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54节

  只是远远地一看,便迎了上来。

  “殿下。”

  那属官匆匆上前,恭敬地行礼道:“殿下亲临,属下未能远迎,望殿下恕罪。”

  朱雄英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目光在工地上扫过,满意地点点头:“工程进度不错,你们辛苦了。”

  属官连忙答道:“都是殿下英明,提前规划好了一切,属下们只是按图索骥,做些粗活罢了。”

  这话就纯属拍马屁了,工程都是内廷和工部规划的,跟朱雄英还真没啥关系。

  朱雄英也只是微微笑道:“凡事都有个开头,你们能把开头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不过这大热天的,也不要让被征召来的民夫太累。”

  属官连声应是,随后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不知您今日前来,是否有何指示?”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整体看一看吧。”

  属官连忙领命,带着朱雄英和道衍向王府深处走去。一路上,朱雄英不时停下脚步,询问一些关于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的问题,属官都一一详细解答。

  走过几道回廊,穿过一片竹林,他们来到了王府的花园,只见此时正是夏天,花园中百花争艳,假山流水相映成趣,每一处都透露着精心设计的痕迹。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对属官道:“这里的设计很不错,既保留了苏州园林的特色,又体现出了王府的庄重,不过怪石就不要弄那么多了前宋搜集太湖石,以至于靖康之难天下人心中颇觉得几分理所应当,有些普通石头就行,莫要再闹出花石纲了。”

  这里有个典故,因为苏州府是处于太湖东岸的,所以太湖石其实不少,而作为江南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这种石头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千百年来被文人雅士所欣赏。

  之所以欣赏,是因为太湖在过去地理变动的过程中,由海湾逐渐变为内陆湖泊,湖底石灰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水波冲击和湖水溶蚀,因而兼有曲折圆润、重峦叠嶂之态,非常的.好看。

  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赏石文化日益昌盛,太湖石逐渐成为石中顶流,赏玩太湖石成为一种潮流,出现了一大批酷爱太湖石的文人雅士,像苏轼、米芾、梅尧臣、欧阳修等,上至皇室下至民众都对太湖石异常偏爱,并且凝练出了赏石文化。

  当然,宋徽宗玩石头,最后玩到了国破家亡就是了。

  而朱雄英警惕的就是这帮人借着建造王府的由头,去下面敲诈勒索百姓,闹得民不聊生。

  毕竟让底层官吏去做事,他们可能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敛财的胆子,的确是不小。

  属官连忙称是,随后又带着他们来到了王府的池塘边,只见池塘中荷花盛开,鱼儿在水中嬉戏,别有一番雅趣,朱雄英站在池塘边,久久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道衍见状,轻声问道:“殿下,可是有何不妥之处?”

  朱雄英摇摇头,缓缓说道:“不妥倒没有,只是我在想,这池塘若是能引入活水,或许会更加灵动一些。”

  属官闻言,连忙解释道:“殿下,这池塘原本就是引的活水,只是因为修建王府时有些改动,导致水流不畅。属下已经吩咐工匠们尽快修复,保证池塘的水流畅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雄英并没说太多,而道衍却明白了他的意思,朱雄英说的不是湖水,而是他对未来的思考。

  随后,他们又在王府中巡视了一圈,朱雄英不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属官一一记下,表示会尽快落实,主要就是建造的过程中尽量不铺张浪费造成扰民。

  “大师的家,便是苏州府的吧?”临了,朱雄英忽然问道。

  “是。”

  道衍点了点头,说道:“贫僧长洲人,家里世代行医,就在城外不远处。”

  “想回家看看吗?”

  道衍犹豫刹那,还是摇了摇头:“不了,家里就一个老姐姐了,已经是出家人,何必再去打扰。”

  次日清晨,朱雄英便离开了苏州府,返回京城,他并没有在苏州府多待,毕竟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而此行虽然短暂,但却让他对苏州府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等到王府落成,可能他就要在这里封藩了,朱雄英最想做的就是发展棉纺织业。

  毕竟棉纺织业可谓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绕不开的工业部门,甚至比煤铁还要优先级高,并且起步难度较低,产生的产业效益却极高。

  英国人,正是靠着大工厂加大机器,形成的规模效应,把棉纺织品卖到了全球,这东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用商品,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都得用。

  而苏州府从元朝开始,经由黄道婆的引导,棉花行业的纺织技艺、棉纺织工具、棉花种植这些基础东西,都推广的很成熟了,黄道婆去世后,苏州松江一带就成为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这里有着发展棉纺织业的天然基础。

第261章 第一条铁路建成

  幕府山,观音门外。

  一条崭新的铁轨蜿蜒伸展,直通不远处的燕子矶码头,阳光照耀在铁轨上,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

