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南北朝 第266节
军队作战,后勤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武川被袭击,白道城也不知能不能守住,从战略上这次出征已经失败了。
所以李崇现在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将军队尽可能的带回平城。
李崇知道,自己手上的这支军队,是朝廷在整个河东地区能够动用的所有军队了。
如果类比一下,李崇手上的军队,大概等同于八王之乱最后阶段,东海王司马越手上的那支西晋最后的禁军了。
东海王司马越死后,这支西晋最后的精锐中央军葬送。
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各地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了。
如果这支军队葬送在自己手里,那李崇真的要成北魏的亡国罪人了。
李崇自然不要做司马越背负千古骂名,什么六镇之乱他已经不在乎了,现在他唯一的目标,就是将手里的这支军队完完整整的带回去。
安丰王元延明,广陵王元恭,也都支持李崇的想法。
他们是北魏宗室,当然更要为北魏国祚负责。
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六镇彻底糜烂,那大军还可以退守平城,就当然是防备柔然入寇好了。
但是撤退也有撤退的打法。
这就是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
李崇经验丰富,如果现在就带兵逃向白道,那只要占据武川的卫可孤带兵追击,那官军就是全军大溃的结局。
退也有退的打法。
李崇召集众将,在军帐进行军议。
但是这一次李崇讨论的不是撤退问题,而是在五原设立防线,阻挡破六韩拔陵卷土再来的军队。
李崇看著众将士说道:
“破六韩拔陵大军虽然被我军击败,但是贼王逃遁,后方还有大量的叛军,如果我们现在就逃跑,那就会被贼军两面包夹,我军危矣。”
“虽然要退,守住五原再退。”
李崇讲的道理,只要是经历过战场的将领都明白,但是大家互相看了看,到底让谁留在五原?
这时候,武川军主侯莫陈顺叉手说道:
“末将愿意守五原!”
看到侯莫陈顺自告奋勇,李崇大喜,立刻说道:
“掌书记何在!拿本将军的军籍白册来!”
朝廷中有很多的帐簿,其中记录人口的事黄册,军府用来登记所征辟将领的事白册。
苏泽的军府也有这么一本白册,这是李崇要给侯莫陈顺授官了。
但是众将一点都不羡慕侯莫陈顺,留守五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就算是授官又如何啊?
大魏的官职,难道还能带到地府里去?
李崇当场任命侯莫陈顺为越骑参军,又给他拨付了四千人,加上他自己带来的几百人,再从俘虏中挑选两千人,凑出一支军队留守五原。
等到一切都安排好了之后,李崇派出去的斥候又回报,自己留在白道城戍守的儿子李神轨还在坚守,白道城还在官军手里,李崇这才松了一口气。
白道两端,六镇这端的武川镇已经陷落,如果恒州那边的白道城也被攻克,那自己才真是归路断绝。
李崇还是不紧不慢的带著军队向后撤退,甚至为了撤退中减少粮草消耗,他连抓来的六镇降卒全部都释放了。
离别之际,侯莫陈顺对著二弟侯莫陈崇说道:
“阿冲,弟弟妹妹都交给你了。”
侯莫陈崇小脸上满是坚毅的点了点头。
但是其他几个弟弟就哭得不行,侯莫陈顺的三弟抱著他的腿哭道:
“营中都说阿兄留在五原就是送死,阿兄为什么要主动请战啊!”
侯莫陈顺抱起幼弟,叹息说道:
“我们六镇这种出身,不拼死又怎么能出头呢?”
“我已经提前和大将军说好了,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脱离六镇军籍了。”
听到兄长这么说,就连早熟的侯莫陈崇也流下眼泪,六镇人实在是太卑贱,兄长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自己兄弟不再是六镇军籍。
六镇人,在侯莫陈顺这个年纪的人眼中,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奴隶印记,是他们想尽办法也要消除的东西。
但是在年幼的侯莫陈崇心里,却隐约有一种想法,凭什么就是六镇人卑贱?
——
卫可孤这边也打的异常的稳重,他占据了武川之后,完全不像是贼寇的做法,而是尽力笼络武川城内的军主豪帅,想尽办法拉他们入伙。
卫可孤也没有著急扩大战果,除了吞了冀州兵之外,没有著急攻打白道城,反而领著兵开始重修武川城墙,设置烽火台和营寨。
除此之外,卫可孤还派人前往怀朔,向怀朔城内散播武川城破的消息,逼迫怀朔城内的诸将投降。
卫可孤的野心也很大,他要吞下李崇的军队。
卫可孤想的也很明白,只要击败了李崇手上这支军队,白道城,平城都唾手可得,到时候叛军离开六镇,那就是天高任鱼跃了!
