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335节

  德里苏丹国境内最初出现火药,是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

  因为花剌子模杀害了,蒙古使节和商队人员。

  嘉定十一年至十六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行了第一次西征。

  他使用汉族和西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采用弩炮、火箭和飞火枪等威力强大的攻城武器。

  发动了灭亡花剌子模,讨伐钦察和斡罗思和征服康里的战争。

  在花剌子模灭亡之后,蒙古军队乘胜抵达印度河,于是德里苏丹国军民第一次领略了火药的威力。

  这一时期的德里苏丹国,与蒙古人来往密切。

  当时他们从德里苏丹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以珠宝、棉布、香料、药材和皮货为主。

  相比之下蒙古人出口的货物主要包括:金属和金属制品、瓷器、纺织品、漆器、茶叶,以及日用百货和硝石。”

  朱元璋面色不悦的说道:“你说了这么多,讲的都是德里苏丹国,与你们阿瑜陀耶有什么关系啊?”

  阿瑜陀耶使臣袖里拿出一副航海图,“暹罗是蒙古人与德里苏丹国,还有阿拉伯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

  大明有句话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

  另外蒙古人与真腊的海上交通十分活跃,使者、商人和游客往来不绝。

  当时留下了许多记载,其中《真腊风土记》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在这里面有关于,真腊京城吴哥宫中观看烟火的记载。

  这种在新年点放烟火爆竹的习惯,与大明是一样的。

  据记载为制造火药,真腊还从蒙古人那里,进口了硝石和硫黄。”

  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命人将那副《世界舆图》悬挂了出来。

  “尊使不妨在地图上指出,阿瑜陀耶所在的位置。”

  阿瑜陀耶使臣走到《世界舆图》前,指着上面的中南半岛说道:“这里就是暹罗,根据地理上来看,周边国家和地区可以分为九个。

  暹罗的北部有素可泰和兰纳,东部则有澜沧、真腊和占城三国。

  暹罗西部与缅甸和榜葛剌接壤,南部毗邻北大年府和满剌加国。”

  随着阿瑜陀耶使臣在《世界舆图》上面的标注,朱元璋和朱标终于搞定清楚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原来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由于不熟悉中南半岛诸国的地理位置,因此导致理解出现了问题。

  他错误地将暹罗的首都阿瑜陀耶当做了国名,以至于朱元璋一时间没有找到,这个藩属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诸如此类的误会,还有对于对阿拉伯称呼的改变。

  华夏最早称阿拉伯为“条枝”,始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大宛列传》。

  当然司马迁得以记载条枝,还要当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卫子夫为汉武帝诞下一女的公元前138年,以及卫青娶平阳公主为妻的115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

  归国之后,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诸国的情况,其中就包括了条枝。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原王朝才知道有阿拉伯这个地方。

  在司马迁以后的汉代史书中,对条枝的记载都差别不大。

  惟一的区别是,这些史书往往把条枝写作“条支”。

  实际上条枝是波斯文 Taji或 Tazik的译音,原为波斯一部族的名称。

  含有“耕种者”和“土地”的意思,或者译为“牧人”。

  在汉朝灭亡之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全都沿用“条枝”一名来称呼阿拉伯。

  到了唐代之后,才改称阿拉伯为“大食”。

  据史料记载,“大食与条支皆为Tajik之译音,波斯人称阿刺伯以是名。

  后来汉和帝刘肇在位时,开辟欧亚交通路线的伟大探险家甘英西使。

  自安息西界船人那里,得闻条支之名。

  至于唐时的大食之名,盖亦得诸波斯人之口。”

  换句话说,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只是音译名不同而已。

  既然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唐朝为什么不沿用汉代的“条枝”一名,而要改称大食呢?

  根据是史学家猜测,大概是后来的人忘记了条枝的来源。

  将波斯人对阿拉伯的称呼,加以重新翻译的缘故。

  宋朝初期仍称阿拉伯为大食,后来改称为回回,元代则沿用了这个称呼。

  然而从明朝建国开始,阿拉伯便改称为了“天方”。

  这普遍的说法是,天方即指默伽,即麦加圣地的旧时称呼。

  实际上的“天房”,是指伊斯兰教的克尔白大清真寺。

  阿拉伯人又称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

  这本是清真寺的异名,却被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给当作阿拉伯的国名了。

  在误会解除之后,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和暹罗使臣,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前者是庆幸自己是个稀缺人才,项上人头至于因为这些工作疏忽导致搬家。

  身为后者的暹罗使臣,则是为不需要承担更改国名的后果感到庆幸。

  毕竟中原王朝随着政权更替,帮藩属国改国名,可是有历史渊源的呀!

