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嘉靖

我爹是嘉靖 第149节

  “所以,本王期望的是两位能够清明本心,听从本王的调遣和吩咐,我们共同将这个重设的弘文馆给做起来,让朝廷和天下士人们都看看你俩的本事。”

  “若是这一点你俩可以做好,想必今后不管在不在本王麾下做事,你二人的前途也都会一片灿烂,深得陛下赏识的同时,也会得到天下士人的追捧。”

  朱载坖这番话一出,赵贞吉和李春芳也都露出了一个震惊的神情,两人不由也面面相觑起来,原来裕王爷还有如此雄心壮志?

  赵贞吉和李春芳又老实的对著朱载坖一拜,“臣羞愧,王爷此心臣不能领会,还请王爷责罚。”

  朱载坖道:“责罚什么?咱们还没把事情做起来呢,等把弘文馆的架子拉起来之后,你们再出问题了本王责罚也不迟。现在我们就好好的聊聊弘文馆的新责任和新出路,为以后的弘文馆发展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

  赵贞吉和李春芳又是尴尬的互视了一眼,今天头一次见裕王,确实让他俩有了很多的意外。

  同时,他俩也不禁想像著高拱和张居正在平时教导裕王爷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狼狈?

  不过还好的是,裕王爷说话虽然不留情面,但最起码还是就事论事,没有胡搅蛮缠,这一点还是让两人心中挺欣慰的。

  赵贞吉与李春芳整理好思绪之后,又对著朱载坖一拜:“请王爷示下。”

  朱载坖喝了一口茶道:“两位接旨的时候不知有没有关注到此次重置弘文馆的不同之处?”

  赵贞吉和李春芳思索了一下回道:“臣等发现此次陛下重置弘文馆后,又在弘文馆下设置了一个大明书局。但是旨意又未明言此局的具体权责。所以臣等二人想此次的重点应该在大明书局上面。”

  朱载坖点点头道:“说的不错,此次的重置弘文馆的重点就是在这大明书局之上。大明书局才是此次重置弘文馆的核心之所在。”

  “历代以来我中华文脉自汉时起,便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就连前元也有元曲传世。由此证明,历代文学之演变,并非是一成不变之学问。都会根据其时代之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开国至今二百载矣,虽风流人物无数,然在诗词曲赋之上,除有个别零星之作外,未有可追前人之才者?难道是我大明文人不如古人矣?”

  朱载坖这句反问一出,赵贞吉和李春芳也顿时面色严肃起来,论起读书和文章,两人也都是佼佼者,尤其是李春芳还是状元之才,谁要是说他文章不行,那肯定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是就算他的文章能够写的一团锦绣,但是达到传世标准的,至今还未有一篇。

  所以,在朱载坖说出了这个反问之后,他俩也不由扪心自问,难道今人当真不如古人乎?

  虽然儒家有些学派是崇古的,但是人心都是骄傲的,除了一些读书读傻了的老学究之外,但凡有点心气和抱负之人,又有谁会真的将古人做法当做是不可更改的圭臬去崇拜?

  大多人还都是想立足现在,然后再从古人那边汲取一些智慧,然后再融会自己的思想和所学,开拓出一个新的思想和高度。

  要不然在孔子之后,会有董子,董子之后又会程朱?

  而且距离他们很近的还有一位叫做王阳明的儒宗大家,那可是又在理学的基础上,又开拓了心学的大能。

  所以要说今人不如古人,赵贞吉和李春芳是万万不能接受,也不能承认的。

  可是若要让赵贞吉和李春芳说出今人哪里有能比得过古人之时,两人又是不禁语塞,一时之间也确实想不到以大明为时代特色的文学方式,可以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比拟的时代文学特色。

  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疑问之后,赵贞吉和李春芳的眼睛也前所未有的明亮了起来,若是两人真能在弘文馆中找到属于大明的时代文学特色,那么他俩也就很有可能成为刚刚裕王爷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代宗师,受天下文人世人的追捧。

第288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此刻赵贞吉和李春芳二人再也没有任何的自满之心,他俩也已经被朱载坖的这番话心服口服了起来。

  久久未曾主动言语的李春芳,此刻眼睛明亮的看著朱载坖,问道:“王爷,那臣等将如何寻找属于我大明的时代文学?”

  朱载坖呵呵一笑,“那就要看两位的慧眼有没有识得珍珠的本领了。”

  笑著说完了这一句后,朱载坖又问道:“对于自古以来的文学发展,两位自己的看法?”

