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23节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朱棡已经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改变不了,老爹在治国方面的天然缺陷。

  可科举考试毕竟是一件关乎吏治的大事,朱棡还是决定提出更为中肯的建议。

  “为了避免再出现,像户部侍郎张易那样尸位素餐之徒,儿臣建议恢复唐代科举时的明算科。

  除了几何函数之外,明算科的题目还应包括,与算学息息相关的天文、历法。”

  朱标忍不住眉头微皱,“之前你拿到国子监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

  《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

  其中的很多内容,贡生们都反应根本就看不懂。”

  朱棡叹了一口气,“这些算经都是华夏古代数学史上的著作,有的虽然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也有争议。

  然而里面的一些算学定理公式却闻名后世,比如《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

  有的今已部分失传,如《缀术》。

  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圆周率计算者,祖冲之及其子祖暅之的著作。

  有的则非常具有实用性,比如《海岛算经》。

  里面关于海岛高度、涧谷深度、城市大小,以及河流宽度等算例。

  都可以用来推算一些庞大的,或是不可实际丈量目标的高、深、广、远度。

  有的算经题目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甚至编入了教科书之中。

  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凡是在太原府上学的人,都做过这道算术题。”

  听到朱棡再一次提及太原府,朱元璋的眼神顿时变得锐利起来。

  “太原府所有州县的学子,都有机会研习算学?”

  朱棡点头说道:“在太原府上学的人,从十岁进入社学开始,便分为了明算科和明经科。

  凡是明算科的算学学生,对算经的学习均可以分两类选修。

  一类是学习《缀术》、《缉古算经》,另一类则是学习其他剩下的几部算经。

  另外还有《数术记遗》和《三等数》两本教材,是这两类学生必修的。

  按照规定:这两类的算学学生,学期都是暂定为三年,期满方可参加太原府举办的明算科考试。

  社学中的算学学生前途有两种:成绩优秀的可通过明算科考试,跨进府、州、县学的门槛,做一名府州县学明算科的师训。

  当然他们在全体社学的学生中,只占极少数比例,另一种则是自谋生活出路。”

  朱标语气中带着惋惜说道:“学了整整三年的算学,哪怕是刚满舞勺之年,也足可以担当一些低阶官职了。

  让他们自谋生活出路,实在是有些太过浪费人才了。”

  朱棡一脸无奈的说道:“做府州县学明算科的师训,朝廷又会不给这些人发放俸禄。

  相比之下自谋生活出路的算学学生,反而更容易争取到比较优渥的生活条件。

  这种情况下,无论换做任何人,都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了。”

  大明的阶层等级和其他朝代一样,都保持着十分森严的划分。

  世家门阀:连续三代以上,都有朝廷高官的地方大族。

  士族:以读书入仕为职业的家族。

  地方豪族:地方上有巨大名望,同时掌握大部分资源的家族。

  寒门:没落的世家豪族或者贵族。

  布衣(庶民):泛指普通百姓。

  流民:没有房子、没有土地的人。

  氓民:没有正经职业的人。

  成为府州县学明算科的师训,虽然拿不到朝廷发放的俸禄,但至少也可以算得上进入吏的行列了。

  朱元璋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放弃这么好的机会,选择自谋生活出路。

  “老三,那些选择自谋生活出路的算学学生,难道你就没有想办法挽留一下吗?”

  朱棡笑着解释道:“其实这些算学学生,表面上是自谋生活出路,其实就是回去帮忙管理家业。

  作为交换条件,他们的父母需要在子女就学期间,资助一位布衣出身的贫困子弟。”

第299章 好端端的龙骧阁,非要发展成“粘杆处”

  不知不觉间便已经到了掌灯时分,在朱棡影响下已经习惯一日三餐的朱标,此时正在吃晋王府书房里的茶点。

  他似乎完全没注意到,朱元璋的脸色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阴沉。

  “你是说社学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算学学生,却被那些商贾给一抢而空了?”

