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132节

  “云长也率兵支援江夏了?”

  曹操看着舆图上弋阳三关,说道:“此战非文远之过,刘备、云长二人皆至大别山。今之战事,除非孤亲率大军南下,方能取胜。”

  沉吟少许,曹操问道:“襄阳那边,刘表有何举动?”

  “有!”

  荀攸将蔡瑁的书信交给曹操,说道:“刘表已命荆扬二州兵马备战,刘备、关羽屯江夏,抗张辽兵锋;刘琦、霍峻驻江北,御江淮重兵;其命荆州四郡太守率兵马入汉水集结襄阳,共有七万大军云集。”

  说着,荀攸用手在舆图上比画,说道:“襄阳兵马七万,夏口兵力万余人,江北兵马二万余众。今刘表已集结十万大军,呈兵江汉,利用舟舸,虽有千里,但驰援便捷。”

  “且江左兵马仍在集结,据孙贲等人所说江东户籍人数,江左至少可出四万之众。荆州户籍众多,刘表或可再征发两三万之众。届时荆扬兵力可至十五万之众,不同小觑。”

  “十五万可战之兵?”

  即便可以调动二十万大军的曹操亦是被这刘表可动用的兵马,吓得倒吸了口凉气。他调动十万大军,征发民夫至少要有二到三十万之多。而这刘表似乎能轻而易举地动用十万大军。

  曹操不禁失笑,说道:“孤举兵四万,而这刘表径直调动十万大军备战。看来孤之威名已扬播吴楚!”

  郭嘉点评说道:“荆州看似兵马众多,然缺乏征战,若到郊野作战,必不如我军,且襄阳城内有我军内应。刘表可用之人,不过刘备、霍峻、关羽等寥寥数将。”

  “明公,东海昌豨又反了!”荀攸拆开徐州来的战报,说道。

  “昌豨又反?”

  曹操看了眼书信,愤而将书信扔了,咒骂道:“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无不念孤之恩。唯昌豨反复无常,叛而又降,降而复反,非是人子也!”

  郭嘉指着舆图,说道:“明公,夏侯督军难克霍峻,不如让其率兵马回师平叛。今徐州泰山亦有叛乱贼寇,吕泰山当也需回兵平乱。”

  “回师?”

  “报!幽州广阳郡军情。”

  就在曹操犹豫之际,斥候背负旗帜闯入议堂,即便是许褚都未阻拦。

  “启禀司空,袁熙、袁尚联合蹋顿,率乌桓数万胡骑,入寇广阳,百姓多被劫掠。”

  少顷,又一名斥候入内,喊道:“启禀司空,涿郡军情,乌桓入塞,劫掠百姓。”

  “报!乌桓破居庸关,入塞劫掠上谷。”

  “报!冀州中山国军情,辽西乌桓单于楼班入寇抄掠北平、蒲阴、阳城等县。”

  “报!河间国军情,易县、文安、高阳等县遭右北平乌桓单于能臣入境劫掠。”

  短短半个二刻时辰内,幽冀五郡陆续传来乌桓骑兵进犯的消息。

  曹操的脸已经冷了下来,在墙上也挂上了幽州边境图。

  “明公,乌桓三部兼二袁兵力约在四万之众,皆是骑卒。二袁帐下幽州人士不少,熟知边塞地利。绕过边境关隘,劫掠幽冀边塞郡县。”

  被曹操喊来的牵招根据他所已知的情报,又从那些斥候口中得到消息,向曹操汇报军情。

  “四万骑卒劫掠幽冀?”

  闻言,曹操顿感肉疼,他虽不是那种爱民之人,但他也知人口之重要。二袁出塞已裹挟走不少百姓,今入寇河北,不知又要裹挟走多少百姓。此时的他十分庆幸自己没有南下,若是大军南下,不知河北局势将会糜烂成什么样。

  牵招低垂眼眸,拱手说道:“乌桓盘踞辽西,毗邻幽冀,自从乱世以来,时常作乱不平。袁绍降服河北,又赐单于号,嫁宗女为妻,乌桓方才顺服。今若不平乌桓,则河北难安。”

  “果如子经所言啊!”

  出乎还牵招的预料,曹操背了自己判断失误的锅。

  曹操双手扶住腰带,沉声说道:“命曹仁、曹洪、徐晃、李典等部开拔向北,驱除入寇乌桓,尽快平息幽燕战火。”

  “诺!”