  赵贞吉和李春芳听到朱载坖这么一问后,又是一阵思索,看法肯定是有的,但是在听完了朱载坖之前的话后,他们也感觉自己之前的看法可能有些狭隘了,不能起到高屋建瓴的引导。

  所以两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将自己原来的看法说出口来,而是直接看向了朱载坖,想从朱载坖这边听听新的看法和思路。

  “王爷,臣等二人之前的看法过于墨守成规,难有开拓视野,还请王爷为臣等赐教。”

  赵贞吉和李春芳终于虚心了起来,也开始认真的对待朱载坖所说的问题了。

  同时,他们两个对这个新重置的弘文馆也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好像距离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只隔了一层窗户纸的距离,而能为他们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就是眼前这位仅有十五岁的裕王!

  这时候看著赵贞吉和李春芳两人虚心的样子,朱载坖的心情也暗爽无比,这比刚刚以地位压人的感觉不知道要强上多少。

  朱载坖谦虚了一下说道:“本王这些思考也是不过是一家之言,两位听听就是了。”

  赵贞吉和李春芳听到这里,立刻也前倾著身子,做了一个倾听之状。

  朱载坖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自本王开蒙以来,所读之书也是由浅入深,先从最简单的《千字文》等读起。而后又在陛下所派遣的侍读先生和侍讲处学到了古之圣贤的道理。”

  “之后本王又独自读书,从先秦百家看到今人文集,这两年本王又在读《永乐大典》,也可谓是读书破万卷。”

  “但是本王在看这些书的时候,也不禁的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圣贤的道理是那么的晦涩,为什么后人的文章即便是在学前人,又是那么的平实易懂?”

  “后来在不断的读书和思考之中,本王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文学的兼容性在不断向下!”

  “阳春白雪的文章总是曲高和寡,而乡里巴人的小曲却是平易近人。比如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若是放在孔夫子之前的周朝,这些诗歌可能也不过就是流传广泛的乡间小曲。”

  “但随著这些经典诗歌词曲被人传唱开来之后,它们就被周朝的采诗官收录了,渐渐也就成了传世之作。即便是经过了孔夫子的删减精选,亦是有不少通俗易懂的国风被收。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向下发展的过程。”

  “只不过随著发展的趋势日益夸大,有些只学了些古人精髓皮毛之人,就开始了训诂师古之道,以为做文章要类古才是正道。”

  “殊不知这条路道在本王看来,也不过就是一条平庸至极的死路罢了。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若是后人能学到古之圣人的精髓,那么自然是可以跟随著古人的足迹踏上往圣之大道。”

  “可若是后人在学习古人之时,一味强调古法古味,认为古人之法不可变,古人之道不可改,其实这就已经落了下乘。”

  当朱载坖说到这里的时候,赵贞吉和李春芳两人的眼中顿时也露出了震惊之色,尤其是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更是让两人如闻暮鼓晨钟,简直震耳发聩。

  他俩万万没想到裕王爷年纪轻轻的读书竟然都读到如此之高的境界,当真是天生的早慧聪明之人,能在这样的天聪之人下做事,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天大的幸运呢?

  在这一刻,两人心中也不禁激动起来嘉靖皇帝对他俩的安排了。

  本来两人还以为他俩到裕王这边,是要给裕王充当后备,以待天时。

  但是现在经过了这一番的认识之后,两人也终于意识到了裕王的远大,他若是将来有可能继承大统,那将是大明的何等之幸啊?

  赵贞吉和李春芳激动的起身一拜:“王爷之言震耳发聩,使臣等二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臣等二人愿甘为驱使,助王爷开拓大明文风!”

  朱载坖呵呵一笑道:“那本王也不矫情了,就接住你们两人的承诺了。”

  “现在本王也不说这些虚头巴脑的话了,以后你们二人一个为弘文馆主编,一个为大明书局主编。”

  “弘文馆负责朝廷钦定的典章经典整理,以及天下文学的收集和审核。以后凡我大明境内任何文章文集要刻版问世,皆需由弘文馆审核发号之后才可影印刊行。”

  “已刊行之古籍文书和今人之作,弘文馆亦要整理校正,再由大明书局刊印发行,以示正宗!从此之后天下书商,必须有弘文馆备案授权,才可接世人文书刊印以售。否则一应书籍文集皆以私版处置。”

  “当然尔等也不能滥用职权,限制他人出版个人文集和故事小说等。因为你们要做的乃是引导和审核天下文章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带著主观意见限制他人之权利。”

  “同时,凡是得以审核通过之书籍文集,在获得弘文馆出版版号之后,不管是由大明书局影印出售,还是由其他书商影印出售,皆需付其人书籍文集专属之利以资鼓励,使其有利养身,有财养德。”

  “毕竟写书人在为了理想而发光的同时,也是要吃饭的。咱们弘文馆别的保证给不了,这点义务还是要尽到的。

  “不能让那些辛辛苦苦写了好的书籍文章的人,在警醒和传播了好的文化之后,还要饿著肚子。”

  “这可就不符合本王的初衷,也不符合圣人大同世界的理念。毕竟本王可不想杜诗圣的悲剧再在我朝上演,本王要给这些有才学,但又不通科举之人,有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未来,让他们在大明的广厦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让他们露出俱欢颜的笑容。”

  ————

  求月票~~~今天临时又有事了…明天三更!我说的!