  朱棡从盘子里拿了一块松花饼,放在嘴里咬了一口。

  由于现在白糖还没有普及,因此这种糯米粉兑入一定比例天然松花和白糖揉和后温火烙成的松花饼,只有忆江南、御景阁和晋王府才有。

  “爹,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正如朝廷采用开中制刺激那些商贾为军队输送粮食一般,想要促进社学的发展,便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参与。

  况且社学的学生入学之后,一切费用都需要自理。

  在对于布衣出身的贫困子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负担。”

  一听朱棡提到钱财方面的问题,朱元璋面色随即变得缓和起来。

  “虽然有了大明钱庄和银库这样的‘聚宝盆’,但朝廷面临的财政负担依然不小。

  一方面要给那些官员增加俸禄,另一方面内阁和龙骧阁还要设置新的官职。

  即便目前的俸禄还没有拟定,咱想必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由于朱棡之前提出龙骧阁侧重于监督和特殊事务的执行,因此老朱竟然把这个部门发展成了,类似“粘杆处”的新型特务组织。

  这个新部门的人员构成复杂多样,包括武艺高强的侍卫和刺客,以及精通情报收集的密探和细作。

  其组织结构上隶属于造办处管辖,但实际上并不受其的直接控制,而是直接听命于朱元璋一人。

  龙骧阁的总部目前设在坤宁宫的一处偏殿,未来计划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或联络点,以便收集情报和执行任务。

  名义上的职能是负责收集情报、监视后宫嫔妃的一举一动,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镇压异己。

  实际上包括内阁在内的朝廷官员,都在龙骧阁监督之下。

  如今见朱元璋再次提及龙骧阁,朱棡便决定干脆按照“粘杆处”的组织结构,来划分其官职。

  “儿臣建议龙骧阁的人员构成,包括管理大臣、侍卫和拜唐三个级别。

  管理大臣无定员,主要负责总理本部门事务。

  侍卫分为头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

  具体来说,龙骧阁设有协理事务头等侍卫一人,二等侍卫八人。

  三等侍卫三十一人,蓝翎侍卫十五人。

  此外各地分支机构或联络点的龙骧阁官员,一律称为拜唐。

  龙骧阁级别最高的管理大臣,暂定为正二品官阶。

  每年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

  级别最低的拜唐,便是九品官职。

  每年俸银31两5钱2分,禄米15石7斗5升7合。

  另外凡是内阁和龙骧阁官员均加恩俸,领双倍俸禄,以及公费等收入。

  如果按照这样算下来,即便是级别最高的管理大臣,每年收入一般也不会超过五百两银子。”

  朱标闻言连忙提醒道:“三弟,你确定说的不是宝钞而是白银?”

  在将嘴里的松花饼咽下去之后,朱棡点头说道:“我早就说过,倭国拥有大量的白银。

  只要朝廷能够收为己用,便不需要担心白银短缺的问题。

  况且大明钱庄还有利息可以吸引存款,即便是朝廷不强制要求,官员们也会争相将俸禄存放进去。

  到时候给他们的取款凭证就是宝钞,这并不会导致白银贬值。”

  朱元璋有些诧异的问道:“老三,你是说白银还会贬值?”

  拥有大量历史数据作为依托的朱棡,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大明开启海贸,每年朝廷至少可以多收入1000万两白银。

  当然现在这些钱财,主要都掌握在了海盗和倭寇手中。

  他们与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相互勾结,然而拿到手里的白银,却秘密窖藏在自家的地下。

  之前朱桓和吴金德在凤阳府定远县擅自加征税收,那些商贾之所以选择忍气吞声,就是因为他们将茶叶、盐、油、布匹卖给了沿海地区的走私商人。”

  定远县的资源丰富,经过后世的多年普查、勘探。

  共发现石膏、岩盐、芒硝、玻璃白云岩。

  水泥石灰岩、煤、磷、铜、铝、麦饭石、方解石。

  石英石、重晶石、金等14处矿产地和矿点。

  高塘湖作为定远县的惟一湖泊,位于县西边界。

  炉桥镇坐落其畔,湖周有定远、凤阳、长丰三县。

  属定远县的水面,在明朝时期达11.6平方公里。

  湖底高15米,正常水位17.5米。

  高塘湖的湖面总占地7万多亩,湖滨地形较为平缓,土地肥沃。

  每遇干旱,四周农民尽收灌溉之利。

  同时高塘湖也是定远县西部地区,主要的抗旱水源。

  然而由于地势低洼,因此时有洪涝灾害发生。

首节 上一节 323/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