  接着,曹操又吩咐说道:“张辽征讨江夏诸县有功,加封其为都亭侯,急调北上。命夏侯渊、于禁回师征讨昌豨,孙观、臧霸、尹礼等将各回郡县,张郃率军北上。”

  “明公,张郃、张辽二将远在江淮,兵至冀州,乌桓兵马已退!”荀攸提醒道。

  曹操目光紧盯着辽西上,冷冷说道:“二袁不死,孤心难安。今先征辽西,再灭吴楚。文远、儁乂善骑卒之将,欲讨塞外强敌,非文远不可。”

  郭嘉微微颔首,说道:“刘表身患重病,不日将死。刘琮、刘琦二子相争,明公可待彼时南下。”

  顿了顿,郭嘉又提醒道:“昌豨素与刘备亲密,今时反叛,我军北上,恐刘备将救昌豨。明公可让孙观、臧霸等将把守要冲,敌救则击之。”

  “可!”

  曹操看着江淮舆图,感慨说道:“刘表虽迟暮,而爪牙尤在,且待其死后而取吴楚。”

  ps:最近小说内容如何?

  晚上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186章 下乡言耕作

  

  建安十一年,七月。

  乌桓举兵入犯边境,又因南部战事缺少进展。曹操放弃讨伐吴楚的念头,命张辽、张郃二将火速北上。

  双方各自动用数万大军,虽没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但却让曹操清楚认识到吴楚合一,足以与北方抗衡的恐怖军事力量。

  身处重病中的刘表通过逼退曹操,告诉吴楚军吏百姓,作为吴楚霸主的他依旧有能力保护他们,大大地涨了波士气。

  那些向刘琦、刘备归降的江左士人,似乎也认识到取代孙氏家族统治之二刘,比孙氏家族更加强大,也更加的具备合法性,也进而逐渐归心,认真地为二刘效力。

  对于刘备、霍峻而言,这场存在数月的军事冲突,可以看成仿真的军事演习。磨砺了那些军士,也探了探曹军真实实力。

  总体而言,老兵经过二年多的作战,已是悍勇之精锐。那些征战一年左右的军士,亦可用之。入伍不久的军士,除了在舟舸上,上了地几乎无法与曹军较量。

  在夏侯渊撤兵之后,甘宁、魏延、吕蒙三将回丹阳复命。霍峻解散三千军士回乡,保留了七千军士。二千军士驻守江北诸城,五千军士分由高翔、徐盛、俞韶统率,坐镇濡须口,防止夏侯渊玩了招回马枪。

  霍峻在濡须口逗留了几日,确保敌寇退兵,又因步练师即将临盆的缘故,方才赶回郡治皖城。回到皖城,见了富态的步练师,让她放了心,陪伴了一两日。

  霍峻与郡吏视察皖城周围的农业状况,不同于刚移治到皖城荒废的状态,经过二年的开垦,田野阡陌纵横,田间百姓劳作,颇是生机勃勃之景。

  毕竟皖城从建安五年(公元200)被孙权放弃从而荒废,再到建安九年被霍峻重新启用,时间上仅过了四年。良田虽被荒废,但不同于从零开始。在原有的百姓生活的基础上,花费功夫整治房屋,又重开荒废的田亩,皖城渐渐有了生机,初有两三分太平年间的模样。

  田野间,暑气已是消退,时将入秋季。

  老农头戴斗笠,感受着空气中的凉爽,擦了擦头上的汗液。夏收已过,他正在种植芜菁。抬头看了眼玩闹的孙子,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浮现出笑容。

  他们家是军户,早年在鄱阳湖讨生活,被那彭虎裹挟。在被郡守率军击败后,他的儿子从了军,他们也被迁到这生活。府君仁德,因儿子从军,家中被免了赋税,又分了百亩的土地,便生活于此。

  初到这里的口粮拮据,除了城里的救济,他们挖野草,又去河水里捞鱼虾,一家人艰辛的活了下来。有赖于火耕水耨,他们较为轻松地得到了夏收的口粮。虽粮草不多,但通过后续的忙活,得以渡过秋冬。

  今岁早春,儿子在家,帮衬了些许时日。因军中有战事又走了,但所幸战事没有波及皖城,夏季丰收,家中又有存粮。当下就希望他的儿子能平安归来。

  “阿奴!”

  见到玩闹的几个小孩似乎惊扰城中官吏,老农连忙小跑上去,向贵人行礼求饶。

  “贵人若有冲撞,还望见谅。”

  说着,老汉就要抽自家的孙子,口中骂骂咧咧,说道:“让你安分点,就不听……”

  “不必了!”

  霍峻伸手阻止,说道:“小儿玩闹而已,并无惊扰我等,不必动怒。”

  孙子被吓坏了,在那哭着不停。老汉却在那点着头,哈着腰,笑道:“府君仁厚,老汉替孙儿致歉。”

  “无事!”

  霍峻神情温和,摸了摸瘦弱孩童,问道:“前些日战事可有耽搁夏收?”

