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177节
但随着这种限制的加强,堡宗之后的文官们也越来越喜欢跟皇帝争权力了。
所以到了中后期之后,虽说大明朝还是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但在很多方面,其实君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就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从宪宗成化皇帝开始,皇帝想立個太子,立个皇后,只要大臣们同仇敌忾的不同意,皇帝就算是想到发疯,他也不可能越过大臣们的意见,强行立储或册后。
所以,不管是宪宗皇帝的万阿姨,还是神宗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即便是她们深受帝王之爱,皇帝也想拼了命的将她们的地位抬为皇后之尊,以求可以做到生同衾,死同穴。
可是在文官的阻挠和制止之下,不管是万贵妃还是郑贵妃,她们都没能在最后被册立为后,与皇帝同葬一陵,只能孤单单的葬在一旁的妃陵之中。
由此可见,到了明朝的中晚期之后,皇帝君权其实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要不然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也不会那么的消极怠工,也不会那么的信赖太监,使用太监来监视天禧和敛财。
因为离开了这些太监们的忠心和帮助,皇帝就会像个瞎子一样任人摆布。
所以,越到中后期越容易出现权倾一时的大太监,而这也是一种皇权暗弱的悲哀表现。
若是皇帝连太监都不会用的话,先不说他能不能管理好天下,首先一点他连自己的权力都没法稳固,下面的人只会更加的阴奉阳违,让皇帝处于更加癫狂的无奈边缘。
所以,可怜的崇祯皇帝在努力了十八年后,不仅把自己努力死了,也把大明朝给努力没了,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悲哀。
他如果能及早的醒悟自己的权力架构是怎么回事的话,先不说大明朝还能不能苟延残喘的问题,至少在他手上是不会那么轻易崩的,说不定他还能躲开一个亡国之君的名声,把锅甩给下一代。
但可惜是崇祯小可爱太急躁又太自信了,一边刚强的要命,一边又穷的要死,为了支撑烂摊子,他又是加辽饷,又是裁撤公务员,又是换内阁,又是杀大将。
皇帝说一不二的权威,他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但是问题却没有得到一点的解决,却变的更加难以收拾。
可见,在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是多么的无力和悲哀。
名义上和实际上,他们确实是拥有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在现实之中,他们的权力却得不到最好的配合,只能靠着自己心机和手段,才能办好一些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情。
所以,在这种政治气氛之下,皇帝智商和能力但凡有点不在线,然后人又特别努力,就容易坏菜。
因此到了这种阶段,想要安安稳稳的将大明朝的社稷延续下去。
要么就学历史上隆庆皇帝将治国的事情全给交高拱和张居正这样的职业政客,让他们去为理想去奋斗。
要么就学天启皇帝整点自己的爱好,让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去折腾。虽然这种折腾也不得人心,但最起码能保证上下的政治体制不乱套。
所以在权力没有足够的配合之下,努力和勤政对于国家而言可能就是一种罪。
嘉靖皇帝欢欢喜喜的在御驾的导引之下,也终于来到了昌平皇陵之中。
到了皇陵之后,嘉靖皇帝亲自去祭拜了他的“偶像”成祖文皇帝,余下皇陵就差遣了礼部的官员代为祭拜。
在祭拜完了长陵之后,嘉靖皇帝也不疾不徐的来到了他那座在建的帝陵工地。
有明一代,在北京的皇帝,活着为自己修陵的也就三个,一个是成祖永乐皇帝,一个就是道君嘉靖皇帝,还有一个就是未来消极怠工的万历皇帝。
这三人的皇陵规模,也是整个昌平皇家陵园之中规模最大的三个。
所以,当嘉靖皇帝到了他的帝陵宫地之后,负责嘉靖皇帝帝陵建设的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立刻就迎了上来。
嘉靖皇帝看着工部尚书,又看着自己的万年吉地,他感慨道:“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
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听到嘉靖皇帝这话,瞬间就领悟到了嘉靖皇帝的圣心。
两人立刻就对着嘉靖皇帝回道:“陛下厚德,臣必竭心报之!”
