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273节

  原因也很简单,元雍这个被孝文皇帝钦定的“蠢弟弟”,实在是没有什么威胁。

  虽然从孝文帝末期到如今,元雍都因为自己身份辈分的关系,被推为宗室近支的领袖,甚至被尊为宗室之长。

  可从孝文帝到宣武帝,再到胡太后以及元乂,都没人将这位宗族之长放在眼睛里,都是把他当做摆设。

  让元雍担任护军将军,元乂也放下心来,安安心心的交出了护军将军印。

  只是元乂并不知道的是,在元雍担任护军将军后,就将南门都尉和北门都尉两个重要的职位,分别授予了元雍的嫡长子元泰,以及长乐王元子攸。

  这两门,是宫廷中最重要的两座关门,北门为太极殿以北的宫门,沟通的是中宫和北宫,也是宣光殿前的门,当年刘腾就是从这里杀进了宣光殿,囚禁了胡太后。

  北门都尉也是负责北宫安全的重要岗位,现在交给了元子攸。

  南门都尉,是太极殿以南的门,此门是中宫和南衙之间的宫门,大臣要进入皇宫面见皇帝和太后,都要通过此门。

  如今这个职位落在了高阳王世子元泰身上。

  元乂对于这两个关键岗位的变化也毫无发觉,而元佛陀每天在军营中训练五百送婚的禁军,元乂对这件事也完全没有重视。

  看到元乂如此迟钝,胡太后这一方再次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瞄准的是元乂侍中的头衔。

  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在孝文帝改制的时候,左右重臣为了方便进宫议事,所以当时彭城王元勰、李冲、崔光这些改革重臣,基本上都加了侍中的加官。

  孝文帝后,宣武帝时期的权臣高肇,也同样加侍中的头衔,左右政事。

  所以到了今日的朝堂,侍中普遍被认为是宰相的加衔,而同样是内朝官职的散骑常侍,则被认为是副宰相,或者比宰相低一个等的执政头衔。

  但是实际上,侍中这个头衔的唯一功能,就是可以自由出入宫廷,面见皇帝而已。

  同样是高阳王元雍,上奏朝堂,认为宰相们都在中宫内的门下省内议事,出入宫廷的手续繁多,实在是太不方便。

  而且进入中宫之后,不超过六十岁的宰相也不能乘坐撵轿,更不能乘坐马车牛车,骑马当然更是禁止的了。

  所以每次去门下省开会,宰相们都要从南衙步行到中宫侧殿的门下省,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这也是江阳王元乂不愿意进宫开会的原因,通勤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所以高阳王元雍提出,门下省本身就是因为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临时才成为朝廷的决策机关的,实际上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劝谏君王,负责朝廷诏令文书的下发,本身并不是决策和议事机关。

  所以元雍提出,按照旧例,“政归尚书台”,请奏元乂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

  这个说法倒也不是元雍才提出来的,其实朝堂对于门下省这个内廷机关,成为百官之上的宰相机构,早就已经不满了。

  东汉、西晋的时候,都是尚书台为尊,录尚书事就是宰相,比如曹操的养祖父曹腾,就做过东汉的录尚书事。

  而且孝文帝在设立百官的时候,似乎也考虑过以后“政归尚书台”的想法,在北魏官制中,尚书令是文官最贵重的职位之一,和三公一样基本上不轻易授予。

  元雍这个建议其实也合情合理,尚书省作为执行机关,其实权力还是很大的。

  尚书台下三十六曹,基本上负责朝廷的方方面面,由尚书令来负责尚书台的远转,同时掌控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才是完完整整的权臣。

  而且尚书台是在南衙的,不需要进入禁中范围,在南衙重臣们是可以乘坐马车甚至骑马的,这样子上下班通勤也方便。

  而且尚书省内的事情,直接送到元乂府上也很方便,不像是门下省那样,进出宫闱的文书都要核查备案才能放行,文书传递缓慢,元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步行去门下省内处理政务。

  这样子,元乂甚至可以将尚书省的尚书们,直接喊到自己家里来处理政务。

  元乂的党羽也很喜欢这个建议。

  门下省的官职不多,而且都是内朝官,理论上只能皇帝和太后授予,走程序麻烦。

  但是尚书台不一样了,尚书台三十六曹,下设无数的机关衙门,如果元乂就任尚书令,可以轻易的把亲信安排进入尚书台,他们就有了升官的希望。

  而且历朝历代,决策机关都是“重臣贵而走吏轻”,但是行政机关都是“走吏肥且重”的。

  原因当然很简单,决策大权这种事情,只有重臣才能染指,小吏在门下省就是个传递消息的。

  但是在行政机关,任何工作都需要具体的人来做,就给了上下其手的机会,甚至一些具体的工作,主政官员自己都不清楚技术细节,只有属下的经年老吏才清楚全部流程。

  对于江阳王的党羽来说,当然是元乂担任尚书令,对他们的好处更多。

  很自然的,元乂就被拿掉了侍中的头衔。

  ——

  正光三年,三月一日。

  本来明天是护送陈留公主出嫁队伍出行的日子。

  江阳王元乂自从被除去侍中头衔后,这些日子都在府中处理政务,连皇宫都不去了。

  但是三月一日的这天,胡太后突然临朝太极殿,召集侍中重臣们进宫,要求清算江阳王元乂,并让重臣弹劾其罪状。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元乂大惊,他连忙带领自己的府卫,准备冲进皇宫控制胡太后。

  可是元乂领着手下到了南门,南门都尉,高阳王世子元泰站在城门上,对着元乂喊道:

  “大王非侍中,不能入宫!”