  老农见霍峻和蔼,心中放了下来,又见身侧官吏并无怒目之人,如实笑道:“幸得府君庇护,战事并未波及我等。今岁稻田耕种又是丰收,我等今岁口粮有了着落。若积几年,家中也可攒点积蓄。”

  古代农业社会,其积蓄年收非按月算,而是根据作物丰收的年算。经常是三岁之耕,可积一年之粮。而这一年的口粮,并不代表可以拿来花,而是为了预备今后的灾年。以免干旱、洪涝,导致作物减产,家中无粮。

  霍峻走到老农的田畔,叉着腰眺望田亩,问道:“田亩算是肥沃,今岁夏收共收多少石粮?”

  老农见霍峻有心询问,认真答道:“启禀府君,某家中有我与老妇及儿媳三人,老农能耕种九大亩,老妇及儿媳合耕十二大亩。今岁得稻米七十余石,舍弃耕种之稻种,亦有六十多石。”

  汉代大亩与小亩有差,大体是1大亩等于2.4小亩。在南方火耕水耨方便,常常是成年男子可耕种九——十亩。一大亩的稻米播种量约在两斗半,水田产量有分高低,基本在2.5石到4石,皖城的土地肥沃,又有水渠灌溉,大体亩产在3.3石左右。

  每人月食用一石半,这一家子三人加孙子,至少每月需要四石半,即年食54石。一年积蓄下来,扣除每年的播种量,及为来年预留的播种量,实际上一家子存不下多少粮食。

  当然夏收之后,秋季时节各家又都会种植点其余农作物,如芜菁,小蒜,胡葱,或是入河水扑鱼,捡拾河蚌为补充。

  这就是汉代的江南家庭,依靠火耕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总体上因为地广人稀少,又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重要的耕牛,江南总体上不算富裕,亦不算贫寒。

  心中盘算了一遍,霍峻感叹说道:“若有壮丁于春夏在家,不伤农时,家中亦可多些积蓄。”

  老农摸着孙子的脑袋,说道:“府君已是仁德,征兵不收赋税,我等劳作数年,亦能有所得。”

  战乱之下,军户不征赋税,田亩按正常分配,家人得有所食,似乎已是幸运。但若疾病来袭,或是遭遇灾害,又是两说。

  霍峻叹了口气,领着郡吏而走,说道:“治下百姓火耕水耨仅能裹腹而食,难称为富裕。昔迁徙皖城之难,故让百姓以火耕水耨耕作,今困难之时渡过,需让百姓学以耕作技艺,多增亩产。”

  当下的汉代江南耕作技术,仅有一年一丰收,既无麦稻轮作制,又无一年两熟的耕作技巧。

  一年两熟的水稻是江南经济腾飞的基础,在宋之前南方大部分水稻皆是一年一熟,其水稻的品种不同。从宋代开始江南才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搭配稻麦轮作制度,南方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相比于仍是两年三熟的北方,南方几乎碾压了北方。

  来到三国后,霍峻才逐渐了解南方耕作的方式与现代完全不同。历史书上提及的人口南下迁徙,根本不是江南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真正让江南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在于远超北方的作物产量,足够养活更多百姓,养得起更多闲人。

  那问题来了,霍峻对水稻的进化史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一年两熟的水稻如何出现的。但幸运的是他还知道可以尝试麦稻轮作,夏收完水稻,让百姓种植冬小麦,以为轮作,增加亩产。

  司马芝点了点头,说道:“府君,耕作技艺,芝常带人下乡劝农。今若精耕细作,还缺耕牛。缺乏耕牛,人需负犁具而行。”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耕牛缺乏,峻已向荆楚求购。峻观农事已久,窃以为可让百姓于稻田丰收之后,令百姓种宿麦越年。一年二熟,百姓可得丰饶。”

  “种植宿麦?”

  司马芝若有所思,说道:“中原之人种以豆、粟,秋冬种宿麦,越明年则收,二岁三收。今江南若种植宿麦,则春种水稻,秋种宿麦,即一岁两收。”

  说着,司马芝眼睛一亮,说道:“若是能成,则田野亩收将增数成!”

  上本书的耕作方式有重大问题,我写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我重新仔细研究了我国农作物变迁史,方有这章节

  (本章完)

第187章 宿麦与临盆

  

  宿麦即冬小麦,其种植起于战国,在西汉成为官方力荐的救灾作物。昔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发大水,汉武帝派遣谒者劝种宿麦。从那时起,在关东地区冬小麦与粟逐渐成为北方的主食。

  实际上两汉以来关东士族、豪强能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东汉的核心话语集团,与武帝时下诏关东种植宿麦有极大的关系。

首节 上一节 132/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偷写日记,嬴政搞出了仙秦帝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