  只是这种事情,暹罗使臣肯定不能擅自答应。

  否则将来返回国内,势必会承受国王的怒火。

  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之后,坐在一旁的朱标,开始向暹罗使臣宣布关于朝贡贸易的新政策。

  “从今年开始,大明将对所有被纳入朝贡体系的藩属国,采取勘合制度。

  所谓‘勘合’就是大明提前发给藩属国的证明书,上面盖了骑缝印。

  等到朝贡船来到港口时,大明官员会将勘合和底簿上的留印核对是否一致。

  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证明贡船身份,防止有人冒充藩属国使团。”

第317章 朝贡贸易变成勘合贸易,大明要招募拥有独家销售权的海外代理

  暹罗使臣点头说道:“朝贡贸易本就是大明官方的对外贸易,理应只针对朝贡船只开放。

  大明采取勘合制度,避免别有用心之人混水摸鱼,这也是保障双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善举。

  同时外臣建议勘合凭证应该设置一个期限,这样对于那些缺乏诚意的藩属国,可以起到警示鞭策作用。”

  朱标若有所思的说道:“父皇,儿臣认为暹罗使臣言之有理。

  三弟也曾说过,‘藩属国使臣在我大明境内,一路上好吃好喝的招待。

  相关用度都不用自己出一文钱,全部由朝廷来承包。

  这对于国库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不如暂定十年一贡,您意下如何?”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我大明富有四海,对于有意交好的藩属国以诚相待,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只是朝贡贸易既然已经变成勘合贸易,做出一些制度上的调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太子在这方面想必已有良策,不妨当着暹罗使臣的面,和咱好好讲一讲。”

  在暹罗使臣有些诧异的目光中,朱标衣袖里取出一个奏本。

  随即他将其轻轻展开,如同照本宣科一般说道:“儿臣建议将御景阁旗下的杂货铺,改组为由皇室与藩属国共同持股的大明进出口贸易公司。

  贸易公司对外销售的每一样商品,都将以藩属国为范围进行招商。

  所谓的招商,即是招募拥有独家销售权的海外代理。

  当然独家销售并不是说海外代理可以随意定价,其中是有一个标准的。

  拥有独家销售权的海外代理,最终售价不得高于大明进出口贸易公司的零售价格。”

  明朝初期朱元璋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取而代之的是官方朝贡贸易。

  由于大明的朝贡体系非常完备,因此历史上《明会典》所列朝贡国的总数,竟然超过了100个。

  当然这些国家来朝贡,未必就是仰慕华夏文化、慑于大国兵威,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考量。

  毕竟藩属国前来进贡,大明都会按价付钱,这往往会比市场价格要高出很多。

  比如被称为“灰琥珀”的龙涎香,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物一斤合9贯钱。

  然而据《明会典》的记载:明朝给大部分朝贡国的价钱是每斤48贯,高出市价整整5倍多。

  再比如倭国进贡的腰刀,每把市价最多3贯,可明朝给他们的定价是每把10贯。

  再加上“回赐”的精美丝绸和瓷器,能来大明朝贡一次,便可以赚取数倍暴利。

  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种“厚往薄来”的政策,吸引着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前来进贡。

  由此可见大明在朝贡体系中是不赚钱的,甚至还有倒贴钱。

  之所以历代皇帝都要维持朝贡体系,主要是为了维护东南亚国际间的稳定,还有天朝上国的面子。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多次冲突和战争,有时就是因为朝廷招待不起对方的朝贡所引发。

  比如明初与部份蒙古势力达成封贡协议之后,蒙古人就经常跑来进贡。

  由于进贡马匹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朝廷掏不起钱。

  于是“大明战神”朱祁镇就要求蒙古人少来几回,少贡点马,可他们就是不听啊!

  与汪直、刘瑾、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的王振很生气。

  他仗着自己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压低“马价”,结果被激怒的蒙古人对明朝大举入侵,这也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朱棡肯定不能在奏本里面讲。

  可得知自己被朝贡国当成“冤大头”爆金币时,朱元璋还是气的整整一天没吃饭。

首节 上一节 335/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