第289章 大明的特别之处

  听完了裕王爷的一席话,赵贞吉和李春芳更是茅塞顿开,整个都激动的抑制不住了。

  他俩万万没想到经过了裕王爷的这一番分解开导之后,原来以为仅仅只是一个枯燥无比的修书衙门,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可以掌握天下文宗之地。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以往的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呢?

  其实这也不是以往的古人蠢笨,也不是以为的古人脑袋僵化,而是因为时代发展的局限性。

  以前的生产力过于低下,使得知识文化的传播效率也变得极其低下,除了个别贵族和士绅家族之外,绝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书本长什么样。

  但是时代发展了大明这个时期,一切的变化就不同了。

  大明除了没有机械化的工业之外,但凡人力所能及的发明和创造也都到了极致。

  很多明朝发明的工具,即便是现代人看了也都是叹为观止。

  所以到了明代之后,不管是小说话本,还是戏曲文艺,也都到了巅峰时代,而之所以撑得起这样一个蓬勃的文明时代,还是因为大明的生产力比起前代强多少了。

  不管是造纸,还是印刷,亦或是读书的群体,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后世经常是说明朝穷,明朝苦,但是一个朝代能够在如此穷苦的状态里延续近三百年,肯定也有多其特别之处的。

  大明的首要特别之处之一就是对教育的投入。

  在大明朝时期,官府可以不修衙,但必须得建学堂。而且这些所修的公办学堂,还会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其官职名为教谕。

  而且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原来的历史走向之中,海瑞的官场起点就是福建南平县教谕。

  也正是在这小小的教谕任上,海瑞第一次彰显出了自己的非凡之能。

  海瑞主张读书人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份,不该对上官随便下跪,阿谀奉承,得有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

  所以在他任职南平教谕期间,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到了县学(中国古代秀才读书的学校)视察,其他学院先生们都跪在地上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先生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就这样海瑞特性独立的性格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至此之后,海瑞也渐渐的崭露头角,从一县教谕做到了一县知县,继而又升迁为户部主事。

  并在户部主事任上完成了留名青史的《治安疏》,以真实的魔法伤害,切切实实的破了嘉靖道君的防,让嘉靖道君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所以从这些历史之中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大明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确实也是历朝之最。

  以至于到了后来的满清,为了让普通老百姓没有反抗之力,据说还专门破坏和废止了很多的明代学堂,不再让普通汉人有机会获得读书机会,让他们世世代代的都变成一个个浑浑噩噩只知道吃饭睡觉,又被人麻木剥削的行尸走肉。

  可以说在教育这一块上,明朝的风气还是非常自由,不仅允许普通人开办书院,还允许读书人结社交友,但可惜的就是明朝的财税制度实在是垃圾至极,以至于朝廷根本就无力维持应有的国防力量。

  而那些得了大明好处的读书人们,大多数则是一个个自私至极,哪怕国家沦亡在即,他们依然是醉生梦死,以为不过就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正常历史轮回。

  反正对于朝廷所要求的税赋和责任,他们还是置若罔闻,只会哪里不爽喷哪里,从来没有任何的担当和道义可言。

  哪怕是明朝已经亡了,天下换了主人,他们还以为自己可以继续享受之前在大明朝享受的特权和优待,结果最后也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其中最著名之人就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

  顺治十八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以补常平仓亏空的漕粮,结果激起了苏州士人的愤慨。、

  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以悼念顺治帝驾崩为由,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

  但是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那个闹闹事,就可以让朝廷担心影响而不了了之的大明天下了。

  江苏巡抚朱国治当即就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

  而当时的满清朝廷也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加强对南方的实际统治。

  于是乎,又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并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最后又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又名江南抗税案。

  所以即便是晚明的文化再发达璀璨,但在这些读书人们缺少了对家国贡献的同理心时,他们的下场最后也会像在煤山上吊的崇祯皇帝一样,落得一个凄凄惨惨的悲剧收场。

  最后也只能在野蛮的屠刀之下,也得变成一串可叹可悲已经破碎的梦幻泡影。

首节 上一节 149/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