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449节
朱元璋语气沉沉的说道:“梁野仙,你身为太仆寺卿,这大同马场平日里的诸多事宜,想必都装在你心里呐。
你且与李源细细交待一番,把那马场平日里的大小事儿,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他。
可莫要遗漏了什么关键之处啊,这事儿关乎重大。
要是因为你没交代清楚耽误了事,咱可绝不轻饶你,你可听明白了?”
梁野仙赶忙上前一步,神色恭敬的躬身行礼。
“是,陛下!
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臣这心里啊,对那马场的事儿不敢说全知晓,但也是熟稔得很。
臣定会把自己知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知李少卿。
助他查清此事,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呀。
臣这心里头,也是盼着能早日把这事儿的根由找出来,好让大同马场重回正轨呐。”
就在这时,辅政大臣李善长站了出来。
他先是神色恭敬地朝着朱元璋行了一礼,那动作一丝不苟,尽显臣子的敬重之意。
随后李善长面色凝重,缓缓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这事儿光派人去马场查探,怕是还不够周全呐。
咱们也当派人去查查,那些与我大明有马匹交易的游牧部落才是呀。
瞧瞧他们近期可有什么异常举动,也好判断判断是不是交易环节出了问题。
毕竟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这事儿两边的情况都得摸清楚了,方能把这事儿彻底弄明白呐。
陛下您想啊,这战马一事,那可是关乎着我大明的军事根基。
犹如大厦之基石,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呀。
若是这战马供应上出了岔子,日后打起仗来,朝廷可就失了先机呐。”
李善长说着眉头微微皱起,眼神里满是忧虑之色,那眼中的忧思似能溢出来一般。
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就如同那高悬在头顶的利剑。
稍有差池,便可能会酿成大祸。
这由此引发的后果,李善长连想都不敢深想呐。
此时,殿外的天色愈发阴沉了。
铅灰色的乌云沉甸甸压下来,仿佛要将这巍峨的奉天殿整个儿笼罩住一般。
那乌云的缝隙间,偶尔透出一丝微光,却又很快被黑暗无情地吞噬。
恰似众人此刻面对这复杂局势时,那渺茫的希望,让人心里头无端地添了几分沉重。
朱元璋听闻李善长所言,眉头一皱。
他的右手轻轻摩挲着龙椅扶手,那扶手被摩挲得似都能泛起光亮来。
只见朱元璋思索了半盏茶的功夫,才缓缓说道:“善长说得倒也在理呀!
只是这外交之事,那可关乎两国邦交,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可不能莽撞行事,得好生斟酌斟酌应对之法才是。
咱这大明刚建立十多年,根基未稳呐。
周边诸多势力,那可都在虎视眈眈,犹如那饿狼环伺。
咱这一路走来,历经多少艰难险阻?
想当年咱对付那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时,哪一次不是谋定而后动?
小心翼翼地布局,方能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就这大明江山呀。
如今这事儿,也得慎之又慎呐。”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目光深邃地看向殿外。
那眼神仿佛要穿透这重重迷雾,看清这事儿的真相。
可眼前这错综复杂的局势,却让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心中犹如那一团乱麻,即便朱元璋的心里如今也没个底呀。
奉天殿外的狂风,恰似那脱缰的野马。
呼啸着,肆虐着,似乎更猛烈了些!
裹挟着些许冰粒,噼里啪啦地打在殿门上。
那声响在这寂静的氛围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是在催促着众人快些做出决断。
那乌云也在天空中翻滚得越发汹涌,犹如那千军万马在奔腾。
预示着这场围绕着战马问题的风波,将会掀起更大的波澜,叫人忧心不已。
梁野仙站在殿中,心里头却又琢磨开了。
他暗自思忖:自己平日里跟那些马匹打交道最多,对它们的习性那是熟悉得很呐。
若是身为太仆寺卿的他亲自去了,说不定能更快找出缘由呢。
想到这儿,梁野仙咬了咬牙,鼓起勇气。
只见他赶忙又上前一步,拱手行礼,语气恳切地说道:“陛下,臣愿亲赴大同马场。
毕竟臣平日里和那些马儿相处得多,知晓它们的脾性。
对这些战马的习性,熟悉得如同自家事儿一般,或许能更快地找出缘由来。
只是臣恳请陛下,再派几位得力的帮手一同前往。
那马场如今情况不明,臣一人之力怕是有限。
若有帮手在侧,也好互相照应。
尽快查明真相,把这事儿给解决了呀。
臣这心里,可全是为了咱大明的马政。
为了这关乎军事根基的战马之事啊,还望陛下恩准呐。”
梁野仙说得那叫一个恳切,脸上满是决然之色。
可那微微颤抖的嘴唇,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毕竟这事儿干系重大,万一办砸了,那可就是身家性命都堪忧呀!
可梁野仙想着大明的江山社稷,想着那关乎军事根基的战马之事,最终还是鼓足了勇气向朱元璋请命。
殿内的炭火不知何时起,被风吹得火星四溅。
有几颗溅落在地上,瞬间便熄灭了,仿佛也在预示着这请命之路的坎坷难测。
朱元璋听了梁野仙的话,微微一怔。
他的目光落在对方身上,细细审视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道:“你既有这份心意,倒也是难得。
只是这事儿咱还得再思量思量,你且先退下,待咱与诸位爱卿再商议商议吧。”
梁野仙闻言,心中虽略有失落,却也不敢再多言。
他只得应了声“是”,便退回了原位。
第464章 通过监管驿站建立行程档案,为战马保驾护航
话说那梁野仙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洪武大帝朱元璋,他的目光中透着一丝期盼,就盼着陛下能允了自己的请求呢。
那眼神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恳切之意,任谁看了都能感受到,梁野仙的那份急切与认真。
这殿外的风雪,可是一刻也不停歇。
呼呼刮着,那声音听着就让人觉得心里发慌。
整个上元县都被这冬日的严寒与未知的变数笼罩着,到处都透着一股凝重而压抑的气息。
那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割似的。
可再疼也比不上六部官员,此刻内心的焦灼哟。
朱元璋心里明白得很:梁野仙此刻主动请缨,那既是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也是出于对马政的负责呀。
他打心眼里欣赏梁野仙的这份担当,可又忍不住担心。
万一这事儿出了岔子,那可不好收场咯。
于是朱元璋便和诸位大臣,低声商议起来。
只见他们一个个眉头紧皱,神情严肃。
那商议之声虽低,却也透着无比的慎重。
过了足足半个时辰,朱元璋这才抬起头来。
他看着梁野仙心里头估量了一番,随即开口说道:“梁爱卿既有此心,咱就准了。
咱再命锦衣卫副指挥使毛骧,带一队精干之人随你同去。
那毛骧可是个办事得力的人,有他在也能多几分保障。
你们务必给咱把这事查个清清楚楚,要是有什么情况,记得要速速来报,可别耽误了事儿。
这战马的事儿,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呐,关乎着咱大明的安稳呀。”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声音那叫一个沉稳有力。
可那紧握扶手的双手,却因用力而指节泛白,足以看出他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与担忧。
此时朱元璋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起曾经那些靠着战马冲锋陷阵、开疆拓土的画面呀。
那马蹄扬起的尘土,战士们呐喊厮杀的场景。
就像走马灯似的,历历在目。
他深知如今大明的安稳,同样离不开这些良驹。
上一篇:多子多福,大明最强太子!
下一篇: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