接着两人就将一份仅次于长陵规模的帝陵设计图呈了上来。
嘉靖皇帝看着这么上道的两人,心情也是大好,对着郭勋和李时说道:“卿二人所呈,甚合朕意。就按照这个规制建吧。”
郭勋、李时二人当即又是一拜:“臣遵旨!”
然后嘉靖皇帝又随着他所带的两个神仙级道士陶仲文和蓝道行围着他这座在修的陵地转了一圈。
嘉靖皇帝看着帝陵附近的十八道岭,转身问道:“陶先生,蓝先生你们也看看朕这座万年吉地如何?”
陶仲文和蓝道行听到嘉靖皇帝问话,自然也不敢瞎说什么。
毕竟这可是帝陵重地,风水自然是没的说的。
陶仲文和蓝行看着远处的十八道岭,立刻赞道:“帝君这十八道岭乃是一座天然的靠山,宛如至尊之座,帝君选此地为万年所在,飞升之后亦必然是可统御万仙的混元大罗金仙之尊!”
嘉靖皇帝听到这话之后,心里也得意极了。
这座帝陵可是当年他亲自来选的,当时的他一眼就相中了十八道岭,认为此地为风水最佳之所在,所以嘉靖皇帝还下诏将十八道岭更名为“阳翠岭”。
由此可见,嘉靖皇帝对自己的身后事,也是极度的看重,一点都不比他修炼成仙的心轻。
而也就在嘉靖皇帝开开心心在昌平皇家陵园避暑郊游的时候,西苑火了!
——————————
求月票~~~
立个flag,明天努力三更!我说的!!!
希望诸位帝君做个见证,监督一下哈,别让我掉链子了。
第343章 心情好极了
“王爷出大事了!”
深夜时分,朱载坖早早的已经在知画小院歇下,也已经枕着司画宛如美玉一般的手臂,进入到了梦乡之中。
可就在这么静谧的时刻,孟冲的嗓门叫的就像是要被杀的肥猪一样,声音不仅尖利,而是还充满了控制。
朱载坖听到孟冲的尖叫声,也猛然惊醒,看着一旁同样惊醒的司画。
“去,先灯点上。”
朱载坖毫不客气的使唤着枕边人。
司画也不敢犹豫迟疑,起身就摸索着起来,到了绣榻之外,也不顾春光外泄的娇羞,很快的就将卧室外的烛火点亮了。
朱载坖此刻也坐直了身子,司画也连忙过来将朱载坖的外衣取了过来,给朱载坖披上。
朱载坖看着身上仅有寸缕的司画,脸色也温柔道:“你先休息吧,我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司画乖巧的嗯了一声,然后就拉了一下绣榻上的丝绸凉衾遮住了身上的春光。
朱载坖看了一眼司画的动作,也笑道:“怕什么?屋子就你我两人。就算你遮着,本王也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
司画听到朱载坖这么一说,俏脸顿时也红了起来,尤其是再被外面烛火一映,更是美煞人也。
不过此刻也不是朱载坖欣赏司画美貌的时候,他将身上的外衣随意的一拉,在腰间掖了一下,然后就走出了房屋。
此刻孟冲正一脸焦急的站在的司画小院的门口,他看到朱载坖从屋子里出来,也连忙迎了过来。
孟冲焦急道:“王爷出大事了!”
看着孟冲此刻的神情,以及他此刻惊慌的声音,朱载坖隐约间好像在什么见过一次,但此刻却记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时候。
朱载坖道:“出了何事?”
孟冲指着西苑的方向,声音还带着几分惊吓,“王爷你看那边。”
朱载坖转身看着孟冲指着的西苑方向。
这一转头不打紧,一转头也把朱载坖给吓了一跳。
只见西苑方向火光冲天,整个半天都被这红色的火光给照亮了。
朱载坖不由深吸了一口凉气,“这这是怎么了?”
