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305节

  “和买”则是官府给出一定的报酬,号召百姓捕捉蝗虫。

  甚至苏泽还派出了军队,让士兵在田间牧场捕捉蝗虫,总算是将挡住了这轮蝗灾。

  但是看着飞向东方的蝗虫群,苏泽却只能叹息,当真是王朝末年的景象啊。

  “将军!确实如您所料,上游断流的河床挖出了大量的蝗虫卵,我已经让士兵焚烧了!”

  挡住了这轮蝗虫过境之后,苏泽让麾下将领领兵沿着黄河溯流而上,专门寻找因为今年干旱的河床,挖掘河床中的蝗虫卵。

  蝗灾和旱灾相辅相成,因为蝗虫需要在干燥并且植被覆盖低的土壤上产卵,最佳的产卵地点,自然就是因为干旱而裸露出来的河床。

  这些留在土壤中的蝗虫卵,可能在今年六七月,或者来年二三月再次孵化泛滥,形成连续几年的蝗灾。

  其实中原的农耕中心南移,除了关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这样的原因外,黄河的断流也是关键原因。

  从宋代开始,因为宋代改易黄河失败,在山东形成了大规模的黄泛区,而这些黄泛区在遭遇旱灾后,就是最好的蝗虫繁殖温床。

  从北宋开始,蝗灾频繁发生,曾经富庶的河东齐鲁之地,终于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

  等到了元明清的时候,长江流域成为粮食主产区,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好好的黄河母亲河,就被这帮虫豸们折腾成这样!

  苏泽下定决心,日后若是能一统天下,一定要趁着黄河还能救赶紧治理。

  苏泽严肃的说道:

  “将军幕府起草的《清田令》,于谨,此为军法,你领兵再去一趟沿河诸县,凡是侵占河床的土地一律退耕,私掘河堤的一律处死!”

  于谨知道苏泽这是要动刀了,他兴奋的说道:“唯!”

  ——

  比起苏泽这边的有序应对,当蝗灾的消息放在北魏朝堂的时候,胡太后只是惊慌失措,但是满朝大臣却没有一人能拿出有用的解决方案。

  不过面对蝗灾,统治者确实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英明圣武如后世唐太宗,遭遇全国性的蝗灾后,也只能抓着蝗虫咒骂: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然后李世民就将蝗虫将吞下去,祈求上天降罪他一人。

  史书上说李世民吞下蝗虫后,蝗灾就消失了,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史家的春秋笔法,唐初的蝗灾连绵不绝,根本没有因为君王的德行而减缓。

  以往遇到蝗灾,朝廷也就是开仓赈灾、减免赋税这两板斧。

  开仓赈灾是不可能开仓赈灾了,这些年的征战,早就将北魏的粮仓都耗空了。

  减免赋税也不容易,如今到处都要花钱,总共能收上赋税的,也就是河东这么几个州,这一次蝗灾河东诸州首当其冲,再减免他们的赋税,洛阳的公卿就要饿死了。

  实在没办法,胡太后最后想出的办法,——拜佛。

  她再次在永宁寺舍了一大笔钱,祈求佛祖保佑大魏,然后又亲自祭拜了八蜡(蝗神)庙,又派遣还在带兵返回洛阳的元深将军队交给副手,命令他折返回平城去祭扫北魏先帝的陵寝,祈求祖宗保护。

  至于求神拜佛的效果,那不说是一点没有,也只能说是毫无效果。

  孝昌二年,二月,蝗灾入恒、幽、燕诸州,刚冒芽的草场被蝗虫啃食干净,三州到了赤地千里,不见青绿。

  三月,蝗灾又入冀、瀛、燕、兖、北徐诸州,春耕的粮食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其中,又以接收了六镇遗民的定、瀛、冀三州遭灾最严重。

  破六韩拔陵死前的谶语——“灭元氏者,六镇也。”迅速传播开来,三州开始传言,是六镇遗民招来了蝗灾。

  六镇遗民的涌入,本来就引起了三州本土百姓的敌视。

  原因也很简单,大量涌入的六镇遗民,让三州本地的普通百姓面临激烈的竞争。

  这些从艰苦六镇来到三州的遗民们,虽然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三州富庶还是让他们愿意留下来。

  由此可见六镇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了,在六镇做镇民,还不如在三州为奴的生活质量高。

  如果没有这场蝗灾,说不定六镇遗民也就在三州安顿下来,再过上三州豪族的吞并分解蚕食,这些六镇人也就安顿下来了。

  但是很显然,老天爷不准备给北魏这个机会。

  随着这次中原蝗灾,彻底点燃了六镇移民和三州普通百姓的仇恨,也彻底点燃了六镇遗民和官府豪族的矛盾。

  ——

  定州,左人城。

  鲜于修礼是被卖到定州的牧奴,他原本只是怀朔的普通镇民,后来怀朔城破后,被破六韩拔陵强征到叛军中,因功升迁到了渠帅。

  后来破六韩拔陵兵败后,鲜于修礼被押送到到定州安置,最后被官府安置在左人城做牧奴。

  鲜于修礼因为做过渠帅,本身性格豪爽,在前往定州的途中接济过不少六镇遗民,到了左人城后他自然就成为这群牧奴的首领。

  六镇本身就是一个以部族血亲为纽带的准军事组织,而三州在安置六镇遗民的时候,为了方便控制没有拆散他们的组织,反而让同乡同族的编在一起,试图用连坐的方法控制六镇遗民。