  元乂这下子才明白自己被坑了,他对着城墙上的禁卫喊道:

  “吾乃骠骑大将军,速速开城门!”

  城门上的禁卫校尉迟疑了一下,但是看到高阳王世子元泰后,他立刻说道:

  “禁军只知道领军将军,不知道骠骑大将军!”

  元乂这下子慌张了,元泰干脆命令城门上的士兵射箭,元乂带来的手下立刻鸟做猢狲散。

  只有少数忠心的手下,将元乂护送返回了王府。

  这时候,一名手下劝说元乂,出洛阳去投奔尔朱荣,然后引秀荣的军队攻打洛阳。

  还有手下让元乂去关中,带着萧宝夤的军队反攻洛阳。

  但是此时的元乂脑子嗡嗡的,根本没办法做出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府外又传来消息,长乐王元子攸,领着五百禁军包围了元乂的府邸。

  长乐王元子攸在江阳王府门前喊话,朝堂只追究元乂一个人的罪过,其他党羽都既往不咎。

  这时候元乂平日里蓄养的门客,那些日夜陪他饮酒作乐的门客们,纷纷放下武器打开王府的大门逃跑。

  元子攸果然既往不咎,只是盘查面容,确认没有元乂乔庄,就将这些门客全部放走。

  等到元乂终于从混乱中清醒了一些,元子攸已经领兵踏入王府,直接包围了他的房间。

  看到一身甲胄,英气逼人的元子攸,元乂瘫坐在软塌上,指着元子攸说道:

  “今日之事,后无来者乎?”

  元乂能做的,也就是挑拨离间了。

  元子攸正义凌然的说道:

  “为国锄奸,岂能顾惜自身?”

  说完这些,元子攸掏出早就已经准备好的皇帝圣旨,宣读完毕后,整个旨意去除那些四六骈文的废话,核心内容就一个——

  命令元乂服毒酒自杀。

  元乂此时总算是表现出一丝北魏宗王的血性,他拿起毒酒问道:

  “饮下此酒,可葬于北邙墓穴乎?”

  鲜卑人重视葬礼,元乂早就开始营造自己的墓室。

  而且随着孝文帝汉化后风气日渐奢靡,洛阳也会用墓地来斗富。

  元乂放不下自己的墓穴,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墓穴中穹顶上绘制的星象图。

  虽然洛阳已经满是佛寺,但是在葬礼上鲜卑贵族还是遵循他们最原始的信仰。

  鲜卑族在崛起之初,为了部族生存而迁徙。

  就在遇到绝境的时候,天上的星星落入凡间,化作“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鲜卑”兽,在前头为迁徙队伍引路。

  这则神话也就是“鲜卑”名称的由来,而星空崇拜,就是鲜卑最深处的原始宗教信仰。

  元乂在墓穴的穹顶上绘制了一幅星象图,其中有一条贯穿穹顶的银河,足足有星星三百颗,都是天文官员指导工匠根据观测的真实星空绘制的。

  长乐王点点头,胡太后也只让元乂服毒酒,甚至连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宽恕了,毕竟元乂的正妻是胡太后的妹妹。

  元乂满饮毒酒,不久后就倒地身亡。

  正光三年三月,北魏改年号为“孝昌”,大赦。

  洛阳的事情写完了,求月票

  (本章完)

281.第281章 倒是救一救啊!

  281.

  苏泽通过留在洛阳的随从们,了解了这次政变的全过程。

  只能说在政治合作伙伴刘腾死了之后,以江阳王元乂迟钝的政治敏锐性,倒台就是迟早的事情。

  而洛阳纷乱复杂的情况,也更加坚定了苏泽的想法,短期内不要去洛阳,日后就算是半有天下,也一定要迁都,不能留在洛阳和这帮家伙缠斗。

  没办法,洛阳是北魏国都,大魏再怎么离心离德,洛阳内都是有忠臣的。

  洛阳局势复杂,势力众多,贸然进入洛阳,等于在别人的地盘上,和别人玩宫廷政治。

  这实在不是苏泽所擅长的。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自己的义兄尔朱荣,在平定了几乎整个北方后,在河阴之变清洗过洛阳公卿后,依然在洛阳的政治阴谋中翻了车。

  这之后,继任者高欢长期居住在邺城和晋阳,死活不定都洛阳。

  苏泽想想也要学习曹操,如果日后夺取北方,那就要营造许昌新都安置皇室公卿,这样才能将朝堂控制在手里。

  参与政变的五百禁军,完成任务后立刻交还给元佛陀,按照原定计划护送陈留公主进入关中完婚。

  苏泽只能说,这一次朝廷在对付元乂这件事上,爆发了惊人的团结,这场政变是多方筹谋的结果。

  高阳王元雍的几次上书,并不是他本人政治智慧,而是整个洛阳宗室和重臣们商议后的计划。

  但苏泽很清楚,这场政变的合作方,会因为元乂倒台后,迅速分崩离析。

  其中一个关键的矛盾,已经体现在改元的年号上了。

首节 上一节 273/3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