  今日,是大明第一条铁路通车的大日子。

  跟之前蒸汽机车的出现,以及蒸汽船在镇江龙王节上的亮相不同,这次是一整套完整的东西了。

  而从京城的观音门城门到燕子矶码头,虽然路线很短,只有区区四五里的长度,但意义却非常的重大,即将迎来它的首次运行。

  观音门内外,人声鼎沸,万众瞩目。

  朱元璋、朱标、朱雄英以及众多臣工都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文忠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两人在观音门上并肩而立,眺望着即将通车的铁路。

  徐达抚着胡须,感慨道:“文忠啊,想不到我们大明也能有今日,这铁路一通,往后行军打仗,运送粮草可就方便多了。”

  李文忠点头赞同:“确实如此,这都是托了圣孙的福。”

  两人谈笑间,一列崭新的蒸汽机车缓缓驶入视线。

  参与铁路建设的工匠们也站在人群中,这些人看着自己亲手建造的铁路通车,激动的是热泪盈眶,虽然这条铁路不长,但作为第一条铁路,这是从无到有的事情,里面的每一段铁轨、枕木、铆钉,都是他们辛苦弄出来的。

  一位老工匠抹着眼泪说:“真是不容易啊!”

  其他工匠也纷纷点头,但脸上洋溢着的,更多的是自豪。

  至于一些封建迷信导致铁路不能运行之类的事情,倒是还真没有出现,这不是大明京城的百姓就不迷信,而是被更大的迷信提前先震慑住了。

  幕府山下,观音门外,百姓们聚集成群,议论声此起彼伏。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条崭新的铁轨,那是他们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奇景。

  “你听说了吗?”一位老者神秘兮兮地开口,“这铁路,可不是寻常之物。听说是龙虎山的大天师和武当山的丘真人联手谋划的,这是为了牵引龙气,庇护我们大明的江山啊!”

  “哎呀,真的吗?”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好奇地凑过头来,“我之前还听人说,这铁路会坏了地脉,惹怒神灵呢。”

  老者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说:“那些都是无知之人的妄言。你看,今天这不就通车了吗?皇上、太子、皇孙,还有那么多大臣都亲临现场,这能是假的吗?更何况,有大天师和丘真人这样的高人指点,怎么可能会有问题呢?”

  这番话一出,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附和,他们虽然对铁路这个新事物感到陌生,但对于龙虎山和武当山的高人却是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既然这些高人都出手了,那么这铁路必定是吉祥之物,能够给大明带来好运。

  此时,蒸汽机车缓缓驶过观礼台,发出隆隆的响声,百姓们纷纷挥手欢呼,仿佛是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朱雄英站在观礼台上,看着通车的铁路和激动的人群,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蒸汽时代,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这条铁路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已经有了实际作用,以后送往燕子矶码头的军用物资,就不需要再人扛马驮来走这一段路了,而是扔在火车上,火车就能运输过去。

  而蒸汽机车的正式通车,一部分水师官兵与参与建设的工匠们有幸成为首批乘客,体验这前所未有的交通方式。

  这些人踏上机车,坐在不算宽敞但绝对明亮的车厢内,脸上都流露出兴奋或是好奇的神情。

  嗯,之所以明亮,是因为为了方便装货卸货,车厢的两侧都是可以拉开的。

  反正这条铁路的目的就是货运铁路,也不是用来运人的,即便是运人,也是运输军人,所以压根就没考虑过乘客们的舒适性,这些人也不追求舒适性.总之,有个加装的座椅,就已经比站着要舒服多了。

  机车缓缓启动,随着蒸汽的喷涌和车轮的滚动,这些水师的官兵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速度不快,也不算特别平稳,但就是不一样,水师官兵们平日里在江面上乘风破浪,此刻却像是在陆地上“滑行”,他们不由地惊叹于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便捷。

  而军官们,则是更多地注意到了火车的高效性,想象着未来战争时,军队和物资可以快速调动,机动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

  工匠们坐在车厢里,感受着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沿途的那些并没有刻意聚集在观音门的百姓们也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看,他们看着这辆不需要吃草的“铁马”顺着铁轨缓缓驶向燕子矶,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

  “哎呀,这真是了不得啊!这铁马竟然不需要吃草就能跑,真是天下奇闻!”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连连称奇。

  “可不是吗?听说这是圣孙的杰作,真是厉害呀!”旁边的一位中年汉子接口道。

  “看这速度,比马车快多了!要是我们也能坐上去,以后出行可就方便多了!”一位年轻的商人兴奋地补充道。

  火车就这么轰鸣着,一路缓缓驶入燕子矶码头。

  作为京城的军用码头,这里平常都是相当繁忙的,而此时,所有人却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手中的工作,目光聚焦在这辆缓缓驶来的蒸汽机车上,他们站在码头上,看着这个巨大的铁家伙稳稳当当地驶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虽然早就听说了这個消息,但听说与真正发生到眼前,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老爷,竟然能够载着满满登登的人和货物跑这么远!”一位年轻的水师官兵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道。

