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大司马

季汉大司马 第596节

  与此同时,霍峻为了建设关西边防,让司马芝负责营造新都,自己率文武翻越山岭至高奴(今延安)。

  深冬时节,陕北高原的风格外的凛冽,配合着冷气,让常年生活在南方的霍峻,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裹紧身上大氅,霍峻驻步眺望废弃的高奴城邑,蹙眉深思。

  邓芝摊开陈旧的上郡舆图,说道:“相国,关西北部山脉纵横,河套被鲜卑占据,欲为关中建屏障,当以横山为界,恢复上郡诸县。”

  草原出现强盛的游牧民族时,以关中为京畿的王朝,会在北部建设三条防线,以为屏障与出击之用。

  从北往南依次为阴山、横山、陕北三条防线,在汉唐北驱游牧民族之前,最多只有横山、陕北二线,故常常会被匈奴、突厥杀入关中。

  今南汉所接手关西的疆域,因南匈奴、鲜卑、东羌之故,仅有陕北部分防线,横山已是沦陷,河套更是被鲜卑盘踞。

  为了防备关中安全,更为日后收复河套,霍峻必须为南汉整理出一套契合实际的军事制度,以及边防体系。

  “欲复关北旧土,恐怕不易!”

  赵昂摇了摇头,说道:“关北崇山峻岭,匈奴、羌胡盘踞其中。今欲恢复疆域,则势必要与诸胡交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渊与赫连勃勃皆为南匈奴人,刘渊趁西晋内乱,建立了匈奴汉政权;赫连勃勃借助鲜卑、匈奴之力,建立了胡夏朝。

  二国之所以能建立,除了领袖的能力出众外,更是因南匈奴从南迁起,常年生活在陕北、横山附近,拥有广泛的统治基础。

  至于宋夏对峙时期,在陕北出现的横山羌,其早可以追溯到东羌。

  东羌名词概念,乃东汉王朝为与陇右西羌进行划分,将东迁到陕北的羌人称为东羌。

  相较西羌,东迁的羌人汉化程度较高,且以农业为主,因生活在陕北地区,各部之间被山脉所隔开,形成不同的族群,在历史上未形成统一政权。

  故南汉欲建立边防体系,恢复陕北、横山二条防线,必须考虑如何对待南匈奴与东羌。

  这种对待不仅是包括军事层面,更有政治层面,南汉不能将匈奴、羌人二胡推到鲜卑那边。

  邓芝沉吟少许,说道:“匈奴与汉关系甚密,诸族以刘为姓,不如划分五部,效仿中汉之策,以为庇护边疆之用。关北之诸羌不如且征且剿,编户齐民,纳入我汉治之下。”

  闻言,霍峻用鞭遥指陕北高原,问道:“关北山岭纵横,河沟遍布,试问羌人欲为乱,我汉能制否?”

  “且中汉以匈奴护边,待鲜卑兴盛,匈奴不能御,唯有依仗汉兵。今匈奴之卒羸弱,不及鲜卑胡骑,更不及我国精锐,令匈奴人护边,恐空费钱粮。”

  东羌如果好解决,怕也活不到宋夏时期了。东羌借助黄土高原封闭的地形,避免许多战乱。南汉想清剿东羌,可以参考下胡宗南。

  用匈奴人守边,霍峻仅能用痴人说梦来形容这一计划,如果匈奴人有守住家园的能力,不至于被鲜卑打得南逃。

  须知南匈奴早期驻地在河套地区,而后迁王庭到美稷县。及鲜卑崛起,南匈奴被迫南迁,最终到西河、上郡、太原一带定居,仰仗东汉王朝的帮助,偶尔还会反叛东汉。

  说话间,霍峻意味深长,说道:“灭胡御边,需用天兵,胡人杂兵难为精锐。”

  被霍峻训了一番话,邓芝放弃了自己用羌胡御边的设想,请问道:“如东羌不能铲除,匈奴人不足以用之,今当以何策御边?”

  霍峻整理脑中思绪,说道:“昔中汉灭北匈奴,以汉骑为主,胡骑为仆。我汉不如效仿中汉之策,将羌、匈二部化为仆从兵,主以汉兵为军。”

  东汉虽开启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序幕,但不代表东汉在内迁少数民族上没有可取之处。

  在霍峻眼中,东汉在解决游牧民族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甚至其成功的经验,一度被唐朝所沿用,即汉主胡仆的军制。

  东汉灭北匈奴的一系列战役中,因东汉主要使用募兵制,故总兵力兵力不如西汉多。为了凑出可以北击的士兵,东汉从南匈奴中抽调骑卒,作为汉军的仆从军。

  从结果来看,东汉不仅灭亡了北匈奴,且动员军队付出的成本比西汉小。东汉为此还患上严重的依赖症,征羌人打羌人,征匈奴打乌桓,最终导致少数民族不堪受压迫,纷纷起兵反叛。

  有东汉的成功经验,唐朝吸取东汉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得以开创出独特的城旁制,以及世袭都督州。唐朝之所以能征战那么远,依靠的是羁縻都督州,不断征发胡兵作为仆从军。

  今霍峻手上的牌不多,他必须尽可能将羌、匈最大程度利用起来,建立起能保卫长安的边防体系。甚至通过发展边防军事体系,组建起出一支能北击鲜卑的军队。

  “伟章粗记下!”