只是李崇这把老骨头不好啃,卫可孤也只能小心翼翼的派遣军队滋扰李崇,双方的主力距离很远,但是都派出大量的游骑,已经开始隔空拉扯。
就连李崇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李神轨,也积极收拢武川下来的溃军,让逃回来的武川镇将楼破羌募兵,任用武川军主侯莫陈悦为将,坚守白道城。
六镇的局势焦灼起来,每天往来洛阳和平城的使者络绎不绝,就连关中战事的曝光度也低了不少。
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件“微不足道”的“小”战斗,当然这个小战斗只是在六镇和关中都在大战的缘故,上至朝堂诸公下至洛阳百姓,对于这样的“小”战都没有任何关注的兴趣了。
其中一场是南秀荣川的牧民之子造反,北秀荣领民酋长尔朱荣带领自己的部众平叛,镇压了这个连名字都没人听说过的南秀荣川叛乱。
接著尔朱荣就赖在南秀荣不走了,不过南秀荣的官员早就在叛乱的时候逃跑了,所以朝廷干脆也就让尔朱荣领了南秀荣军政。
另外一场“小战斗”,是南梁的益州刺史萧伟,领兵从益州北上进攻梁州。
如果是以前,南梁北征肯定是个大新闻,但是在这个时候,梁州的安危,朝堂根本就不关心了。
关中叛军在袭扰潼关,要是潼关丢了,整个潼关以西的关西都要丢了。
朝廷大军困在六镇,如果李崇全军覆没,那整个中原再也没有可战之兵,河东危也。
区区一个梁州又算什么
但是梁州的战事很争气。
苏泽留在梁州的侯景,故意领兵离开蜀道出口重镇南江城。
南梁将领萧伟以为是侯景畏战,对北魏更加轻视,干脆只留下少数的兵马守卫南江城,然后领兵直扑梁州治城南郑。
结果是早已经埋伏在野外的侯景,领军迅速夺回南江城,断了萧伟的后路,接著带领骑兵冲进萧伟的军队,南梁益州军溃散,萧伟在部众拼死保护下逃离梁州,但是所带来的一万益州兵只带回去两千人,算是把南梁在益州经营多年的老本全部折进去了。
苏泽用快马向朝廷报捷,朝廷也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撑门面,于是完全答应了苏泽的表功,将侯景升为轻车将军。
轻车将军是没有开府权力的杂号将军,比苏泽当年就任的护羌将军还要低一等,等过几年就是军府霸府也能随意授予下属的职位了。
比如历史上的尔朱荣就发了很多轻车将军的职位。
但是现在的轻车将军还是比较值钱的,是只有朝廷才能任命的将军职。
不过这个任命也有朝廷的心思在里面,侯景任职轻车将军,就算是脱离了苏泽的军府,这也是朝堂的制衡之策。
不过苏泽并不在意,侯景的兵马是自己拨付的,后勤都是自己提供的,朝廷想要用一个官职就拉拢他,那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
但是苏泽也暗暗警惕,如今朝廷的官职还是拥有最大的吸引力,任何王朝末年,靠著给义军发放官职爵位,都能支撑上好几年。
等到什么时候,自己的军府职位要比朝廷的官位更有吸引力,将领士人们都更愿意在自己的军府为官而不是做朝廷的官,那时候自己才算是得到天下之望了。
就在两个“好”消息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关中官军,很快又给洛阳朝廷拉了一把大的。
北海王元颢一改之前退守的姿态,在渭曲的沙苑主动和胡琛所部的泾州叛军决战。
北海王元颢先胜后败,先是击杀叛军头领,前泾州别驾金煨。
接著又被泾州叛军首领胡琛击败。
北海王元颢这一败,潼关告急!
第276章 永乐城“开张”
北海王元颢的这一仗也是莫名其妙。
他按照王思政的建议,在渭水和泾水交汇的渭曲,在名为沙苑的芦苇地伏击胡琛和金煨的泾州叛军。
当时已经是八月底九月初了,沙苑河边的芦苇丛又高又密,已经枯黄的芦苇只要被风一吹,就会扬起大量的芦花。
沙苑这个地方也是地如其名,这是被河道侵蚀的沙化地区,渭水携带大量的河沙在渭曲堆积,这些沙地不能长庄稼,只能在滩涂地区长芦苇。
是的,渭水,这条关中的母亲河,横款八百里秦川的大河,用到了今天已经淤塞了。
黄土高原的松散土质,加上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关中的环境恶化不仅仅是耕地退化和水利设施陈旧上,渭水也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水中裹挟了大量的泥沙。
曾经在秦汉时期可以行驶大船的渭水,如今连小船都难行,有些地方必须要用纤夫才能行船。
当年西晋曾经想要定都长安,就是因为渭水漕运难行,关外的粮食运输到长安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古都洛阳。
等到后世隋文帝定都大兴(长安),首先是在渭水边上开凿了运河永济渠,引渭水的水来沟通潼关和长安,才算是解决了首都粮食漕运的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条永济渠,到了唐代中期又因为河水泥沙淤塞不能用了,到了唐高宗在位的时候,就经常要带领群臣就食洛阳,缓解关中的粮食压力。
唐代又不断的疏通关中漕运,但是花费实在是太高了,最后到了宋代干脆就放弃了长安,选择漕运更方便的汴京作为首都。
至于以上这些和战事有什么关系,那就是王思政的计策虽然好,但是他也只是在书上见到了渭曲的记载。
实际上因为泥沙淤积的关系,渭曲的渭水很浅,在有些地方骑马都能淌过河。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北海王元颢的先胜后败。
北海王元颢的军队在渭曲的芦苇丛中设伏,在胡琛的军队经过渭曲的时候,袭击了泾州叛军。
沙苑扬起的沙尘让胡琛和金煨无法判断官军的人数,而这一次北海王元颢发动的进攻也确实勇猛,很快就将泾州叛军的军队冲散。
首当其冲的金煨军队,直接被官军打蒙了,主将金煨当场战死,所部几乎全军覆没。
北海王元颢也搞不清战场的局势,他以为全歼了敌人的军队,于是在渭曲扎营,清点斩获和战利品。
可是在混乱中,胡琛并没有被困在渭曲,而是在河浅的地方渡过渭水,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