  但是这种偷懒的安置方式,也让六镇遗民之间的联络更紧密。

  鲜于修礼在左人城,依靠积攒的声望,迅速就拉拢了附近好几个六镇部族,拉拢了上千人。

  蝗灾以后,为了争夺草场,六镇遗民更加抱团,和左人城本地的势力爆发了几次冲突,最后都是六镇人靠着一身的血勇,抢到了宝贵的牧场。

  “渠帅,那定州别驾葛荣又派人来了,说是要和我们守望互助,那狗官虽说是六镇人,但是他是官府走狗,不值得信任。”

  大家都是被官府安排在这里的牧奴,但是聚集在鲜于修礼身边的人,还是用“渠帅”来称呼他,而鲜于修礼似乎也没察觉到什么不妥。

  比起亲信对葛荣的敌视,鲜于修礼倒是说道:

  “那葛荣虽然是定州别驾,但是因为六镇身份备受定州官场排挤,才被安置到这里驻守,我们要成大事,还是要尽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从三月份开始,定州的局势就越来越紧张,而因为蝗灾的缘故,定州北方已经出现了流民。

  对于经历过六镇之乱的六镇人来说,这剧本实在是太熟悉了,这不就是六镇叛乱前的样子吗?

  鲜于修礼的声望越来越高,不过他本人倒不是那种特别有野心的人,他在左人城团结六镇遗民,更多的是为了抱团取暖。

  葛荣奉了定州刺史杨津的命令,领兵在左人城附近的防御燕州的流寇。

  其实说是流寇,这些日子在燕州闹起来的也是六镇遗民。

  最大的一股就是在燕州上谷郡聚集的杜洛周一众六镇人,燕州官军都对杜洛周进行过几次清剿,但是都被杜洛周逃脱,甚至还有几次反过来击败了围剿的官军。

  局势动荡,现在的鲜于修礼并没有造反的想法,既然葛荣向自己示好,鲜于修礼决定还是先和葛荣保持关系。

  “那葛荣派来的使者,还是上次那个宇文连吗?”

  属下点点头,鲜于修礼作为怀朔人,他当然听说过武川宇文家的名声。

  早知道这宇文父子能打,当年杀死卫可孤的就是贺拔父子和宇文父子。

  没想到这宇文父子竟然南下定州,投奔了葛荣。

  就在这时候,又有一名亲信冲进来说道:

  “头领!那帮定州人又来和我们抢水源了!”

  鲜于修礼立刻拿起武器,对着众人说道:

  “召集弟兄们,这次要给那帮狗杂碎颜色看看!”

  去年安置他们的时候,官府就给每人分配了牲口,等到开春三月就要清点,若是牲畜死亡,那可是要被官府施以严厉的处罚。

  争夺水源的时候,六镇人是真的拼命!

  (本章完)

312.第312章 世间并无万全法

  312.

  孝昌二年,三月,夏州,肤施。

  肤施,老革命圣地了。

  这里就是后世的陕北革命圣地,当年明末李自成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当然如果更早追溯,还可以找到《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很多水浒传的人物,都和这片土地有关联。

  此地最早出现在史册上,是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中山王子肤施于北地郡,鲜虞王子肤施居住的地方后来就被命名为肤施。

  其实夏州也是有好地的,肤施就是适合农耕的地方,在后世被称为塞上江南。

  不过此时的夏州,是汉胡杂居,肤施这个地方很多土地都用来放牧。

  苏泽在肤施设置了三个折冲府,安置了三千户六镇遗民,此时他正在巡视一处新开荒的农田。

  三月份拓荒其实已经晚了,今年的春耕是指望不上了,不过实在不行还可以夏种,再不济等到九月份种植冬小麦也行。

  苏泽穿着农夫干活的短裤,赤足踩在淤泥中,独孤信干脆就是一副农人的打扮,跟在苏泽身后半步,介绍拓荒的成果。

  “将军,这是郦公送来农书上所用的‘区田法’,此法虽然在《汜胜之书》上也有记载,但是过于简略,也亏着郦公的农书,才能重现此法。”

  其实区田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深挖区,将一定长度一定宽度的土地,分成相应的区块,这些区块称之为“町”,町与町之间有宽一丈五寸的行道。

  每町又竖着挖深一尺,长一丈五分的沟,将农作物种在沟内。

  区田法是代田法的进一步发展,深耕有利于防风防旱,保墒增肥,而且区田法采用密植,好处就是方便施肥,所以用区田法的亩产量会比较高。

  看着百姓在农官的指导下开垦土地,苏泽心中也十分欢喜。

  紧接着,一身农人打扮的苏农(【动手能力超强的农家弟子】),站在苏泽的面前,叉手说道:

  “主公,属下有几句话,想要讲给主公听。”

  这些年苏农指导拓荒,改良种植方法和农作物,苏泽一直都对他非常尊重。

  他立刻说道:

  “夫子请说。”

  苏农说道:

  “区田法虽好,但不是说用了区田法就能年年丰产的,行区田法也有许多要注意的事情,好让主公知晓。”

  苏泽正色说道:

  “请赐教。”

  苏农说道:

  “种田,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出’和‘入’,粮食种出来就是产出,而是投入的种子、人力、肥力就是‘入’,这个产出是和投入相关的,产出高自然是投入大。”

  “区田法能比代田法产出高,是因为投入的多。”

首节 上一节 305/3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