  山丘上,霍峻负手踱步,说道:“南匈奴有数万户,昔曹操分五部迁守边疆,出兵服役。时至今日,南匈奴多增,离石以东,汾水以北,大河左右,多为匈奴胡众。”

  “今为大事计,匈奴五部仍需分之。以中汉为故事,将匈奴分八部,择贵人出任首领,改汉姓,送质子,世代承袭,拜为道都尉,听命于郡都督。”

  “东羌部众离散,遣使招降首领,以三千户为一道,由各部推选道都尉,道都尉之下者为部校尉,皆世代承袭,而后送呈户册、舆图,修筑城郭,改汉姓,送质子。”

  “边郡效邵武郡之旧制,恢复北地、上、西河、安定四郡,以千户为军府,五千户为军镇,于河谷险要屯耕,以为控遏诸胡。东羌、匈奴二胡,不出赋税,从军服役,听候郡都督统率。”

  让羌胡汉化,除了改风易俗外,还可以用利益捆绑。大汉作为背书,让首领世袭部众,以保证他们家族权利传承,以换取他们对大汉的效忠。

  东汉治理南匈奴手段略糙了些,企图控制匈奴单于,让南匈奴听命朝廷。早中期,因单于被东汉控制,部众颇是听话;但到了中后期,南匈奴中层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无法继续效忠东汉。

  吸取东汉教训,霍峻选择以深入手段控制南匈奴,将部落拆得稀碎,以部、道为单位,各层首领世代承袭。

  至于迁民复边,则是因陕北地区地形错综复杂,河谷众多,仅用胡兵控卫边境,不足以防备。且为了控制诸胡,必须在边郡保持武力威慑。

  府镇制的话,则是从早些年的卫所制改进而来的新制,昔邵武郡治蛮夷,为了确保武力威慑,霍峻以所为基层单位,卫为上层单位,军农一体,帮助大汉迅速稳固住荆西南。

  (本章完)

第741章 北击鲜卑

  借助卫所之名,霍峻在邵武郡推行军屯制。经长时间的发展,邵武郡内纵有蛮夷反叛,但很快便能解决,无需从他郡调兵。且在良吏的治理下,通过世袭分封的政策,南汉在郡中设立了道。

  军屯制在邵武郡的成功,让霍峻有了在边郡继续推行军屯制的念头。

  在霍峻思考多日,决定将名不副实的‘卫所’更名为更符合实际的‘府镇’。

  府镇制下,北迁的军人及家眷会得到足额的田亩,不再是一户出一兵,而是三户出一兵。三户免田租户税,供养一兵,闲时操练,忙时农耕。

  边郡则有府镇兵千余人为主力,道部中羌胡为仆从军。为了确保边郡兵马的精锐,郡都督具有吸纳部道精锐入府镇的权利。

  边郡人口稀少,其兵马数目不足,故还有从内地抽调锐士戍边,与府镇兵一同守备边镇。

  至于如何恢复西河、上、安定、北地四郡,其可将曹魏内迁的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外迁,并将关中的新平郡北迁,恢复上郡建制。除了原有居民外迁外,则会各迁五千户军士入四郡。

  今霍峻、邓芝、赵昂一行人北上延安,则是重点考察高奴能否作为上郡的郡治。

  赵昂速记霍峻所说的话,并问道:“相国,今高奴为入关之要害,今城郭虽废,不知可为郡治否?”

  霍峻观察高奴旧城的山水形势,说道:“四周诸山环绕,洧水穿城而过,其势东注大河,与河东相通,军粮可走漕运,且能与横山诸胡联络。”

  “高奴可为上郡治所,并可将军镇设置于此,并在雕阴设军府。上郡以北之肤施可为道治,将郡中羌胡合三千户置于肤施。”

  在两汉时期,第二道的横山防线,其中部地区以肤施、独乐为防线。

  今南汉无法顾及太远,唯在肤施设道,作为北疆第一条防线,由上郡治高奴作为第二道防线,守备入关要冲。

  不仅是上郡郡治充当第二道防线,西河、安定、北地三郡回迁后的郡治,亦是第二道防线,即汉唐时期的第三道防线。

  邓芝沉吟几许,说道:“相国,旧北地郡在高平川(今银川市),而今北地郡在泥水上下,复有泥阳、弋居、方渠诸县,不能覆及高平川。”

  “高平川者,为关中入凉州之要道。芝恐胡虏讨击,南征安定,北及武威,断绝凉道。如胡虏断道,渐而迁之,日夜为寇,则河西无宁日。相国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归属雍州治,募军徙民,渐以实边。”

  “如能于高平川立足,日后北击鲜卑,则可发凉、陇军士,从顺黄河而进,与并冀之士东西夹取朔方诸郡,恢复两汉之故土。”

