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23节

  只见他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惊慌与无措。

  就像一只迷失在茫茫森林里的小鹿,慌乱地找不到方向。

  过了好一会,朱棡才回过神来,语气急切地解释道:“父皇,这只是个例呀!

  那些富户他们不懂其中的好处,要是朝廷能出面做个担保,给他们吃颗定心丸,肯定不会这样的!

  儿臣提出这法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实在是想着能为我大明的财政困境,寻个出路呐。”

  朱元璋却面色阴沉地冷哼一声,“哼,老三,你听听!

  这还没正式推行呢,就闹来如此鸡飞狗跳。

  真要是大力推行了,还不知道要捅出多少娄子来!

  这天下大事,岂是你想得那般简单?”

  粟恕见状在一旁赶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这财政之事,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诸多乱子。

  此次试行便已如此,可见晋王殿下所提之法实难施行呀。”

  朱棡听闻粟恕此言,只觉一股热血猛地涌上脑门,气得浑身微微发颤。

  他双目圆睁,眼中似有怒火在熊熊燃烧。

  那火焰几乎要喷射而出,将眼前的人物都焚烧殆尽。

  宛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压抑着无尽的怒火。

  此时朱棡紧紧盯着粟恕,牙关紧咬,腮帮子上的肌肉鼓起。

  看得出他是在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以免当场失态。

  沉默片刻之后,朱棡言辞恳切,却又掷地有声地反驳道:“粟尚书,此言差矣!

  财政之事,其繁杂艰难,孤王岂会不知?

  然而正因深知其重,方不敢有丝毫懈怠。

  更绝非如您所言,仅凭一腔热血便贸然行事。

  吾身为大明藩王,受父皇恩泽,享百姓供奉。

  自当心系家国天下,为大明之兴盛竭尽所能。

  这财政新举措,乃是孤王耗费诸多时日。

  深入民间考察,详研各方利弊之后,方慎重提出。

  如今这世道,风云变幻。

  旧有财政之法虽能维持,但长此以往,恐难满足我大明日益增长之需求。

  国库若不能充盈,军备何以强化?民生何以改善?

  大明即将实施的各项建设,又何以推进?

  您身为户部尚书,未对孤王的想法做丝毫探究。

  便以这般轻蔑之态、守旧之见,在此妄加指责,实非明智之举。

  况且作为把控户部大权的朝廷大员,你本应广纳良策,为国库开源节流。

  如今却一味守成,岂不是有负圣恩,阻碍大明发展之路?”

第431章 朝堂之上百官临,各抱心思意未沉

  大殿之上,朱棡的一番反驳,仿若平地起惊雷。

  刹那间,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致。

  仿佛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雨正蓄势待发,那乌云沉甸甸地压下来,黑沉沉地几乎要将这巍峨的殿堂吞噬。

  其间隐隐有电光闪烁,恰似那隐藏在暗处的锋铓,随时可能撕裂这令人窒息的沉闷。

  整个朝堂此刻就如同一只在狂风巨浪中苦苦挣扎的破旧小船,在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冲击下摇摇欲坠。

  似是下一刻便会被无情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臣们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变得急促而沉重起来。

  仿佛那空气也变得黏稠,每吸入一口,都带着无尽的压抑。

  年资颇高的汝南侯梅思祖,眉头紧紧皱着。

  他额上的皱纹更深了几分,那是岁月与阅历留下的痕迹。

  梅思祖轻轻拉了拉身旁一位年轻官员的衣袖,凑近了压低声音说道:“哎,瞧瞧这事儿闹的,可如何是好呀?

  这朝堂之上最忌讳的,便是这般纷争不止呐!

  如此下去,这正事可都得给耽误喽。

  咱大明的江山社稷,可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那名年轻官员面色煞白、一脸紧张,额头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微微点头应和着,嘴唇微微颤抖,却愣是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能应对的话来。

  年轻官员只是呐呐说道:“侯爷,这……这可真难办呐……”

  也有一些官员一脸漠然,仿佛早已看惯了这朝堂上的诸般纷争。

  在他们眼中,这不过是一场又一场不断上演的寻常戏码罢了。

  其中一位工部官员,双手笼在那宽大的袖笼里。

  他的身子微微后仰,靠着朝堂的立柱。

  那名工部官员微微眯着眼睛,嘴角勾起一抹似有似无的弧度。

  他心中暗自想着:“哼,这些个藩王和大臣们呐,整日里就知道争来争去,也不知能争出个什么名堂来?

  真真是无趣得紧,可别扰了老夫的清净才好。”

  更有甚者眼中闪过一丝幸灾乐祸,那眼神就像是瞧见了猎物掉进陷阱的猎人一般。

  仿佛在等着看一场精彩纷呈的好戏,嘴角那一抹笑意怎么也藏不住。

  较为年轻的刑部主事林升,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透着几分兴奋。

  他忍不住心中暗自嘀咕着:“嘿嘿,这下可算是有热闹看了。

  就看这晋王和粟大人,到底谁能占得上风呢。

  这朝堂之上许久没这般热闹过啦,可得好好瞧瞧喽。”

  一旁的兵部尚书唐铎,见状不禁微微叹了口气。

  那叹息声中,透着无尽的无奈与忧虑。

  他深知这朝堂之上的纷争一旦起了头,若不妥善处理,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呐。

  这关乎着大明的安稳,可容不得半点马虎。

  只见唐铎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微微躬身。

  他轻声对朱棡说道:“晋王殿下,您先莫急。

  这事儿虽说棘手得很,但也并非是全无转机呐。

  您且想想,咱这朝堂之事,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任何一个决策、一场纷争,那都得慎重再慎重呀。

  或许咱们可以再斟酌斟酌,大家伙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好好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想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来。”

  朱棡转头看向唐铎,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他赶忙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焦急。

  “多谢唐大人关心,只是如今这局面,实在是让孤王有些焦头烂额啊。

  孤王一心想着为咱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推行这财政新办法。

  可谁曾想,竟惹出了这许多的麻烦事,哎……”

  就在这时,接替李叔正担任的礼部尚书朱梦炎也上前一步。

  他面色凝重,双手作揖,恭敬地对朱棡说道:“晋王殿下,此事可着实关乎民心向背呀。

  您瞧瞧,那富户们既然如此担忧,想必是对这新法子缺乏信任呐。

  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宣传方面入手呢?

  让百姓们更清楚地了解这法子的好处,如此一来,或许他们就能接受这新法子啦。”

  朱棡苦笑着摇了摇头,一脸的无奈。

  他摊开双手说道:“朱大人,您这想法虽说不错,可这法子刚试行,就已经引起这般恐慌啦。

  若再大肆宣传,只怕会引起更大的波澜呀,到时候可就更难收拾这局面喽。”

  朱梦炎皱了皱眉头,眼中透着几分思索。

  他缓缓开口说道:“可若不宣传,这法子又如何能推行下去呢?

  晋王殿下,咱们得想个折中的办法才好呀。

  总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这法子夭折了吧,那可太可惜啦,毕竟这也是殿下您的一番心血呐。”

  刑部尚书胡桢这时也开口道:“晋王殿下,此事关乎律法层面,那可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呐。

  若要继续推行,定要确保各项律法规范都能落实到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呐。

  律法乃是咱大明的根基,任何事情都得在律法的框架内行事呐。”

  朱棡点头说道:“胡大人所言极是,孤王定会慎重考虑律法之事的。

  这律法的事情,关乎着公平公正。

  关乎着咱大明的长治久安,孤王心里明白着呢。”

首节 上一节 423/4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