孟冲焦急道:“看样是西苑走水了。”
朱载坖看着冲天的火光,他努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慌不要慌,走水而已,陛下呢?”
朱载坖最后猛地抬头问了孟冲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孟冲被朱载坖这一问,也愣住了片刻,然后也不用松了口气的回道:“老天保佑呀,帝君去昌平皇陵了。”
朱载坖听到孟冲这么一说,脑子顿时也冷静灵活了起来。
道长去昌平了,那么这火再大,也烧不着道长了。
所以,朱载坖也冷静道:“立刻派人去昌平找陛下报信,还有西苑那边也要派人看紧,这个时候谁敢私自离开西苑,就地拿下!本王一定要赶在陛下回来之前,将西苑大火扑灭,并将任何有嫌疑之人都控制起来,等候陛下发落。”
朱载坖的命令一下,孟冲也连忙应了一声是,但接着孟冲也道:“王爷,咱们没权调兵呀。”
听到孟冲这话之后,朱载坖也不由态度一冷,“事急从权,你直接去四卫营,那边的人几乎也都认识你,本王不信他们现在连本王的命令都不认了。”
感受着朱载坖陡然冰冷下来的态度,他顿时也想起了几年前那个在京郊带领数万将士浴血拼杀的“朱三”大帅了。
孟冲不敢再有任何的迟疑和犹豫,哪怕朱载坖这道命令会惹来无尽的麻烦,但这個时候的孟冲也不怕了。
因为他知道这就是王爷的气魄!
平时的时候,王爷是可以什么都不在乎,甚至什么都好说,但在关键时刻谁敢跟他掉链子,那么下场必须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孟冲也没有再犹豫什么,匆匆就去了御马监,找到了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和掌管四卫营的提督太监,将朱载坖的命令传达给了他们。
这些人他们当年也都是跟着朱载坖一起冲杀在京郊的手下,虽然,在嘉靖皇帝的操作之下,朱载坖在京郊的一切痕迹都被抹杀了,并用了一个“朱三”的身份金蝉脱壳。
但是这些人都知道那位铁血无敌的少年冠军侯就是裕王爷。
所以当朱载坖的命令传到之后,然后他们立刻就以禁军的身份封锁西苑各个宫门出口,不让西苑之内任何一个人趁乱而走。
同时这些人也肩负起保护现场的责任,也不让任何人再去靠近已经燃烧起来的宫殿。
严世蕃东楼别院。
严世蕃看着西苑方向的大火,他的心情舒畅极了。
“哈哈哈,有了这场大火,谁还能阻止皇帝修宫观?”
严世蕃的心情好极了,好像这场大火就是像是天赐给他的福气一样,一下子就把他所有的计划和想法都变成了现实。
与此同时,内阁的诸位阁老也都纷纷在各自管家的紧急招呼下,从睡梦之中醒来。
严嵩猛然猛然从床上坐起,他身边两个充当枕头和脚垫的丫鬟也轻轻的挪动着身体,让严嵩可以更加的没有障碍的起身。
这时候严嵩的老管家也掌着灯进到了严嵩的卧室里面,老管家道:“阁老,西苑走水了。”
严嵩转过头看着这位跟了自己很多年的老管家,他的眼中精光一闪,声音略带嘶哑的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老管家道:“就在刚刚,突然一道冲天火光就从西苑方向乍起,看样子火势还不小。”
严嵩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庆幸的说道:“万幸陛下不在西苑,真是祖宗保佑呀!”
接着严嵩又对着老管家道:“扶我起来更衣,然后去通知徐阶,吕本他们过来。我等要立刻商议出来一个对策,为陛下分忧。”
老管家搀扶起严嵩起身,“我已经派人叫他们了,刚刚还有下人过来传信说御马监的人马也动了起来,他们也朝着西苑过去了,应该是去救火。”
上一篇: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下一篇:让你逃命,你却成了二战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