  银川平原为西套,其为鲜卑南下的咽喉要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方便大规模驻军。

  且与朔方诸郡所在的前套平原有不小距离,位于黄河几字形的前半段,如能控制银川平原,即能与并州遥相呼应,东西夹击盘踞在河套的鲜卑。

  历史上,唐灭盘踞在河套的东突厥,基本是沿着黄河几字形进军,李道宗则从银川平原出征,接受从李靖的统率。

  邓芝虽为楚人,本不了解鲜卑与河套,但他却奉命出使过鲜卑,留在轲比能身边的那些日子,让邓芝很好了解河套。

  今见霍峻未对高平川有布置,特别建议在高平川置新郡,并由陇右负责具体事宜。

  霍峻微微皱眉,说道:“高平川肥沃,宜为垦耕之所,如能在此治民屯兵,则能遏鲜卑咽喉。但孤闻其间有鲜卑、匈奴、羌人盘踞,汉民稀少,恢复旧制,何其难也!”

  邓芝整理思绪,说道:“高平川虽形势复杂,但芝却颇知细情。匈奴人强劲,鲜卑次之,羌人羸弱。今往高平川,当诱以恩信,世袭封之,令诸夷来服。”

  “如有不顺,募诸族勇士,发兵擒杀首恶,立有威信,整修城郭。时高平川出盐,土地肥沃,得盐、粮之利,则诸夷尽降,与汉同进退。”

  霍峻甚是欣赏,笑道:“伯苗计划缜密,欲复高平川旧土,非伯苗不能为。孤欲表君为灵武太守,不知愿否?”

  “芝愿受此任!”

  霍峻吩咐左右,说道:“向陛下表奏,于高平川置灵武郡,由邓芝出任太守,加封鹰扬将军,统军政事务。”

  说着,霍峻问道:“今需率军赴任?”

  邓芝犹豫片刻,说道:“灵武情形复杂,如大军赶赴恐生变故,更会令轲比能戒备。今芝率数十骑就任足以,如有所需兵士,劳安定、北地二郡征发兵马相助。”

  “善!”

  霍峻颇是大方,笑道:“既然如此,伯苗再加半州都尉,可调安定、北地二郡兵马。”

  “多谢相国!”

  邓芝拱手而拜,感激说道。

  见诸事已毕,霍峻伸了伸腰板,望着西斜的太阳,笑道:“边事已毕,新都在建,孤可享安乐矣!”

  邓芝笑了笑,说道:“鲜卑未平,恐相国难得安乐!”

  霍峻捶着发酸的腰板,笑道:“孤将五旬有四,且精力日渐衰微。而今鲜卑强盛,难以骤平。往后关北边事,当有劳诸位操心。”

  自从今年开始,霍峻突然感觉自己衰老挺多,精力不及往日充沛。

  而以今南汉形势来看,经历了汉末乱战,以及汉魏争鼎之事,天下凋敝,人口单薄,百废待兴,根本经不起远征折腾。故在霍峻看来,如无突发事件,他怕是等不到北伐鲜卑了。

  邓芝说道:“相国仅五旬有余,何能言老。莫不见马援、廉颇二君,年至七旬,尚能领军远征。”

  “相国争雄中原,武功第一,然如能北驱鲜卑,则万世无人能及相国武功!”

  霍峻心中略有意动,笑道:“今后之事,今后再说。鲜卑强盛非一日可平,徐徐图之,方为上道。”

  话是这么说,霍峻却已是上心,叮嘱说道:“孤闻轲比能常习汉法,多与华人友善。伯苗与鲜卑多有互通,看能否探听至轲比能消息。”

  如果鲜卑在漠北,霍峻说不准直接放弃北征鲜卑的念头,但是轲比能的王庭在漠南,情况则就不一样了。

  漠南与漠北,从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但内部却有天壤之别。

  漠南的大体范围在河套平原、阴山丘陵、河西走廊,以及燕山北部的锡林郭勒草原等地。

  漠北位于杭爱山以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西。

  相较漠北高原,漠南因临近汉境,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不远。巅峰时期的王朝,常能控制漠南,远征漠北。

  两汉为何需要休养生息数十年,才敢挥兵北击匈奴,非因二汉武力不够,而是远征漠北的成本极高。

  因为戈壁之故,缺乏河流漕运,中原王朝需要出动大批牛马,以及押运物资的民夫,才能确保将士们的用度。

  不仅粮草消耗大,还有因匈奴王庭设在漠北,在茫茫戈壁上,寻找几万人的王庭何其困难。东汉之所以能精准定位北匈奴的王庭,多亏南匈奴的带队。

  如王庭在漠南则就不同了,南汉如欲出征,沿着黄河进发便可,根本不会因寻找王庭而头疼。

  唐初时期,唐朝为何能在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在早期灭了东突厥?

  则因东突厥王庭在漠南,利于唐军寻找,且距离汉地近,粮草消耗不大。

  今鲜卑王庭在漠南,如果轲比能给机会,南汉抓住战机,或能一举灭了鲜卑,收复阴山、河套。

首节 上一节 596/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偷写日记,嬴政搞出了仙秦帝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