  “真是神奇啊!这速度,比我们的战船还要快呢!”另一位老兵感叹道。

  随着机车的停稳,水师官兵们纷纷围上前去,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交通工具,仿佛想要从中窥探出什么来。

  而在此时,快马飞驰回观音门,带来了火车正常行驶抵达终点的好消息,出发点的人群瞬间沸腾了起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成了!火车成了!”人们高呼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朱标看着人群,他的脸上同样写满了骄傲,他看着朱雄英,深深地感叹:“英儿,你为大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啊!”

  这话不假,这条铁路虽然不长,但它象征着大明正式迈入了蒸汽时代,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时代。

  而这也只是开始,有一就有二,铁路和蒸汽机车,将成为大明腾飞的翅膀,极大地加速大明的人员和物资运输速度。

  “大孙,你觉得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规划铁路线路?”朱元璋突然开口问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铁路在目前的成本负担已经不是不可接受了,毕竟无论是铁轨还是枕木、砂石,大明都能完全自产,但想要全方位铺开,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要选择好铁路优先发展的方向。

  朱雄英沉思片刻,然后说道:“皇爷爷,孙儿认为应该向西贯通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这里的商业繁荣,物产丰富,铁路的修建将极大地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为大明提供更多的税收。”

  “标儿你觉得呢?”

  朱标听后微微点头,但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儿臣认为应该先从江北瓜埠开始,先修到凤阳,然后再到开封,最后到北平。这样一条线路,不仅可以将我们的京城与中原、北方重要城市紧密连接起来,还能加强中枢对北方的控制力。”

  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和长江南岸的栖霞古渡互相衔接,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率步骑十余万南下,设行宫于瓜埠山之上,因太武帝小名佛狸,后人便把此行宫改称佛狸祠,辛弃疾那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讲的便是此地。

  而之所以朱标这么建议,则是因为现在大明还没有建设一道能够纵贯长江的铁路桥的能力,所以只能以京城北面长江北岸的瓜埠镇作为始发点。

  至于开封以北的黄河,倒是可以考虑,这不是大明的工业实力有多强大,而是黄河的走势跟现代世界位置压根就不一样,不需要建设跨黄河大桥,只需要把铁路线往黄河以西靠一靠,就可以一路平原通到北平了,因为从元朝开始,黄河在经过开封之后河道就向南,流入泗水与淮河,再由淮河流入大海。

  而整个工程,真正有难度的,其实是如何让火车经过江淮的淮泗流域的河网,以及河北的滹沱河。

  解决办法还得研究研究。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他明白朱标的考虑,从战略角度来看,确实应该先修建连接京城与北方重要城市的铁路线,以确保国家的稳定。

  还是那个问题,现在的大明,南北割裂实在是太严重了,从靖康之难开始算起,北方与南方分裂了数百年之久,互相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在靖康之难后的几十年,北地汉人依旧盼望着大宋能够收复中原,但时间久了,再加上绍兴和议时一纸协定坐实了“南自南北自北”,人心就冷了,到了蒙古人灭亡金国的时候,很多汉官都为了金国殉葬,攻灭南宋的时候,北地汉人更是出力甚多,忽必烈就是以北地汉人为主要支持力量统一天下的,只不过到了两都之战的时候才有所改变。

  至于北平那地方现在更是基本完全胡化了,毕竟从五代十国末期,就被石敬瑭割给了契丹人,时间久的都有些可怕。

  所以铁路这种工具,如果要想追求最大化的政治意义,那就是建立从北平到京城的直达铁路。

  有了这么一条铁路,就能够将南京应天府、中京凤阳府、东京开封府、北京北平府连在一起,而这条铁路修成,只要中枢的兵力足够,能够控制全局,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靖难之役了头天朱棣刚起兵,没过两天大军就兵临北平城下了。

  而只要中枢能够控制大部分区域,哪怕北方有叛乱,火车经过的沿途必经桥梁也可以从容炸毁,再加上起点是从江北的瓜埠出发,还有能够陈列大量水师的长江作为防线,这条铁路对于南方和北方,其实战略态势是截然相反的。

  不过朱雄英的想法,也没什么问题。

  先修一条到江南的铁路,这个是能够快速打通大明经济腹心地带的办法,让人员和物资高效流动起来,不仅很快就能够回本,而且还能大赚特赚。

首节 上一节 154/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