的隐患呢?
要知道“外戚专权”宛如一道沉重的阴霾,笼罩在华夏古代封建王朝的上空久久不散。
在其无尽蔓延的历程中,对各个朝代的正常秩序,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臣妾深知姐姐定然不会,存有任何不良居心。
然而古往今来即便是那些顶天立地、威震四方的英雄豪杰们,当他们置身于权势的漩涡之中时,亦难免沦为别人手中的棋子和工具。
倘若某天有心之人妄图借助徐家外戚之力,推行专权擅政之举,那么届时必将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棘手问题。
这些潜在的危机,犹如暗潮汹涌的海面下隐藏的礁石,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整艘巨轮触礁沉没。”
朱棡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轻声说道:“这外戚和那所谓的外戚势力,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稍稍停顿一下,朱棡接着解释道:“唯有当这些外戚们凝聚成,一股强大且炽热得令人难以忽视的力量。
再借助某些特殊的情形,以及难得的机遇。
外戚干预政事这种事情,方才有可能发生。
依为夫之见,在以下这三种状况之下,相对而言更容易引发外戚的干涉政权之举。
其一嘛,当属君主尚且年幼之际。
此时的幼主登基即位,必然需要得力臣子来辅佐理政。
一旦外戚与后宫嫔妃联手,共同辅助理政甚至代为摄政,那么这无疑给外戚干预政事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其二呢,则是在外戚占据关键职位的时候。
尽管君主未必年幼孱弱,至高无上的权力依然牢牢掌控在帝王之手。
但这些外戚却依仗着帝王所赐予的权势,大肆拉拢朋党,进而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无法轻易撼动的庞大势力。
倘若遇上君王昏聩无能、对朝政不闻不问,那么外戚集团的干涉政事行为,必然将会愈发凸显出来。
即便不存在外戚干预政事的现象,也极有可能出现其他权贵或者宦官等势力暗中操控国家大权的局面。”
就在这一刹那间,窗外猛然飘来一阵异常熟悉的女子声音。
那声音仿佛穿越了空间的屏障,清晰地传入两人的耳中。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